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与中国能源安全

西亚北非地处亚、欧、非三洲的结合部,扼守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等海上“咽喉要津”,四周则被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等主要国际水域所环绕,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冲,其地缘战略重要性不言自明。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西亚北非地区还拥有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历来是世界能源供应的一个“中心站”;而该地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又是大国竞相争夺之地,历来也是国际政治经济角力的“主擂台”之一。自2010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不安,地区内多个国家出现政府更迭或改组,域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粉墨登场。中国西亚北非地区的石油资源高度依赖,这一地区的局势动荡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诸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值得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与审慎应对。

一、西亚北非地区动荡敲响能源安全警钟

谁都不曾想到,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治安事件会最终演变成引爆突尼斯政坛地震的导火索。以2010年12月17日肇始于突尼斯的动乱为起点,动荡狂飙迅速席卷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突尼斯作为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之后“,街头政治”冲击波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散至周边国家。如果说北非小国突尼斯的剧变还不至于牵动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的敏感神经,那么阿拉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埃及这枚“重磅炸弹”的引爆则足以将这一地区的复杂局势搅动得更加错乱。仅仅用了18天,统治埃及三十多年的“政治法老”穆巴拉克即迫于形势无奈宣布辞去总统职务黯然下台;半年之后,躺在病床上的穆巴拉克被关在设于法庭内的一个大型铁笼里受审的画面更是令世人触目惊心。在西亚北非各国当中,利比亚的变局无疑是最为惊心动魄而又血腥暴力,不再是突尼斯、埃及那样以“街头政治”为主要形式的“和平演变”,而是爆发了惨烈的内战并招致外国的强力军事干预,卡扎菲暴尸街头。一时间东起巴林、西至摩洛哥,公众示威、军警镇压、国内冲突、国际干预、领导下台、政权更迭等场景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国家轮番上演。

引起此次西亚北非地区动荡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根植于西亚北非国家的政治体制僵化、贪污腐败横行、民生问题突出、两极分化加剧等内在原因,也包含地缘政治大国博弈、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外在因素,局势震荡可谓是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宗教等多重矛盾的总爆发。危机爆发至今仍未平息,并日益呈现出地区化、长期化和溢出效应扩大化等新特点,多股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使得该地区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发生政局动荡的国家大多处于西亚北非这一全球最为重要的石油供应来源地,其对世界能源安全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

西亚北非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出口和运输中心。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BP)2012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西亚和北非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48.1%和4.3%;西亚和北非地区石油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32.6%和4.1%;石油出口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36.2%和3.5%。

从中可以看出,2011年超过全球1/2的石油储量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超过全球1/3的石油产量集中于该地区,接近全球2/5的石油出口来源于该地区。不单如此,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首席经济学家法蒂赫比罗尔(FatihBirol)甚至断言今后10年全球石油产量90%以上的增长都将来自西亚北非地区,且这一地区的油质好、油层浅、易开采、大部分产油国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运输。

石油作为能源的种类之一,折射出能源所具有的“三位一体”属性:从经济角度看,能源是一般的商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与经济规律的支配;从外交角度看,能源是出口国与进口国进行博弈的筹码,是能源进口国外交争夺的焦点;而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需战略物资,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能源安全决不只是单纯的能源问题,也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战略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等多层次复合型的问题。

以此观之,西亚北非地区动荡对于地缘政治格局乃至国际能源安全都将留下一系列后遗症。首先,西亚北非剧变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转型当下依然处于“现在进行时”,从微观参数来看,以信息革命为主的公民技能革命使西亚北非各国公民技能普遍提高,从而对政府的合法性提出挑战;从中观参数来看,西亚北非各国政府的绩效标准日益不能满足公众更高的要求,导致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赖出现危机;从宏观参数来看,国家行为体之间、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相互作用,联合国及西方大国对反对派的支持使得西亚北非各国国内问题国际化。

地区局势动荡继续向纵深扩散,将可能重塑西亚北非的地缘政治格局。其次,世界能源的消费区域构成与资源区域构成的错位与失衡,造就了能源的地缘分布格局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竞争格局的构建。有别于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当今国际能源安全的内涵有变化、范围在扩大。“能源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地缘政治形势不稳定,而非能源资源枯竭,这种不稳定包括恐怖活动、地区战争与冲突、能源生产国政局动荡、能源设施安全受威胁等。”

