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在我国的实施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实施的国际进展

内部评级法监管框架发展

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巴Ⅱ)最终定稿,巴Ⅱ提升了资本的风险敏感性,从单一支柱转向三大支柱,从信用风险监管转向全面风险监管,通过更加多样和灵活的风险衡量方法,驱使银行从公司治理、政策流程、计量模型、数据IT等不同维度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注重激励相容。内部评级法方面,巴Ⅱ强调了风险计量的精确性、敏感性和标准化,明确了内部评级的内涵,突出了内部评级法的地位和作用。银行在满足规定的最低条件和披露要求并经银行监管部门批准后,可以采用自身开发的内部评级体系,确定其资产的风险权重,并以此计算资本充足率。

2008年后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巴Ⅱ的诸多不足。为提高银行抵御金融震荡和经济波动的能力,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文件,以补充和完善巴Ⅱ。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就巴塞尔协议Ⅲ(简称巴Ⅲ)达成一致意见。在内部评级法方面,巴Ⅲ强化风险管理监管原则,减少了对外部评级和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扩大了风险覆盖范围,增加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针对内部评级法中亲周期性问题提出了建议方案等。通过此次修订,内部评级法进一步完善。

截至目前,内部评级法历经多轮次修改,并经过了经济周期的考验,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法已成为全球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通行标准,对各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实施进展

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I)关于新资本协议实施情况的调查统计,截至2010年,全球共有64个国家已经在实施新资本协议,112个国家计划在2015年底前实施新资本协议。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方面,2010年有75个国家使用标准法,43个国家允许使用初级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2015年底,预计将有96个国家实施标准法,65个国家实施初级内部评级法,61个国家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实施进程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欧洲银行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调查银行中67%(46个中的31个)的欧洲银行实施了高级内部评级法;而亚洲新兴市场仅有32%的银行达到这个阶段;美国银行则尚未正式实施高级方法。形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监管当局的态度。另一方面,各区域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高级方法的实施可能带来的资本充足率变化等也是导致实施进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再者,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高级方法可能带来的监管激励与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之间如何平衡,也会对内部评级法的实施进程带来影响。

当前实施重点

基于高级方法实施阶段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实施重点上表现出阶段性差异。

对尚未正式实施高级方法的国家和地区,现阶段重点是加强银行高级方法的建设,按照制定的时间表有序推进高级方法的正式实施工作。

对已经正式实施高级方法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行数据质量、模型方法、系统运行和应用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资本计量结果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差异,这一现象亦存在于各国间、各银行间。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以减少不合理差异成为目前国际上推进内部评级法实施的重点。

巴塞尔委员会拟采取措施缩小银行资本计量的不合理差异。2011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设立了标准化实施组(SIGBB)来评估银行间银行账户风险加权资产的重要差异。SIGBB分析发现,信用风险是总体风险加权资产差异的主要来源,占到总差异的77%,市场风险占11%,操作风险占9%。

下一步,巴塞尔委员会将通过加强对各国和地区实施过程的指导、加强监管沟通、进一步对巴塞尔协议文本进行解释、加强银行信息披露等措施,减少和避免实施差异导致风险计量水平的差异。

我国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情况

中国作为G20、金融稳定理事会及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有义务实施巴Ⅱ。目前,G20中只有5个成员国未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我国银行业规模及经营指标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并拥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有责任、有必要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其中,内部评级法是资本管理高级方法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坚持巴Ⅱ和巴Ⅲ同步实施。2012年6月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简称《资本办法》)整合了巴Ⅱ和巴Ⅲ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面的核心要求,坚持资本计量的审慎性,扩大了风险覆盖范围,提高了监管资本的风险敏感性,同时要求银行必须计提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实施《资本办法》要求推行巴Ⅱ的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同时要求满足巴Ⅲ的资本标准,实现了巴Ⅱ和巴Ⅲ共同推进。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旨在促进管理水平提升,推动银行经营转型。内部评级法实施以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健全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实现稳健经营、数据质量良好、信息系统有效支撑为目标,促进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以更为量化、精细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强化资产扩张约束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银行从追求业务增长逐步走向风险、收益、资本有效平衡转型,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型,进而实现银行经营转型。

