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即将于本月卸任。从总体上看,在她主持下的美国外交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果有限。
回顾过去的四年,小布什的“西部牛仔式”单边主义终于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无休无止、且有美式傲慢与偏见色彩的“希拉里式外交”。为了弥补布什政府留下的“形象赤字”,也为了同各国重新“联络感情”,这位明星式的国务卿在其任内出访了112个国家,行程累计长达1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8圈。她“重启”美俄关系,就经济、政治和价值观问题与北京讨价还价;此外,她推翻了几个独裁政权——尽管是有选择性的,有时借助社交媒体盟友的力量;同时,她还试图安抚那些在“反恐战争”期间被布什疏忽的盟友。总而言之,似乎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希拉里的身影。 一方面,她的确兑现了1998年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夫人(Madeleine Albright)提出的“世界离不开美国”的构想,但另一方面,她也对赖斯女士(Condoleezza Rice)2000年的劝诫充耳不闻,即“不要将美国变成国际911紧急求助热线”。
尽管希拉里国务卿精力充沛,无处不在,但她也没有“点石成金”之力,有时还弄巧成拙 。例如2012年9月四名美国外交官在利比亚遇袭身亡;2011年爆发的埃及“革命”导致了伊斯兰政治势力在全民选举中堂而皇之地上台执政,也让华盛顿忐忑不安。华府的“颠覆现状的政策”(即“阿拉伯之春”运动)如今又把矛头对准了叙利亚。然而从长远来看,美国的诸如此类的政策都是害人害己。自由诚可贵,但离社会动乱也许只有一步之遥。而这种动乱是不能依靠不负责任的社交媒体、无人机 斩首行动、或是战略重心转来转去(如从伊拉克撤军)就可以摆平的。
在得与失之间,希拉里的“成绩单”当中显然还留有大片灰色地带。比如,希拉里的个人魅力对解决巴以之间的持久冲突基本上未起任何作用;以色列越坚持扩建定居点,巴勒斯坦的火箭还击就越猛烈,恐怖袭击也就越频繁。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的政策也未有突破,任由国内和以色列的右翼势力横栏竖挡,如果不是“劫持”的话。由奥巴马和希拉里组成的外交团队显然都是出类拔萃之辈,可是当以色列学者巴·约瑟夫(Uri Bar-Joseph)提出“为保障以色列自身及区域安全,以色列应当放弃核武器”(此文发表于2012年10月25日的美国《外交季刊》)这一极为卓越又不拘一格的观点时,白宫方面却显得不知所措。希拉里的“巧实力外交”显然缺乏大智慧和创造力,亦无实质性内容。
希拉里的对俄和对华政策也存在问题。在和这两个亚欧大陆上最大的国家打交道时,她却经常出言不逊:她先是指责俄罗斯和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卑鄙”,然后又声称中国企图“阻挡历史”但只会“愚人自扰”(fool""s errand)。实际上,希拉里在上任初期对中俄都采取了相当和缓的姿态,包括“重启”美俄关系以及强调中美“同舟共济”等等。美俄关系“重启”在头三年确有成效,这包括促成美俄两国签署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并协助俄罗斯加入WTO组织。不过,2011年12月举行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12年初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之间的权力二人转,均遭到了华盛顿当局的批评,两国的“蜜月期”也随即结束。对于普京再度当选总统,华府一周后才正式向他表示祝贺。接下来两国领导人就互相回避,先是普京缺席2012年5月在戴维营举行的G8峰会,而后是奥巴马不去9月在俄罗斯海参崴(Vladivostok)举行的APEC峰会。
与俄美关系三年“重启”相比,希拉里的对华政策在头一年就大起大落。希拉里2009年2月 提出中美应“同舟共济”,令人耳目一新。然而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上,这位国务卿却突然发难,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千亿美元的援助。据英国《卫报》称,希拉里是给与会的中国总理温家宝设下了一个“巧妙的陷阱”(clever trap)。可是对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的西方国家而言,要拿出这笔巨额“善款”谈何容易,更何况美国国会十分反感对外援助。希拉里此举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破坏中国呼吁各国承担“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这一主张,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择手段地间离中国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在随后几年里,中美两国间的高调对抗频频发生:例如谷歌指控中国政府,美国对台军售(近60亿美元),奥巴马会见达赖,南海及钓鱼岛争端等等。此外,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正是通过希拉里在2011年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发表的文章才正式推出,而从地缘政治和军事角度来看,该战略基本上也是针对中国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的崛起之路与西方国家大相迳庭,前者既没有“发现”新大陆,也没有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人们不禁要问,在“同舟共济”与“聪明陷阱”的忽冷忽热之间,难道就没有更为现实的“中庸之道”吗?如今这位“超级”国务卿即将离任,东亚局势却变得更加紧张和扑朔迷离。相比之下,小布什时期倒是歌舞升平的美好时光。
四年下来,奥巴马和希拉里似有所分工:前者有诺贝尔和平奖在握,却对无人机轰炸、秘密行动和“定点清除”情有独钟;后者则风风火火、周游列国,乐此而不疲。尽管如此,要想制定具有操作性、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外交政策,只靠抓人眼球、媒体炒作和竞速真人秀般的全球巡回访问是远远不够的。但无论如何,这恰恰是希拉里与历任国务卿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