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郭建宁:建设文化强国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特点、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基于对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高度自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文化引领民族复兴 核心价值体系

记者: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有何深意?

郭建宁:这说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作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之所以要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首先,因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而且能充分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其次,文化建设有利于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不断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再次,文化建设不仅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能有效激励和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中。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发展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记者:关于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

郭建宁: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大国崛起需要文化的引领,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大国,但还要做文化大国。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中国文化影响力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政治、军事日益提升的地位,以及中国发展理念和模式日益扩大的影响很不匹配,与我们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势成必然。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强调文化强国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对文化建设认识的深化,也是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四大任务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了首位,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为什么?

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也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扎实推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一些领域仍然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掉以轻心。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历史和现实又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

今天,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越来越多样化的情况下,我们拿什么样的精神纽带把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的人民联系在一起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

3、“三个倡导”内涵深刻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这蕴含了什么深刻内涵?

郭建宁:十八大在论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新的论述,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实践上极大发展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极大发展了社会的公正和法治。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都是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记者: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表述,有什么特点?

郭建宁: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在体现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上,我认为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十八大报告中倡导的价值观是基于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提出来的,既考虑到了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愿望的一致性,又体现了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追求的差异性。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这一目标的价值规定和价值体现;又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主要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也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导向;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既是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道德准则。总之,这一表述反映出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愿望与追求。

正如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样,上述三个层面的价值规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不仅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追求,确立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价值目标的统一基础;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体行为准则的基本统一,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与包容性的高度统一。

第二个特点,十八大的表述是开放性的。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一种核心价值观总是需要一个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相互转换、相互推动的较长历史过程,从而达到完备,并逐渐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现在的这种表述,既将我们现在倡导的理念鲜明地提了出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为实践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

4、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记者: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有何重要意义?

郭建宁: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近代西方虽然各种各样的文化潮流不断涌现,但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对推进自己的主流文化建设更加自觉,也更加自信。美国始终把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作为其主导文化,以此来强化美国国民的自尊自豪感、开拓进取精神、实用主义、平等民主自由等,也就是所谓的“美国精神”。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

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必将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5、激发发展活力 要让文化走出去

记者: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对此,应如何理解?

郭建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个论断,深刻把握了我国文化发展总的态势。这既是既往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文化建设的方向指针。

文化由人创造,人是文化发展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激发蕴含在人民大众中的创新潜力和创造热情,才能使文化始终保持活泼旺盛的生命力。总体上我国文化实力还不够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创造活力不够。

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就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大众、实现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就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记者: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是文化强国建设中一个明确的指向,怎样认识?

郭建宁:这是十八大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我们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显著增强”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内就是提高凝聚力,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外,是一种影响力,中华文化要向外传播,有影响力,有话语权。

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需要让文化走出去。走出去,不仅能够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形式和层次,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而且有利于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走出去就是和西方文化正面地交流、对话、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这需要在两方面创新,第一个是表现形式,要努力争取用西方人容易接受的表现方式,这样他就能够听你讲中国故事、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感受到中国的自觉和自信。我们现在还需要培养一些既了解中国,也了解世界,既能用汉语,也能用英语或者其他的语言来比较流畅地表达的这样一些尖端人才。第二个是表现内容,要实现三个转换。一是从语言到文化的转换。中国文化年、孔子学院,主要还是讲汉语,我们要从语言到文化,要讲中国文化。二是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转换。我们现在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讲的还是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当文化的啃老族,还要讲今天新的创造、新的辉煌,既要讲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要讲我们的现代文化。三是从文化到思想的转换。三个转换就是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这样转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定会有很大的加强,而且会在全世界有更大的影响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郭建宁:建设文化强国  郭建  郭建词条  强国  强国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智库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面对税务难题

“十三五”规划近日发布,当中涉及“一带一路”部分,强调要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然而,随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投...(展开)

智库

 中国亟需应对城市内涝之痛

未来五年,中国防汛工作重心应从大型河流和湖泊流域转向重要的大城市。中国决策者正在筹划下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中外对话就此采访了众多领域内的专家人士,询问他们希望在中...(展开)

智库

 关于土耳其政变的9种猜测

尽管已经被扑灭,土耳其政变的消息还在继续发酵,其国内的抓捕和清洗行动正在进行。但是到底是谁参与和策划了这场政变呢?又是哪股外部势力支持了这场政变呢?土耳其政府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