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研究1994年选举制度改革以后的“后55年体制时期”日本政治的政策对立结构,并对未来形势加以预测。笔者在此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政治家层面,而非选民层面的政策对立轴(两者不一定一致,需要分别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治将什么视为课题?各个议员或政党又对此采取了怎样的立场?通过从历史角度回顾政策对立轴,不仅有助于理解现今或今后日本政治中的政党间竞争结构(政党体系),或许还将有助于思考各政党内部的分裂问题。
55年体制时期的政策对立结构
作为开篇,我们首先要确认一下所谓“55年体制”时期(1955-93年)(※1)政党间的政策对立结构。这一时期日本的政党体系属于萨利托提出的“一党优势政党制”的典型代表(Sartori 1976),作为优势政党的自民党与以社会党为核心的中小在野党之间展开了竞争。我们可以将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出现分歧这一现象的特点归结为“保守”对“革新”的意识形态对立。保革(保守与革新——译注)对立(源于针对社会及道德问题的价值观的差异[绵贯 1976])在起源上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重整军备、修改宪法问题等安保和外交问题作为核心争论点。60年安保斗争以后,自民党政权选择“低姿态”路线,采取了专注于经济发展的态度。然而,在全球冷战格局下,直到55年体制后期,至少在外表和形式上,安保及外交问题仍作为执政党与在野党间的对立轴不断发挥着作用(大嶽 1999)。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景气对策及分配政策等经济问题并未成为政党之间的重大争论点。(※2)即使是针对经济高速增长的消极产物——环境污染等“新的争论点”,虽然问题本身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自民党政权也有所应对,所以并未作为政党间对立轴继续发展。
到了80年代末,以利库路特案件(提供就业及住宅租赁等相关信息的新兴企业“利库路特”将集团旗下房地产公司未公开发行股票转让给有权势的政治家、官僚和经济界人士的案件)的曝光为直接导火索,“政治与金钱”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传统的政治制度被视为孕育金权政治的根源,政治改革问题,尤其是选举制度改革成为了争论焦点。这意味着出现了一种分化保守阵营的新对立轴,实际上,自民党内部因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不同而发生分裂,93年大选后沦为了在野党。94年,在细川护熙内阁领导下,日本实施了在众议院选举中引入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该问题姑且算是得到了解决。
选举制度改革后的政策对立结构
进入90年代的政界重组期后,随着冷战的终结,传统的保革意识形态对立作为政党间对立轴的重要性相应降低。其象征即是94年自民党与社会党联合政权的建立。这段时期,由于主要在野党中不乏自民党出身的领导人,使得政党间的意识形态距离普遍有所缩小。此后,日本的政党间竞争更侧重于比拼在行政精简化及景气恢复等“共识性争论点”(对实施必要性具有广泛共识的政策课题)方面的业绩和民众期待度。这种倾向作为后55年体制时期政党间竞争的基本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可是另一方面,政党间依然存在明显的政策差异,而且政策对立的构架也远比过去复杂得多。换言之,90年代以后的日本政治不仅保留着55年体制时期以来保革对立的残渣,政策对立轴也呈现出了多维度发展趋势。
首先是在90年代后期,针对是否赞同过去一直由自民党政权推进的“保守党型大政府”路线,即侧重于农村的利益诱导政治,这作为一个争论点愈发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其中一个背景原因就在于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财政危机加深。过去,利益政治被认为是滋生贪污的温床,自55年体制时期开始便一直被视作一个问题,而随着应分配“蛋糕”的缩小,其作为一项经济政策的效率性和公平性也在90年代后期受到了批判。另一方面,这段时期的自民党政权(尤其是小渊惠三政权时期)立足于刺激经济景气(背后目的在于争取农村的支持)的基本思维,积极扩大公共事业,加剧了城市利益和农村利益的对立。民主党代表着(或者说被认为代表)城市利益,作为一股对抗自民党的势力发展起来。
