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非洲的几个中国农场,其中的莫桑比克湖北农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莫桑的粮食危机严重,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莫桑每年的大米需求量为60万吨,但只能生产15万~30万吨,其余依赖进口。在加扎省,有个湖北农场,是湖北万宝粮油公司在莫桑开发的友谊农场。2011年6月,万宝承接友谊农场土地开发和种植等项目,租了2万公顷土地,50年的土地使用权,1公顷土地(15亩)50年的租金是1美元。农场的土地是黑土,很肥沃,撒个稻种粗放经营亩产就近千斤。
到2011年底,万宝就完成了5000亩样板田的开发建设,样板田的单产是550公斤/亩,创造了非洲奇迹。莫桑总统格布扎很高兴。他说:“如果能搞10个中国农场,莫桑的粮食问题就解决了。”他特意将万宝生产的大米命名为“好味道”。莫桑政府决定将另外10万亩土地并入加扎友谊农场连片开发。
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能力不弱,只是缺少施展手脚的地盘。这些农机具在国内还是落后的,生产能力也过剩了,但在非洲有市场。农场越搞越成功,就开始制定规划,搞基建、修路、建仓库、盖房子,还建大米生产线。这些都需要从国内进口,仅各类机械就几百台套,全部用集装箱海运,很多生活用品也从中国运。这是很大的市场需求。
农场雇佣当地农民打工,经常向当地农户赠送大米和红酒,当地居民高兴。湖北农场的大米在当地受欢迎,运回中国没市场,最好卖给当地,当地政府也高兴。在非洲开发农业,生产的粮食即便运不回来,都卖给非洲,就能大大降低非洲的粮食进口量,拉低国际粮食市场的需求和价格,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是一种粮食安全战略。
万宝在非洲发展,金融发挥了很大助推作用。2012年,国开行湖北分行向万宝非洲公司发放了2000万美元的贷款,解决了万宝的资金瓶颈,在莫桑累计带动投资5000万美元。一年多时间,万宝非洲的经营规模就从800亩发展到10万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能光盯着国内,还要服务“走出去”。
非洲农业潜力巨大
非洲的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非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尚未开垦的土地,可耕地为8亿多公顷,已耕地为2亿多公顷。在非洲已耕地中,还有大量的闲置,实际利用的土地只占1/4。即使不增加单产,仅仅通过提高可耕地的利用率,就能缓解非洲的粮食紧张局面。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粮食、蔬菜、果树都可以在非洲种植。绝大部分地区可一年两熟或三熟。非洲的农业种质资源也极其丰富。非洲拥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等,水量充沛,但目前开发有限。此外,非洲森林覆盖率为21%,草场约9亿公顷。非洲海岸线3万多公里,海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
中非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
自1980年起,非洲成为农产品净进口洲。除玉米能基本满足地区需求外,45%小麦和80%大米依赖进口。世界粮食计划署公布的《2010粮食安全风险指数报告》显示,在10个面临极端粮食安全风险的国家中,9个来自非洲;在50个存在较大粮食安全风险的国家中,非洲占36个。
中国用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非洲国家很叹服。中国的农业技术、机械、体系,是非洲需要的。这为中国对外输出农业技术、理念和标准提供了机遇。从中国自身看,几千年的精耕细作,使土地过度开发,很贫瘠。中国的耕地迫切需要休耕。
近年来,中非合作出现过不和谐的音符,虽是个别现象,但要重视。在中非农业合作中鲜有不愉快的案例,表明中非农业合作阻力小。
赴非农业开发的风险和困难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赴非农业投资也面临一些风险和困难。
一是各类安全风险。
政治风险方面,包括战乱、政府更迭、国家征收、政府政策变化,还有恐怖主义。我们去非洲农场调研,当地政府很重视,派人陪同,在前面后面的车上,有时还架着机关枪。我在非洲还听说一个顺口溜:穿衣一块布,吃饭一棵树;发展靠援助,说话不算数。因为一些国家的政局变动太快,制约着农业长期投资。
社会风险方面,包括刑事犯罪、劳资纠纷、疾病等。工会在非洲比较活跃,一旦出现劳资纠纷,工会一般都介入。疟疾、艾滋病等发病率较高。
二是国际压力大。
现在很多国家对非洲的投资热情高涨,加大了我国企业的投资压力。美国人把非洲定义为“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地区”,甚至认为非洲将成为“下一个亚洲”。2002~2011年,马来西亚对非投资193亿美元,占马对外投资的24%。印度对非投资也很多,在地理和语言上也有优势。
中国农业走出去才刚起步,就有人“抹黑”,说什么新殖民主义。中国企业赴非农业投资,遵循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提供农业技术援助,产品主要供应当地,充实了非洲老百姓的“粮袋子”和“菜篮子”。
三是投资准备不足。
许多企业在非洲投资之前,缺少对当地政府政策、合作伙伴的全面、细致调查。非洲农业基建落后,配套不足,有些国家基本是“靠天吃饭”。一些农业项目看似便宜,但后续投入大,附加成本高。
非洲的劳工保护比较严格,有些当地工人懒散。非洲的女人勤劳顾家,男人则不同。可能是受信仰影响,他们只管当世,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不太顾及后代。在一些中资企业,有些非洲男工人一发工资就跑了,出去挥霍,钱花得差不多了,再回来上班。
四是缺乏长远打算。
中国小伙子在非洲很受欢迎,娶非洲媳妇的不少,但真正能在当地扎根的不多。有些农民到非洲后封闭在小圈子里,就等着“赚一票”赶快回国。
赴非农业开发的建议
赴非洲农业投资,一定要重视前期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在调研中可以发现许多商机。我在南非德班认识一个福建老板,他告诉我,在德班福建人很多,大多从事商贸。我问他什么卖得最火,他告诉我是毛毯。因为德班气候宜人,不冷不热,一年到头,有一条毛毯就够了。南非人买了毛毯不仅自己盖,还作为礼品送,不仅实用还有面子。如果能在当地发展畜牧业并投资建厂,生产非洲特色的毛毯,肯定更有市场。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要守法经营,依法办事,也要放低身段。由于国力不对称,他们在一些事情上可能表现得很着急,怕吃亏。这可以理解,要多照顾对方的感受。
非洲国家的失业率高,有的高达25%,青年人的失业率高达50%以上。企业赴非农业投资,要尽量雇用当地人。在坦桑,一个剑麻农场的老乡告诉我,中国人和当地人的比例1:5比较合适。
非洲国家的通胀比较严重,10%是平常事。中国财政部力推PPP,也就是公私合营。农业赴非投资,PPP模式值得借鉴,尤其是大型项目,融资很重要,建议通过设立SPV,利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吸引国际金融机构、项目东道国机构参与,降低融资成本,分散汇率等风险。千万不能搞“赢者通吃”,要有长远眼光,懂得“舍得”,多做公益事业,让利于当地。
其他的建议还有:多兴办农场和各种企业,如养鸡场、农产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等;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农业走出去要不断“上层次”;加强农业技术合作培训,开展农作物育种、栽培研究和畜牧技术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