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都对中国在近数十年来的成功感到惊讶,但很少有人会为中国可能到来的崩溃及其风险做准备。一旦中国陷入瘫痪或遭逢大难,而西方诸国却措手不及,将会导致难以承受的后果。由于中国是一个军事强国,拥有核武器,并且是全球商品的主要消费者之一,也是全球产业链的制造中心。中国的经济或政治动乱很可能将会蔓延至全球,对世界的政策制定和商业往来造成严重后果。
大部分对中国的预测都是乐观的,包括OECD和不少学者都秉承这一观点。人们也相信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实力克服中国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但明智的决策要求各国政府在乐观预期的同时,做好最坏的准备。
中国的社会经济挑战
如今中国执政党的地位极为依赖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共产党是否能延续过去的辉煌仍然存疑。中国面临着不少严峻的考验。
例如,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非常依赖于能源,同时还受到了水资源不足和气候变化的高度制约。再者,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风险。大学生就业成为问题,而低技能劳工的工资也在不断上升。而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政府的相关支出也会随之上升。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又债务高企。此前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也遏制了创新,并产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
在诸多危机中,我们尤其应该重点关注粮食危机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挑战。中国如今面临着粮食危机,并且过分依赖于海外的供给。中国的人口持续增长,需要满足其就业需求,但同时又饱受通胀压力。不少关键食品的价格常上升到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的水平。这迫使中国不断努力增产。但即使经济发展稳定,中国的粮食供给依然难以得到保障。
这是因为中国的可耕农地负荷已经极重,并进一步受到城镇化和沙漠化的威胁。在20国集团中,中国在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国家列表上排名第三。40%的粮食生产于受干旱威胁的北方地区,极端天气也在进一步影响中国粮食的供给和自足。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粮食供给受到海外的制约。中国73%的大豆来自进口,主要用于榨油和猪食。而随着人们对肉类需求的提升,猪肉和大豆消费都在进一步增长。这使得微小的价格变化都能产生巨大影响。
全球三大大豆生产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也同样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能否满足供给面临不确定性。80%的美国大豆生产于中西部地区,但干旱已经使得大豆减产。对于巴西来说,最保守的估计,2008-2020年间当地适宜大豆耕种的土地面积将减少20%。而2008年,阿根廷的一场旱灾已经使得该国的大豆产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不断上升的需求使得人们对食物价格变动越来越敏感。中国的城镇居民开支中有36%用于食品支出,可见一斑。而一旦大豆价格上升、失业率增加和居民购买力下降三种情形同时出现,将会造成严峻的挑战。这甚至会使得中国的城市成为动乱的温床。
那么中国将如何应对这类可能发生的动乱呢?由于存在着广泛的贫富差距和腐败威胁,中国的现行体制可能成为动乱的目标。中国的领导人必须尽快着手改革,但这极其困难,阻碍重重。假如粮食危机中,中国通过提高购买价格来获得粮食供给,暂时缓解问题,将会使得其他国家面临危机。而假如中国根本无法有效应对粮食短缺,那政府很可能再次诉诸于民族主义情绪以转移目标。民族情绪的唤起通常都和历史仇恨与边界纠纷紧密联系。而邻国早已对中国的崛起有所警惕。这使得一个微小的争拗也可能演变成国际冲突。
应对策略
在此,我们对各国针对上述危机的政策建议如下:
阿根廷、巴西、美国应该和中国当局合作建立农业生产预警系统,对食品价格进行监测,尤其是注意极端气候和粮食市场投机的异动。同时粮食市场交易者应合作建立地区粮食储备体系来保证市场和供给的稳定性。决策者应该利用之前的粮食和气候危机来逾越政治障碍,推动这一体系的建立。
对于中国局势的利益相关者,如贸易市场主要参与国、跨国企业、产业联盟等,应该进行供应链和风险分析,以预测中国溃败或者城市发生动乱所带来的影响。“中国+1”应该得到进一步推广。这项策略的核心是在中国制造的东西同时分散到另一个临近国家进行生产。今后这需要扩展到“中国+N”,也就是还可以考虑纳入缅甸、泰国、越南和其他亚太国家。
国际伙伴间应该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并利用国际平台进行合作,与中国保持伙伴关系,从而使中国外部化自身动乱的损失变得困难。这可以通过多方面来推进,如文化、教育、科技、经济、安全和法律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