快好知 kuaihz

刘伯承右眼是怎么受伤的?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仇恨旧社会 向往新生活

  1892年12月4日(清光绪十八年十月十六日),刘伯承诞生在四川省开县。因祖父是吹鼓手,在旧社会被看做“倡优”,致使父亲刘文炳“出身微贱”,虽饱读诗书,到县城参加秀才考试,却被人举发,遂被逐出考场,丧失了考试入仕的机会,只得弃文务农,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自己没有了入仕的机会,更希望儿子能够通过考试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便把5岁多的刘伯承送到本村私塾念书,随后又把他送到老秀才任贤书私塾中就读。任贤书满腹经纶,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十分愤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十分不满。他的言行对刘伯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从小就萌生了反抗旧社会的念头。

  1904年秋天,刘伯承转到灯草坝“汉西书院”就读。“汉西书院”的主持人刘华英是个廪生,同维新派、洋务派人士有广泛接触,受到西方文化和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他是个“教育救国论”者,设法自筹资金在开县办学。学生主要是他亲房的十多个子弟,但他也招收少数成绩优秀的外姓学生,对同姓的穷苦学生还免费供给膳食、书本和文具。刘伯承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刘华英那里初步了解到国外的一些情况,视野大大开阔了。1905年,在刘华英的资助下,刘伯承以优异成绩考取县高等小学堂,并被编入甲班。该校教师大多数水平较高,教自然科学的傅让、朱璜等人毕业于日本弘文师范学校,思想进步,是同盟会会员。傅让还秘密传播一些进步杂志和革命书籍。这些书刊深刻揭露了英、法、日、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西藏、云南、东北,揭露清朝政府卖国残民的罪恶行径,鼓励人民起来进行革命斗争,争取铁路等项主权。刘伯承对这些进步书刊爱不释手,从中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刘伯承还读了邹容的《革命军》、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著作,更加痛恨清廷的腐败没落。

  在开县小学堂毕业以后,刘伯承又到夔府(今奉节)官立中学就读。1907年春,刘伯承因父亲病逝,被迫中途辍学,回乡务农。这年,刘伯承仅15岁。家中4男3女,刘伯承身为长子,不得不和母亲一道,承担起生活的重压。年轻的刘伯承,饱尝生活的艰辛,欲借读书入仕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他越来越感到,不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不改变这个社会制度,像他这样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刘伯承青少年时期,正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断发展的时期。革命党人的武装斗争,使刘伯承看到了改变个人也改变劳动群众命运的希望,而革命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敢于牺牲个人性命的大无畏精神,又深深激励着他。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伯承右眼是怎么受伤的?  刘伯承  刘伯承词条  右眼  右眼词条  受伤  受伤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导闻

 到从化看毛主席用过的床

   曾接待过多位领导人的从化温泉宾馆松园1号楼主卧室(左图)和书房(右图)。 记者梁嘉建摄    曾接待过多位领导人的从化温泉宾馆松园1号楼主卧室(左图)和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