随着能源需求的迅猛增长和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加之某些域外大国插手其间推波助澜,使得西亚北非地区的国际能源竞争日趋激烈。

二、西亚北非地区动荡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严重挑战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各种形式能源的开发利用,截至目前石油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因而能源安全问题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体现在石油安全方面。作为一种稀缺的常规能源和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石油在国家安全与国际政治中的特殊角色和战略地位,在20世纪曾经让西方发达国家体验过刻骨铭心的“切肤之痛”;而在21世纪的今天,对西亚北非地区石油资源高度依赖的中国能源安全也正面临着这一地区动荡局势带来的或直接或间接的严重挑战。

(一)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剧增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与一些非洲国家在能源领域展开了合作。伴随着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亚北非地区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油气投资的重要场所。中国石油企业与西亚北非国家在油气开发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投资领域涉及上游、中游、下游的各个方面,涵盖了风险勘探、油气开采、冶炼、油气厂建设、管道铺设、港口建设等诸多项目。如中国与苏丹自1959年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特别是在油气项目合作上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苏丹已发展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石油投资基地,涵盖了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完整的石油产业链。

中国在境外从事石油投资开发的区域来看,在西亚主要以伊朗、也门为基地,逐步向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扩展;在北非则主要以苏丹为中心,逐步向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周边国家辐射。

就地理位置而言,这些盛产石油的地区往往也是战乱频仍的地方,投资区位集中度过高,导致中国海外石油投资面临因骚乱、战争、财产没收、外汇管制等造成的风险几率剧增。据有关统计,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区域中有近60%处于这种“政治敏感地带”,这其中西亚非洲占了约45%。

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局不稳、暴乱不断,中国石油企业在当地承揽的工程项目时常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2011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使得该地区油气合作的政治环境进一步复杂化,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骤增。在利比亚,几个月的战乱即迫使近4万中国驻利比亚的工作人员全部撤回国内,投资项目悉数中断,造成包括13家国企在内的75家中国企业几百亿美元的直接损失,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在建及投资专案潜在损失就高达12亿美元。

而2011年7月南苏丹独立以后,南北苏丹在领土边界、公民身份、石油收益等诸多问题上仍有殊难弥合的分歧,两国军队在2012年三四月间几乎全面开战,边境冲突持续激化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其间因双方在石油过境费用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南苏丹还一度选择关闭了全国90%的石油开采设施停止对外出口石油,可以想见这种脆弱的和平关系给中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利益所带来的严重消极影响不言自明。

(二)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来源地集中度“双高”潜藏危机

石油对外依存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石油(原油)进口量与消费量之间的比值,它常被国际社会视为反映石油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尽管一国能源安全与否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高低,但一般来说,对外依存度越高,能源安全的风险也就越大。西亚北非地区动荡及相伴而生的世界油价高位波动,使人们忧心中国能否扛得住自身石油对外依存度日趋高企的“不能承受之重”。

自1993年以来,中国先后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净进口国、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与进口量都在稳步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也由1993年的6%持续攀升,2009年首度突破了50%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为25126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比2010年又上升了1.7个百分点。

2011年,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稳居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前三位;在中国前十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中有五个国家位于西亚北非地区,从这五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占到中国当年总进口量的47%。原油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对于分散中国原油进口安全风险多有不利。