自民党在2000年大选中受到“城市的反叛”(蒲岛2000)影响,议席数减少,陷入被动局面,于是在01年推举小泉纯一郎出任总裁以应对逆境。小泉虽是自民党党首,却公开表态要“摧毁自民党”,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带有新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实际来看,小泉政权时期通过削减公共事业费等手段使财政支出得到了控制。总体而言,民意对小泉改革抱以好感,小泉内阁成功维持了高支持率。自民党自身也赢得了01年参议院选举和03年众议院选举,并且重新收复了城市阵营的失地。
这一时期,小泉自民党学会了民主党在政策上的“拿手好戏”,导致包括利益政治问题在内的传统型政治经济体系的改革这样一种争论点在政党间对立轴方面失去了重要性。相反,在自民党内部,针对一系列结构改革,执行层与“抵抗势力”之间的路线对立不断激化。以上情况在05年大选时得到了集中体现。由于对小泉首相本人主导并引发争论的邮政民营化问题相关处理感到不满,龟井静香等反主流派于05年8月退党,组建了国民新党。在选举中,小泉高调宣扬对决态度,表示要针对龟井等人派出“刺客”候选人,成功将所有媒体的关注目光引向了己方。而民主党等在野党的存在感完全被自民党的光芒所遮盖,这次选举最后以自民党获得压倒性胜利而告终。
06年,小泉首相主动请辞,自民党的经济政策再次发生转变,导致政党间对立结构也出现了变化。尤其是08年雷曼事件发生后,自民党开始采用扩大公共事业等“重归旧路”的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一方面,这促使90年代后期自民党对都市型新党的对立格局再度形成。另一方面,小泉路线的转变导致自民党内部产生新的裂痕,渡边喜美等人呼吁推进新自由主义改革,组建了大家党。在09年大选中,民主党和大家党得票数均有所增长,自民党惨败,再次被迫下野。
2010年参议院选举时的政党格局
可以认为,政权更替后的日本政治对立结构是前述历史过程累积的产物。我们也可通过近年来的实证研究成果确认这一点。笔者依据2010年参议院议员选举时开展的议员及候选人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手法提炼出区分政治家政策意见立场的争论点轴,并求得了各政党在各轴上所处的位置(旗下政治家的平均位置)(境家2011)。下图概括性地展示了分析结果。
作为区分2010年时政治家政策立场的轴线,分析结果反映了至少存在(1)安保及社会政策方面的保守或革新派、(2)对“55年型政治经济体制”赞成与否、(3)对新自由主义经济赞成与否、(4)对民主党主打政策赞成与否等四条相互独立的轴。
轴(1)大致相当于55年体制时期的保革对立轴。尽管自93年自民党短暂下野后又过了近20年时间,但保革意识形态对立依然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础留存了下来。时至今日,政党格局也大体维持着55年体制时期的状态。换言之,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民党(及该党派生出的国民新党、大家党)是明显带有保守色彩、社民党及共产党是明显带有革新色彩、公明党是明显带有中立色彩的政党。55年体制时期尚未诞生的民主党在这条轴上处于中立位置,因为正如人们广泛指出的那样,该党旗下议员的意识形态从右至左跨度很大。
轴(2)表示各党派对依赖于中选举区制等支撑了55年体制的政治制度及财政政策的自民党型大政府路线的赞成与否。这条轴上的政党格局与轴(1)的情况不同,“老牌政党”对“新党”的色彩很明显。自民党、社民党、共产党等老牌政党所处位置比较接近,都对55年型政治经济体制持肯定态度,而作为“新党”的民主党与它们有些距离,大家党则处于更加激进的批判立场。
轴(3)是表示对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赞成与否的对立轴。大家党最为赞成放宽规制、减税、贸易自由化等新自由主义政策,而派生出大家党的自民党则持否定态度。此外,在这条轴上可以看出,民主党与大家党采取了迥然不同的立场,虽然同为“反55年型政治经济体制派”(轴(2)上的“改革派”),但两党在经济政策方面的所处位置从性质上来说具有巨大差异。在这条轴上,从反新自由主义倾向这个角度来看,民主党的位置与自民党极为接近,这一点很有意思。
轴(4)与是否赞成实施“儿童补贴”“高速公路免费化”等当时执掌政权的民主党的选举承诺(manifesto)中的“主打政策”有关。当然,民主党(及当时的其他联合执政党)整体上对实施这些政策持积极态度,在野党(当时)对此态度消极。政权落入民主党之手,又催生了新的政党间政策对立轴。另一方面,数据也表明,民主党内部在此轴上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在财源不足的情况下,“承诺原理主义派”与“现实主义派”的路线对立在该党内部不断尖锐化。
