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编辑推荐”到“小火苗”的距离》一文中,有人留言说,对网评队伍的新人很有启发。正好近期在跟同事一起磨文章,回想了自己这几年的网评写作历程,一路走来,几多心酸几多苦,几分欢喜几分愁,“摸着石头过河”,也慢慢有了些心得体会,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我,扬帆远航。
找准“自我定位”,谨防“邯郸学步”。初次接触网评工作的同志,可能会始于“临摹”,这也是写好网评的一个路径。第一次知晓网评,是始于共产党员网上的文章,让我有了网评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或是机缘巧合,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的网评基本遵循“导语—观点—论证”四段论模式,且多与实际工作相关。对各类节日、节假日的联想和写作,却是我一直学不会的“重难点”,也一直不去触碰,不敢去“模仿”。每个人的学识经历不同,工作体验不同,思维模式不同,新手在写网评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体裁和关注的焦点重点。在对某种体裁、文体驾轻就熟的基础上,尝试突破新的“领域”,从点到线到面,不断扩充自己的写作面。今年,尝试性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篇《榜样如你:你是最好的样子》,一次性被“编辑推荐”,算是“首战告捷”,当然诗歌所能承载的面比较窄,一定要“量体裁衣”。
借鉴“他山之石”,谨防“拿来主义”。工作之余,要有“眼观六路”的习惯,看各类时政热点,看重要通知讲话,看原著原文,看别人写的好文章,看别人的写作切入点,看别人的写作风格。有时候正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一篇文章也许就“脱颖而出”了。记得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夏森同志颁奖时那个俯身弯腰动作,瞬间有了灵感,习近平总书记这种人民情怀,那对我们党员干部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启发?于是《“低下头弯下腰”的为民情怀》文章出来了。网评其实就是个人对一件事、一件物体、一个词的联想、感悟和体会。初写网评时,陆续购买了《之江新语》《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讲故事》等系列书籍,《“准备吃亏”的组工哲学》就是在看了《习近平讲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有感而发。
擅长“精雕细琢”,谨防“粗制滥造”。再好的灵感,多赞的素材,都离不开动笔二字,只有在“笔下”,文字才能“生辉”。很多时候,构思很好,在动笔写作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想和写是“两码事”,写出来的东西干瘪,空有骨架没有肉。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我们日常的积累,克服写作难的困境。一篇文章出来后,要反过来多看几遍,防止“丝糕”。重点看:标题够不够凝练?观点够不够新颖?文字够不够出彩?文章不怕改,贾岛的“两年三句得,一吟泪双流”,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说明了修改的重要性。文章一定要经得起改,改文章其实是种修炼,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唯有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网评写作之路,并非一路顺遂,要有面对投而不用的承挫心理,要有面对“审核删除”“审核通过”时百战不殆的勇气,更要有“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决心,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未来的网评路上,有你有我有他,让我们携手向前,用心抒写组工故事,绘就组工新蓝图。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党群工作部 覃正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