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物:廖定媛
出生时间:1939年
下乡时间:1958年1月
回城时间:1962年
拍摄年代:1958年
每张照片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让人思绪万千。每个人都曾年轻过,每段年轻的时光都曾让人流连。
每天晚上7时30分,就会有数以亿计的人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了解未来48小时的天气情况。每到这个时候,南昌的廖定媛就会陷入对往事的回忆当中,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岁月。因为那时,她曾从事过气象工作,是龙南九连山垦殖场的第一名女气象员。那是一段艰苦而又充实、平凡而又美好的知青岁月,令她永远难忘的岁月。
1958年,廖定媛19岁,正是人生中如花的季节。1月,她告别了工作不久的南昌320工厂,与同事们一起来到了九连山垦殖场。当这位城市姑娘投入大山的怀抱时,立刻被那深邃、神秘而美丽的景色所迷住了。单纯、热情、朴实的她,全然忘了这里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尽管眼前老是出现年迈的父亲身着长衫,满脸泪水地望着女儿远行的身影;尽管这里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文化设施,但她始终对知青工作充满着渴望和热情。在饲养组喂养小鸡时,她不怕脏,小心翼翼,干得那么认真。在基建队挑石头和土砖时,她不怕累,苦干实干,那么执著。
3个月后,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没说“不”字的廖定媛,被组织上安排去赣州气象站学习。想起学成归来,就要担负起场部的气象工作,她又怕又喜。怕的是没接触过这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实用科学;喜的是领导重视她这个“小不点”。总场领导派人将她送出山,步行到天龙,搭班车抵龙南,再赴赣州。在赣州气象站,廖定媛跟随周老师观察、记录天气变化情况,学习气象知识,熟记云图,同时还收集流传民间的气象谚语,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月亮生毛,大雨泡泡”等。
学习结束后,赣州气象站派周老师和廖定媛一起回场,筹建九连山气象站。在总场后山山顶海拔360米处,一个拥有风向杆、百叶箱、木栏杆和量雨器、气温表、地温表等设施的气象站建成了。经过安装调试,不到半个月就可以正式使用。廖定媛每天早晚两次,详细纪录古坑地区的风向、风力、气温、地温、雨量......然后汇编成报表,每月向赣州气象站上报。她和其他知青不同,当一刮风下雨、雷鸣闪电,大家都休工躲进屋里时,她却要跑向气象站。不管风多急、雨多大、天多黑,都要坚守岗位。每遇大雨滂沱,她就被淋得像个落汤鸡。原来胆小的她,晚上不敢一个人出门;自从当了气象员,她就每天傍晚壮着胆子、拎着手电筒,独自上山,在寂寞而黑暗的山顶气象站,持续工作一个多小时,然后摸黑下山。有时走着走着,觉得后面有脚步声,她就拼命跑,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跑。4年如一日!
令廖定媛最难忘的是,1959年7月。她接到父亲发来的电报:母亲去世,速回!噩耗传来,她无法控制内心的悲痛,马上收拾行李,想回家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但冷静一想,如果她请假回家了,大半个月由谁来顶替气象员的工作呢?这项重要工作是一天也不能停顿的。一个人的气象站,谁也顶替不了。经过反复思考,她还是放弃了请假奔丧,只写了封长信寄回家,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深切哀悼,请求对不孝女的原谅,实在是忠孝两难全。在秀丽的大山上,她默默眺望远方,思念亲爱的母亲......
1997年夏,回城已35年的廖定媛又回了趟九连山,在秀丽的九连山和知青们团聚,又再次登上了自己日夜奋斗的战场:气象站。可眼前已是一块空旷的平地,只剩几个水泥墩。失望之余,垦殖场领导和职工们都说:“别留恋,其实你当年纪录的气象资料非常宝贵,不仅为赣州地区和龙南县的气象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九连山的发展和建设都有着重要价值。特别是建设田心电站时,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岁月如歌,九连山,和留有廖定媛靓丽倩影的气象站,永远定格在了照片里,永远珍藏在了她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