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年半前上台以来,中国政府对经济改革作出了大量承诺。这些承诺包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消除一直以来阻碍私营部门发展的监管障碍,并增强中国的社会保障网。
这些承诺值得欢迎。然而,市场参与者和商界领袖眼下仍在等待这些承诺得到执行,与此同时将保留判断。
然而,我们不能以不切实际的期待、或以自由市场的基本元素来评判这些改革。习并不打算以七国集团(G7)国家为模板,重塑中国经济。认为中国政府将干脆把113家央企私有化,也是不现实的。
“改革”面临的真正考验,不是改革是否会推进,而是它会以何种方式推进。习的改革会不会欢迎货真价实的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让竞争为中国经济树立纪律,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效果。只有在领导人抛弃不利于竞争的政策的情况下,市场才能发挥中国政府希望它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有3项关键的考验。首先,中国领导人会不会向私营企业开放包括能源、金融和尖端科技在内的大多数领域,从而允许它们与国企竞争?其次,中国领导人会不会撤销补贴等保护国企免受市场教训的政策,并强迫国企在公平的条件下参与竞争?第三,中国领导人会不会让中国经济向外资竞争者开放,让中国企业与代表业内最高水平的企业同场竞技?
最近召开的“两会”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丝线索。自去年11月中共推出全面改革方案以来,“两会”首次为中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机会,重申自己的承诺,并开始着手将其付诸实施。
坏消息是:经济改革仍是个巨大的挑战。中国领导人眼下要让一艘巨轮改变航向,这非常困难。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上一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就已经困难重重了。那时,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万亿美元。如今,这个数字是9万亿美元,改革的节奏、范围和次序问题也非常棘手、并且富有争议。
但也有一个好消息:人大会议已明确表示,经济改革不会走回头路。习的反腐运动,也向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阶层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中国领导人正采取措施鼓励竞争。不过,改革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快。就拿第一项考验来说,许多行业仍未放开竞争。这些行业被大型国企主导,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使得私营企业没有多少参与空间。
大型国有银行主导了资金分配,将大部分资金导向了国有企业。但这种模式或许在变化。习已承诺将允许成立完全私有的银行,部分旨在提振对企业的贷款,以及缩减影子市场。
从长期来看,改革必须延伸到金融服务领域以外。经济中仍有许多完全受到保护的领域。如果中国政府让这些领域保持封闭,就会挫伤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并使得中国今年创造1000万至1200万工作岗位的目标无法实现。
第二项考验事实上或许会更加严峻。撤销补贴会暴露一些国企的低效,导致裁员、并可能催生社会动荡。
中国政府可以采取步骤撤销对国企的优待、断掉国企享有的宽松信贷和廉价能源。一种解决方案是深化利率改革,实现最近宣布的那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两年内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放开存款利率。
补贴也是一样,中国政府已宣布将采取措施,提高资源税、并迫使行业进行整合。能源定价合理化也有利于中国转向能源密集度较低的增长模式。
最后,中国政府必须向国外竞争开放市场。在金融服务业等许多行业,外资企业都是全球的领军者。中国许多人赞同国内改革,却希望排除外资竞争。但中国将受益于外资企业带来的业务操作方式。
中国政府在与美国和欧洲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同意采用“负面清单”,除负面清单上特别列出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对外资开放,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原则上已承诺要迈出这一步。
上述举措表明,中国政府理解竞争的必要性。但华盛顿和布鲁塞尔方面应加紧行动,敲定与中国的上述协定。这将考验中国领导人是否已下定决心,要引入和支持竞争,而非为了改革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