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坚持有序推进,确保实施质量。内部评级法的实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先实施初级内部评级法,然后再逐步过渡到高级内部评级法,在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风险暴露中,也限于公司风险暴露和零售风险暴露等数据质量、模型质量相对较好的部分,其他部分则使用权重法。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家大型银行内部评级法覆盖率平均约为71%,下一步银行将稳步提高实施质量,扩大内部评级法的覆盖范围,在核准后并行期内实现80%的覆盖率要求。

我国大型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进展

经过十多年准备,历经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应用与完善三个阶段,我国大型银行已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治理架构、制度体系、计量模型、数据管理和IT支持体系、应用体系,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已经相对成熟。

一是建立内部评级法的治理架构。银行建立了实施包括内部评级法在内的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治理机制,董事会承担资本管理的首要责任,负责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相关政策和重要事项的审批;高管层负责成立资本管理办法实施领导小组,组长是行长,副组长是副行长,成员包括相关部门负责人,全面组织推进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各项工作;监事会对董事会及高管层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前中后台各部门,总分行分工协调,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具体落实。

二是形成全面规范的政策流程体系。银行建立起以全面风险管理规划和资本管理规划为统领,有机协调推进风险管理、资本管理和内部评级法实施,制定涵盖风险计量、计量验证、风险管理、资本管理、内部审计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及细则,形成了内部评级法实施的管理框架和规范流程体系。将内部评级流程与信贷流程整合,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三是建设内部评级法计量体系。几家大型银行先后完成了内部评级法项目的开发建设,公司风险暴露方面建立了包含客户与债项评级的二维评级体系,实现风险参数的科学计量。在客户评级方面,借鉴国际先进模型开发技术,综合考虑客户的行业特性、规模特性等,通过将财务评级和非财务评级相结合,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相结合,使整个评级体系能够更敏锐地体现客户的风险状况。在债项评级方面,现阶段我国大型银行主要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即监管给定的违约损失率水平,但银行也已经开发了债项评级体系,可以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水平。零售风险暴露方面,银行建立了包括申请、行为、催收等多个种类的评分模型,建立了风险参数资产池划分体系,在量化体系的完备性以及量化结果的风险敏感性方面都已经相对成熟。主权风险暴露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风险方面,银行也开发了相应的内部评分模型,但目前的这些风险暴露内部评级体系的成熟性有待进一步考验。

四是建立计量体系的自我优化机制。大型银行聘请外部咨询机构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第三方独立验证,同时银行建立了独立的团队,对计量体系开展内部验证和审计,通过内外部独立验证和审计,实现对计量体系的有效监督。大型银行初步建立了模型开发、验证及审计“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三道防线,基本实现了计量体系的自我优化。

五是大力提升数据质量管理和IT系统建设。数据质量管理和IT系统建设是实施内部评级法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各项工作具体落地的保障。大型银行在建模数据收集和清洗中,开展数据挖掘、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支持模型开发。数据数量和质量均满足了模型开发需要。模型投产上线后,银行完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标准,完善数据质量监测、通报和纠错机制,开展数据质量考核评价工作,大大提高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同时,银行基于建模和模型运行的需要,全面升级、改造、整合了风险管理IT系统。目前大型银行都完成了数据信息系统整合,实现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建立了信用风险数据集市,有效支撑了内部评级法的实施。

六是深入开展业务管理应用。内部评级法相关计量模型与IT系统投产后,银行持续加大应用力度。经过多年努力,风险计量成果广泛应用于信贷政策、授信审批、贷后管理、风险报告等核心应用领域,同时在绩效考核、经济资本、风险偏好、贷款定价等高级应用领域也有所体现。能够将模型与业务结合,运用评级等计量工具客观反映风险,并致力于通过信贷管理、绩效考核等加快资产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

内部评级法的监管工作进展

我国监管部门推进内部评级法坚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按照《资本办法》和《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暂行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大型银行内部评级法实施情况进行了2009年预评估、2011年评估、2012年验收三轮监管核查,经过多轮次评估、验收和整改,银行的实施质量大幅提升。

