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陈芳菲:飞越疯人院

苏格兰的冬天也是沉闷的,但与北京的冬天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我是一名研究生,在苏格兰读艺术史,已经两年了,与英国的凯特王妃是同学。由于离家已久,加上母亲的召唤,所以利用假期回家飞回北京来过春节。

冬天的北京,气候一向是凛冽寒冷的。走出机舱,混杂着大量PM2.5尘土的空气,呛得你非要鼓起最大的勇气去呼吸几口,适应一下。但令人感觉诧异的,还不仅仅是气候,北京以致中国流行的微博热、QQ热和MSN热,才是让人感觉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究竟是西方与东方的互联网文化差异,还是有着更深层次、值得人们深入探究的社会本质的表现?

严格来说,中国不是一个互联网社会,因为全世界的人要打开中国的网站,速度都很慢,但全世界的人之间,互相浏览网站的速度都是正常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中国有意约束国家之间的出口带宽造成的。最新的中国互联网报告也揭示了这一点,中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加已经突破了5亿人,但出口带宽并没有与之有相适应的增长,加上防火墙的管制,因此中国的互联网与世界的互联网,实际上分属于两个互联网。由于技术障碍的明显存在,中国的互联网实际就是一种内联网,属于自己玩自己的东西。

问题是,大量国人似乎沉浸其中,让人感觉到一种不健康的、灰色的压迫性依赖。

英国在经济上是一个发达国家,也是一个互联网社会,最重要的是网速很快。普通人用20兆的带宽,学习和工作都很方便,价钱也算很便宜。我所在读博士的圣安德鲁斯,实际是一个大学城,在英国著名的《卫报》排名中,这是排第三的大学。前两名,一个是牛津大学,一个剑桥大学。在这里,无论学院还是图书馆,或是酒吧,甚至是广场,几乎到处都有WiFi,学生手持IPAD或是电脑,浏览、阅读,非常方便。最重要的是,这些全部都是免费的。

中国的互联网虽然普及但速度很慢,虽然最近国内也在讨论互联网提速问题,高级官员也有承诺,但就春节期间的情况来看,实际网速不但没提高,而且还降低了不少。不少家庭的互联网,在春节期间实际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

回到国内,最感觉吃惊的是大家对微博、QQ和MSN的迷恋。几乎人人都在谈论彼此的微博,有些名人、明星微博的粉丝人数达到了数千万人,大家都在关心可以利用微博来做些什么事情,等等。还有QQ和MSN这些即时通讯软件,几乎人人都在使用,彼此的沟通,主要靠这些QQ和MSN,你的存在与否,也取决于这些即时通讯软件。好多朋友只有在QQ和MSN上看不到你了,才会想起你,才会考虑给你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人的关系,似乎已经被数字化左右到等于一个符号的程度。

英国,我看到人们也用twitter和facebook。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喜欢facebook。我曾经考虑facebook占用时间太多,就关闭了一段时间。但很快有一个好朋友招呼我去参加一个有意思的party,但地址等信息却是在facebook里面,只好又恢复了facebook。我在图书馆也看到有人,一边阅读,一边在玩facebook,将facebook作为阅读的休息和调剂。不过,这毕竟是在图书馆,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遭人鄙视,所以一定是要遮遮掩掩的。至于类似微博的twitter,在英国也有很多人使用,但主要是政客以及类似政治那样总是需要讨论和围观的场合,用的比较多。

在国外与中国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工作中只有邮件才能被承认,才能被接受,QQ和MSN是不算数的。你的工作离不开邮件,论文要用邮件来传递,学术讨论要经过邮件来进行。老师将回复邮件视为是工作,管理人员也将邮件往来作为正常的工作。几乎在任何一家公司,如果看到你在MSN或是即时通讯软件上面,老板就可能会质疑你在“干什么”?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比如要开一个重要的证明,那不仅仅要用邮件,更要用到带有公司地址和学校地址的邮件,那种类似163和hotmail之类的开放邮件系统在工作中是不能用的,显得不规范,因为没人知道你究竟是什么人?邮件地址也是社会资格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得我在申请温莎堡职位的时候,由于是为英国王室从事艺术品的工作,所以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当时要求我的高中老师出具证明高中就读的证明,但中国的中学通常都没有专门的邮件地址,所以只好请老师开好一纸证明,然后用快递寄到了英国

所以,看到国内这么多人在玩QQ、玩MSN,同时不少人却对邮件的使用感到陌生,这很令人奇怪。思考这样的现象,恐怕还是文化差异性和社会差异性的问题。

中国,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还是太多了。虽然大家都在喊忙,但其实并不是真忙,所以大家还是有很多时间去玩即时通讯软件。在英国,教授要忙着出论文,出书,所以很忙。学生有沉重的学习压力,要完成学位,要补习语言,要有学术成就,压力总是很大的。在社会工作中更是这样的,在失业率这么高的情况下,谋得一个职位不容易,老板不可能放任你随便玩这些东西的,不但工作节奏很快,而且有标准和秩序的要求。人人都是如此,即使真的休息了,空闲时间也需要好好规划,不可能将宝贵的休息或休假时间随随便便地打发掉。

我在读博士的时候,与一个教授的关系很好。我经常与他讨论问题,占用了他很多的时间。我感到过意不去,向他表示谢意。他回答说,你不用感谢,这是我的工作。但如果我在家里休息,请不要来打扰我。事实上,在英国你要能要到一个教授的电话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很怕学生打扰,很重视隐私和私人时间,有事总是用邮件联系。

所以,中国人喜欢微博和QQ这种即时通讯软件,还是因为社会标准要求不高,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导致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文化中有强烈的弱势感,人们普遍地害怕孤独。西方国家就少有这样的问题,大家普遍喜欢安静,也很适应安静,看着热闹的地方,反倒觉着很新奇。在西方国家,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报纸,报纸也总是面向严格的受众群体。大家也都很喜爱读书,随处可见手拿书籍或是阅读器在阅读的人,大家都很乐于通过一个人安静的阅读来享受愉悦的休息时间。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大家似乎害怕安静,对安静很恐惧,一旦静下来,就会想到“领导在那里”、“朋友在那里”?我想这种情况可能与中国历史上长期的皇权统治以及战乱有关,人们太缺乏安全感了。现实环境中,大家彼此是隔开的,怎么办?发现QQ和MSN可以让人们链接在一起,于是大家立刻蜂拥而至,扎堆到一起了。

这种情绪当然是不健康的,毕竟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可问题是,不健康的情绪会传染。微博、QQ和MSN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没关系,反正大家都这样。不怕坏,只要大家都坏就没关系,这是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可能有人以为这个标准太低了,但中国成百上千年来一贯如此,高科技的现代工具到了中国,大家甘愿被其主导,一个个居然变成了微博控、QQ控、MSN控,……。很多国人,不但喜欢自虐,其实还喜欢互虐。他们在虚拟空间里,彼此控制,彼此消磨着时间和生命。

这简直太疯狂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陈芳菲:飞越疯人院  疯人院  疯人院词条  芳菲  芳菲词条  飞越  飞越词条  
智库

 “中国道路”的前提性批判

——一种基于对当下“中国语境”反思的批判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中国道路”几乎是渗透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各类交流场合的一个主题话语,并对其他话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