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到底是17勇士还是18勇士?
《世界军事》执行总编辑陈虎认为:其实当时用于渡河的几条船都是相继出发的,“勇士”可以用来形容每一个红军战士,但如果非要下定义,还是应称“17勇士”更贴切一些。
红1军团政治部主办的《战士报》第186期刊登了一篇题为《牲部强渡大渡河的十七个英雄》的文章,名单如下:第2连连长熊上林,第2排排长罗会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汗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这份报纸原件现收藏于军事博物馆的土地革命战争馆,同样的名单也在1935年5月30日出版的中央红军机关报《红星报》上刊登。
红1团团长杨得志在回忆录里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我们挑选了17名同志组成奋勇队(即突击队),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连长熊上林带队,过9人,第二船由营长孙继先同志带队,我在第三条船上。”“我们可以把奋勇队17位同志称为勇士,若把当时的营长孙继先同志算进去,称18勇士也没有错。”
陈虎说,由此看出,出现的第18个英雄是时任红1军团1师1团1营营长的孙继先。可以推断,孙继先确实是随奋勇队一起过的河,但孙继先作为营级指挥员,还承担着指挥其他战斗员掩护奋勇队过江的任务,并不是奋勇队的成员(这一点在很多回忆文章中也有零星的交代)。当时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当第一船由熊连长带领8个队员出发后,孙营长就在河边,并根据战场态势作出新的判断,临时上了第二条船,带领剩下的8名队员过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