监管部门对银行进行的评估和验收以核查银行是否具备实施内部评级法资格为目标,对银行整体实施质量进行核查和判断,对仍然存在的问题采取明确的监管措施,确保银行具有实施内部评级方法的基础、内部评级法运行体系可持续稳健运行。

首先,全面核查银行是否具备实施内部评级法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涉及公司治理、政策制度、计量模型、数据IT、应用等各方面。对有关情况进行了逐条核查,以确保银行基本的实施质量。

其次,按照《资本办法》和《细则》要求,逐条对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情况进行评估,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模型数据分析相互结合、相互印证,最终确定银行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在预评估、评估和验收等三个轮次核查中,保持监管工作的连续性,每次检查对上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验收,并进一步发现未整改到位的问题和新产生的问题。

最后,分类管理银行仍然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针对仍然存在的问题,根据《资本办法》和《细则》的规定,按照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为五类:不满足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问题、影响实施申请的问题、需要校准的问题、并行期内整改和其他需要整改的问题。针对上述五类问题,提出相应的监管措施。

我国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挑战和对策

面临的挑战

一是内部评级模型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内部评级模型的假设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部评级模型的主要假设条件包括:每笔贷款产生的边际风险与贷款组合结构无关;同一信用级别中的贷款是同质的;正态分布假设,资产间的相关性由线性相关系数确定,并提供了计算相关系数的经验公式。基于这些假设可以简化计算出监管资本,但并不能完全真实描述实际风险状况,这些假设条件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内部评级模型风险参数估计的一致性和有效性面临挑战。初级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自行估算违约概率,而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敞口以及贷款的有效期限由监管机构确定。在高级内部评级法下这些参数则由银行确定,监管部门对其审查评估。银行估计的风险参数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风险参数估计的一致性和有效性面临挑战。而监管给定的风险参数是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得到的,其在我国的适用性也会受到质疑。

内部评级模型是基于大量历史数据得到的统计学规律,在对个体风险进行预测和管理中面临风险。内部评级模型是对历史数据中的共性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而单个个体一般同时具有一般共性风险和个体特定风险,这样内部评级模型在对个体风险进行预测和管理中就会存在偏差。此外,当前经济环境下发生了许多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新风险、复杂风险,基于历史数据的内部评级模型较难及时捕捉这些不断产生的新风险。

二是内部评级法和内部评级体系的不一致性面临挑战。

内部评级法是巴Ⅱ提出的,采用自身开发的内部评级体系确定其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并以此计算监管资本充足率,是信用风险资本监管的一种方法。而内部评级体系是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包括治理架构、制度体系、计量模型、数据管理和IT支持体系、应用体系等一系列内容。内部评级法和内部评级体系是方法和支持体系的关系,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而正是由于两者的不一致性,使得内部评级法的实施面临挑战。

内部评级法本质是银行监管资本计量的工具方法,而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不仅要实现监管资本计量,更要应用于银行内部管理。两者的差异体现在评级方法论的倾向上有所不同。时点评级法基于评级企业现时状况考虑,评级期限较短,多为一年,也可能2~3年甚至更长时期,评级结果能够精确反映企业的信用风险程度。银行内部管理更倾向于使用时点评级法。跨周期评级法则基于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周期,评级限期可能为3~5年,或者整个信贷周期,评级结果较之时点评级精度要低。监管资本计量更倾向于使用跨周期评级法。

巴Ⅱ未就银行评级方法论应用问题做出明确的要求,银行可以选择合适的评级方法,但是要求银行明确内部评级方法所属的类型。目前,我国银行业采用的内部评级方法一般是介于时点评级和跨周期评级之间的一种评级方法,这样可以同时满足银行内部管理和监管资本计量的需要。然而,这种折中的方法无论是在银行内部管理上,还是在监管资本计量上效果都会打折扣,也使得内部评级法受到诟病。

三是模型应用面临挑战。

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阶段,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构建中,模型使用环境的特殊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会使得内部评级法的适用性受到质疑。

评级数据的充足性受到质疑。我国银行业存在跨经济周期数据不足的问题,但由于转型经济体的特点和银行历史经营管理比较粗放的原因,历史数据已无法准确反映当前的经济特点,且在技术层面回溯历史数据较为困难。

