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写一个五年总结是令人抑郁的。是的,我们避免了大萧条II,但进入了大萎靡(Great Malaise),发达经济体的大部分人收入几乎没有增长。2014年也将如此。
在美国,中位收入继续着残酷的跌势;男性员工的收入水平已经回到了四十年前。欧洲的二次探底在2013年结束了,但但凡有点理性的人都不会说随后就能迎来复苏。西班牙和希腊有一半以上的年轻人仍处于失业状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西班牙今后几年的失业率预计都将在25%以上。
欧洲的真正危险在于自满情绪开始涌现。在今年,我们可以感到欧元区关键的制度性改革节奏正在放慢。比如,欧元区需要真正的银行联盟(不仅要有共同监督,也要有共同存款保险和共同清算机制)和欧元债券(或类似的债务共同化机制)。对于这两点,欧元区和一年前相比没有多少进步。
你还可以感到把欧洲带入二次探底衰退的紧缩政策又卷土重来了。欧洲的持续停滞已经够糟糕的了;但仍有很大的可能在新的欧元区国家爆发新的危机,就算不是明年,恐怕也不会遥远。
美国的情况也只是略好。在美国,日益严重的经济差距——其不平等程度为发达国家之最——伴随着严重的政治两极分化。我们只能希望迫使政府关门、让美国走向违约悬崖的共和党狂人们不会一再如此。
但即使他们真的不再如此,新一轮紧缩所可能造成的衰退——目前紧缩已经造成2013年1—2个百分点的GDP增长损失——也意味着增长将继续萎靡,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吸收新晋劳动力。充满活力的避税硅谷和繁荣的能源部门并不足以抵消紧缩的影响。
因此,尽管美联储购买长期资产(所谓的量化宽松,简称QE)的手笔可能有所减小,但利率告别历史低位可能不会遭遇2015年。
现在就结束低利率肯定是不明智的,尽管QE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好处可能极为有限,在海外还提高了风险。2013年早些时候关于逐渐减少QE的讨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这凸显出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
正如QE的引入助长了货币升值,宣布其最终结束触发了贬值。好消息是大部分主要新兴国家建立了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足够强劲的经济,能够抵御冲击。
尽管如此,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放缓令人失望——特别是考虑到2014年可能延续这一趋势。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故事:比如,印度的减速被归因于新德里的政治问题和担心物价稳定的央行(尽管很少有证据证明提高利率能大大影响洋葱和其他决定印度通胀的物品的价格)。
巴西的社会动荡明确地表明,尽管该国在过去十年中在减贫和减少不平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实现广泛共享的繁荣仍然任重道远。与此同时,示威潮表明巴西崛起的中产阶级政治力量日增。
中国增长的减速对商品价格形成了严重冲击,全球商品出口国也因此受到影响。但中国的减速要真确地予以解读:其减速后的增长率仍然令世界其他国家艳羡,并且正在朝可持续增长迈进(虽然增长水平降低了),从长期看,这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
和前几年一样,2013年困扰全球经济的根本性问题仍然是全球总需求不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缺少真实需求——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以及更广泛的调整各国经济以适应气候变化挑战方面。但全球私人金融系统似乎无法利用全球盈余来满足这些需求。而主流思想则阻止了我们考虑其他安排。
我们的全球市场经济运转出现了问题。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当前体系没有为社会中的许多群体带来好处。2014年(或者可预见的未来)发生重大改进的可能性也不现实。不管在国家还是在全球层面,政治制度都不足以引入可以带来更光明的未来前景的改革。
或许全球经济在2014年会比2013年略有进步,或许不会。但从持续大萎靡的更广的角度看,今明两年都将被视为浪费机会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