中国原油进口量呈跳跃式发展,从2003年开始以年均近3000万吨的数量递增。而在这种对外依存度、来源地集中度“双高”的情形下,中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在不断叠加。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中国能源尤其是油气需求将进入一个持续增长期,原油进口量还将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这一曲线亦将继续上扬。中国目前仍然欠缺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剧烈变动的应急机制以及必要的保障体系,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政治压力将越来越大。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再次发生类似前两次的石油危机冲击,出现供求紧张和油价暴涨的不利局面,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必将受到重大影响。此外,中国能源安全还受到“国际石油产量不足及中国对海外能源利益的强力维护手段不足”等客观条件的严重制约,石油供应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三)中国石油海上运输通道可能遭遇西亚北非版“马六甲困局”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南中国海和太平洋的海上捷径,也是一条狭窄、繁忙、具有高战略价值、同时又具有高安全隐患的航道,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在国际能源以及其他货物运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每年有五万多艘油轮、货轮及其他船只通过该海峡。日本石油运输高度依赖这一海上运输通道,中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中国能源运输的生命线,三条海上运输路径均须经此穿越:第一条是中东航线,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二条是非洲航线,从北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是东南亚航线,从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中国西亚北非等地区获取的油气资源,大部分都要通过油轮长途运抵中国,而这条“海上生命线”所处情势变化已日益威胁到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马六甲海峡不仅是大国军事力量聚集博弈的地区,而且也是海盗肆虐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各国反政府武装分子活跃的地区。国际海事局认为,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并且“情况一年坏似一年,马六甲海峡如今成了世界上最不安全的水域”。

中国对石油运输渠道的控制力薄弱,一旦该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乃至发生战乱,中国的能源安全必将陷入被动,此即耳熟能详的“马六甲困局”。

西亚北非地区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而且对中国石油进口的运输通道安全有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在中国的石油进口构成中,来自西亚北非地区的进口量占比近半。这些石油要通过漫长的海路,且还要途经一系列脆弱的隘口,其中就包括战争阴云密布的霍尔木兹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咽喉,素被称作“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闸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石油出口大户都仰赖这条海峡将石油输往世界各地。霍尔木兹海峡也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年石油进口量的一半需由此通过。不单如此,霍尔木兹海峡北岸的伊朗是中国的第三大石油进口来源国,南岸的阿曼则是中国的第五大石油进口来源国。当前伊朗核危机的警报尚未解除,若是伊朗在西方国家的空前压力下断然采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极端措施,就可能触发西亚北非版的“马六甲困局”。虽然目前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并不大,但是一旦霍尔木兹海峡爆发国际政治危机,这对西亚北非地区以至全球的石油供应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可以想见。

三、中国维护本国能源安全的策略考量

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为典型的“富煤、缺油、少气”,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老大”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必然急剧增加。如何有效解决石油短缺问题,切实保障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在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西亚北非地区仍将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着眼于应对该地区当前的紧张形势,中国须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维护本国的能源安全。

(一)尽快构建西亚北非地区油气投资预警机制

鉴于国际能源形势日益严峻,中国能源企业有意识地进一步加快了“走出去”步伐,海外油气投资已初具一定的规模。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简称“中海油”)三巨头为首的中国石油企业在西亚北非地区的油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在该地区的油气投资已经遍布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苏丹、利比亚等多个国家。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批准了五大海外能源投资项目,项目所在地包括亚洲、非洲、大洋洲,项目类型涉及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同年,三巨头的海外权益油气当量产量约为1亿吨;其中,中石化海外资产已经累计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在55个国家开展业务。

然而,随着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石油企业获取国际资源的难度日趋走高,海外投资的地缘政治、金融外汇、法律政策等风险也愈发增大。当今时代,能源企业“走出去”靠的不光是运气和勇气,更要依靠比较充裕的能源外交知识经验和人才储备,尤其是在事前要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正反两方面的鲜活案例都一再印证这一点:政府外交的有力后援大大加快了中国三大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的速度,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利比亚战争给不知所措的中国石油企业造成逾百亿美元的巨额损失,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具体来说,针对西亚北非地区局势,中国可以在一些选定的重点区域或国家设立半官半商的专门能源外交机构,通过加强对西亚北非地区以及对东道国的政治生态、安全形势、风土人情等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为中国石油企业赴当地开展油气投资业务提供各种前瞻性、预警式的资讯指导与决策参考,以促进在该地区油气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尽量避免或减少因盲动冒进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二)稳步推进石油进口路径多元化举措

中国在石油的进口渠道上比较单一,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石油战略性储备也才刚刚起步;在石油的运输通道上比较有限,为数不多的几条海上运输航线极易遭到其他一些国家的封锁,也无法排除遭遇海盗活动的威胁。目前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过于倚重矛盾盘根错节、战乱此起彼伏的西亚北非地区,而石油对外依存度日增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极易受到该地区局势不稳定的直接冲击。不宜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篮子里的道理毋庸赘言,如何实现石油进口路径多元化是中国在应对能源安全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现阶段来看,想一举实现石油进口路径多元化以摆脱对西亚北非地区的高度依赖,既不现实也不明智。从可行性的角度来审视,不妨考虑分步骤、有计划地稳健推进。