实施内部评级法是我国银行业的一次变革,是把内部评级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融入到现有管理流程,推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从定性为主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将风险计量结果深入应用于日常经营管理,这是对传统经营管理的冲击和挑战,推进过程困难重重。

实施对策

现阶段,银行面对不断强化的资本约束和不断增大的盈利压力,过去通过规模扩张获取高额收益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银行必须进行盈利模式转型、增长方式转变。银行应以实施内部评级法为契机、以数据和IT系统为基础、以计量模型为工具、以治理架构和政策流程为保障、以应用为灵魂,切实推动银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优化资产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同时,应充分认识内部评级法的局限性,尽量减少或避免出现过度依赖和信心不足等问题。

一是继续扎实推进,提高实施质量。实施内部评级法不是一蹴而就,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要将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作为长期任务、分阶段重点推进、持续配备资源,切实通过实施内部评级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能力。对实施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整改机制、督导整改工作、确保整改质量。

二是不断完善内部评级运行管理。进一步深化内部评级结果分析工作,在经济形势不明朗、部分行业和区域风险暴露势头明显加快的情况下,加强客户监测,将评级变化与行业预测结合,更好地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加强评级运行监测工作,切实采用系统自动检测、专家分析等手段,提高对模型结果、评级结果的监测质量。要关注重点客户评级结果的迁移,对于已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客户,举一反三,通过重点案例剖析分析模型可能存在的预测能力缺陷。对发现模型有效性下降,需要重新开发和完善的,要及时更新和完善。此外,通过压力测试等工具,及时对其他风险向信用风险传染的可能性、趋势进行监测和预警。

三是进一步规范内部评级关键环节。进一步严格违约定义,加强系统建设,实现违约认定逐日批处理,确保违约认定的准确性。探索提高评级更新频率的方式方法,获得客户最新的经营信息或风险信息后,应实时更新客户评级,提升评级更新的及时性。通过制度安排、流程规范、系统设置等手段确保评级的独立性,评级的最终决定权应适当上收,提高评级工作的独立性。同时,考虑已建立的模型是否能有效覆盖业务规模发展快、监管关注程度高的资产组合、新兴表外业务,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工具,推进新的工具运用,提升对资产组合的风险计量能力。

四是健全内部评级法的自我完善机制。持续加强投入,为模型开发、验证和审计部门提供充足的授权和相应的资源,模型开发团队负责模型开发,模型验证团队负责模型验证,审计部门负责模型审计,开发团队、验证团队和审计团队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形成有机统一、循环促进的一个整体,实现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自我完善及有效运行。

五是切实提高评级数据质量管理和IT系统支持力度。银行应加强数据积累,整合不同部门、不同条线的业务信息、客户信息和风险信息,统一风险视图,同时合理纳入宏观数据、行业数据以及各类外部风险信息,充分挖掘数据信息,捕捉风险规律。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确定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审核关键环节,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从源头抓起,从数据录入、审核等基础环节推动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加强IT系统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将各项管理要求通过系统进行执行落地,提高对内部评级的系统支持力度和资源配置。

六是重点推进内部评级成果的应用。应用是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灵魂,应加强对内部评级结果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对已应用的信贷政策、授信审批、贷后管理、风险报告等核心应用领域,应通过加强评级管理切实提高应用深度;对尚未实质应用的绩效考核、经济资本计量、风险偏好、贷款定价等高级应用领域,应加快推进进度,提高绩效考核和经济资本分配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将内部评级结果切实应用于风险偏好设置和贷款定价等领域。通过推进内部评级法的广泛深入应用,改变银行以规模、速度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提高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性解决“利润的当前性”和“风险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走出中国特色的高级方法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陈颖系副主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评级  评级词条  内部  内部词条  信用  信用词条  风险  风险词条  实施  实施词条  
智库

 盘点历次党代会党章的重大修改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至党的十七大先后制定、修正过十七次党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制定过七部党章。其中一大到六大制定的六部党章,都是在共产国际直接指...(展开)

智库

 傅高义:20世纪哪个领导人对历史...

主持人:大家好,尊敬的傅高义教授,尊敬的汪晖教授,老师们。那么还是请允许我按照惯例要为大家介绍,大家已经非常熟悉我们的傅高义教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前哈佛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