大家或许能够发现,从整体而言,上述结果与先前展示的关于政策对立结构历史变迁的记述非常契合。可以说,四条轴是历经55年体制、以及之后的经济财政危机、政权更迭等事件后,多层次累积形成的结果。
在政党格局方面,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在所有轴上都不存在立场相近的其他政党,表明在联合政权时代,各党都很难赢得稳定的伙伴。比如,从轴(1)上的格局来看,不得不说09年民主党与社民党的联合政权完全是“吴越同舟”,实际上,由于在安保和外交问题(美军驻冲绳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上的立场不同,致使社民党退出了联合政权。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自民党与公明党在事实上表现出来的伙伴关系的稳定性与其说是基于相近的政策立场,莫如说是源于其他(恐怕是为了拉取选票)理由。
结语-从震灾到2012年大选
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过多展开。最后,笔者将针对经过东日本大地震到2012年大选这段时间的新动向,以及未来的形势发展阐述几点看法。
应该指出的第一点,是地震后大家对于经济财政危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作为重建财政的一个步骤,民主党政权(菅直人、野田佳彦两届内阁)选择了消费税增税路线,但这在该党内部引发严重分裂,被称作“承诺原理主义派”的小泽一郎集团于12年7月退出了该党。另一方面,要求实施控制社会保障费和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压力(以经济界为中心)也在进一步加大,可以预测,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论或将成为今后极具长期性和重要性的政党间及政党内对立轴。
应该关注的第二点,是因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而引发争论的脱核问题。12年大选之际,宣扬“核电毕业论”的日本未来党诞生,民主党也积极宣传本党与自民党核电政策的差异,该问题已明确成为了政党间的对立争论点(或者说被作为争论点进行了利用)。问题在于,此时的反核电运动是否有别于基于传统革新派意识形态的反核运动,即该争论点是否构成了有别于传统保革轴的维度。另外,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今后是否还将作为重要的轴存在下去。针对这些问题,让我们留待今后可能出现的实证研究成果来回答。
需要注意的第三点,是日本与周边国家领土问题的影响。12年8月,韩国总统李明博登上竹岛(韩国称独岛——译注),恰如与此呼应一般,又发生了中国保钓人士登上尖阁诸岛(钓鱼岛——译注)的事件。此后,中国侵入日本领海的行为趋于常态化,选民的对韩、对华感情也在迅速恶化(饭田、河野、境家2012)。今后,日美同盟、强化防卫力、修改宪法等安全保障问题是否会像战后初期那样作为政党间对立轴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呢?针对这一点,除了周边国家今后的动向外,恐怕也有必要重点关注通常被视为对外强硬派的安倍晋三首相的应对动作。
注释:
(※1)^ 政治学者们对“55年体制”的时间定义不尽相同(起始点已明确)。本文将采用以自民党长期单独执政时代终结的1993年为终点的观点。
(※2)^ 尽管1989年引入消费税的问题属于一个例外,曾在政党间引发激烈争论,但从各政党立场取决于保革对立轴上的位置(保守=赞成,革新=反对)这一角度来看,难言该问题构成了独立于保革对立之外的争论焦点。
参考文献:
饭田敬辅、河野胜、境家史郎“尖阁、竹岛—国民如何评价政府的应对”《中央公论》2012年12月号
大嶽秀夫《日本政治的对立轴—在93年以后的政界重组之中》(中央公论新社,1999年)
大嶽秀夫《日本型民粹主义—对于政治的期待与幻灭》(中央公论新社,2003年)
蒲岛郁夫“地方的‘王国’与城市的反叛—2000年大选”《中央公论》2000年9月号
境家史郎“2010年参议院选举中的政策对立轴”《选举研究》第27卷第2号(2011年),20-31页
佐佐木毅、清水真人编《现代日本政治研讨》(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1年)
绵贯让治《日本政治的分析视角》(中央公论社,1976年)
Sar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