近些年来,中国积极致力于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安哥拉、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拓展新油源,石油进口来源地多元化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上述国家和地区已渐趋成为中国石油进口的战略替代来源地、重要缓冲区,为切实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争取到了比较有利的“机动地缘空间”。与此同时,连接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缅甸等国的多条油气管道陆续贯通,使得中国的能源运输渠道不再严重受制于几大海上生命线的羁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种版本的“马六甲困局”的挤压,并从一个侧面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博弈能力。从当前的整体国际形势来研判,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很小。然而过去两年来西亚北非地区动荡连锁冲击波以及目前仍不太明朗的叙利亚、伊朗局势,一再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强化中国能源应急能力不足这一“国之软肋”,加紧石油战略储备工程建设。2003年前后,中国正式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工作,目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可用天数为30天左右,较之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大建设的速度与投资的力度。身为日益崛起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已是举足轻重的“战略买家”,俄罗斯、中亚、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冀望中国成为其稳定的出口市场,为此中国应抓住有利契机,努力实现石油供应多元化,加快提升中国石油战略储备水平。

(三)积极拓展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的军事手段

自从石油成为一种战略性物资而非一般性商品之时起,军事手段就一直伴随着国际能源贸易,甚至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主要战争大都与能源资源的争夺紧密相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石油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消费国需要供应安全,生产国需要需求安全。而产油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运输通道上各种可能出现的威胁风险以及国际能源市场中激烈的角逐,使得各国都在国际能源贸易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保有并在必要时加以运用的军事力量。当世仅存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其全球军事存在的扩大几乎总是与石油能源版图的扩张同步。

由于中国融入当今国际体系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日渐增高,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环境以及地区局势之间的关联度也更趋强化。当今中国的国家利益早已渗透到全球各地,而近年来中国的海外合法权益也时常遭受各种侵害,尤以2010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动荡这一时期为最。从2011年中国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战争以及苏丹分裂过程中的遭遇来看,没有一国军事力量作为坚强有力的守护神和监护人,海外合法权益有时难免“弱不禁风”。现实迫切要求中国拓展出各种可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的军事手段,特别是着手增强远洋海军投放能力,重点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危机预警能力、战略能源设施防护能力和能源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中国海军参与索马里护航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不仅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且有力地塑造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在维护海外能源利益方面外交、军事保护手段严重不足,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的一个客观现实。而从中国海外能源利益面的扩展来看,中国军队迈出国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最后保障势在必行。就以当前的伊朗核问题来说,中国在伊朗的利益触角涉及经贸合作、能源安全、地缘战略等诸多领域。考虑到西方诉诸武力将极大损害中国在伊朗的能源利益,中国可以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斡旋和军事交流等手法来努力驱散积聚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的“战争阴霾”。

四、结论

能源安全是事关一国安全大局的重要领域,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多处“瓶颈”构成多方掣肘:一次能源供应全面紧张,能源可持续供应面临巨大压力;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速过快,石油供应安全形势严峻;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严重;能源危机管理和安全预警应急机制缺失;国际舆论上“中国能源威胁论”不时冒出来,“走出去”战略面临多重挑战等。

西亚北非地区盘根错节的矛盾纠葛、错综复杂的紧张局势目前仍处在继续发酵之中,因而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复合影响也是一个不止牵涉近期、更关乎中长期的动态课题,中国需要根据地区形势的发展实况适时做出相应的跟踪调整。有鉴于此,中国除了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鼓励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等各种原则与既有措施外,中国的决策部门还必须密切结合现存的具体问题抓紧进行有前瞻性、有可行性、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以便从容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复杂情状,切实有效地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北非地区  北非地区词条  西亚  西亚词条  动荡  动荡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能源  能源词条  
智库

 新预算法与地方政府债务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已成为金融系统稳定性的一大隐忧。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增长,令市场担忧这将触发信贷泡沫破裂,甚至可能导致中国金融危机,尤其是目前经济正处于下行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