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关重要的关系
作者: 里德·霍夫曼 / 本·卡斯诺瓦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 钱峰
出版年: 2013-5
页数: 224
LinkedIn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将其中文名定为“邻客音”,既是音译,又传达了其精神内核,“天涯若比邻,海内存客音”,致力于构建人们的经济生活,拓展人脉的同时寻求更多商业机会。在硅谷,一家创业公司通常都会受到其创始人的强烈影响,而对LinkedIn来说,影响一词已经不足以概括这种关系。因为它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被认为就是一个“真人版LinkedIn”——永远掌握丰富的数据,直接了当的沟通方式,为人们提供帮助,都是这家公司及其创始人的共同特点。
里德·霍夫曼在2003年创办这家公司,但LinkedIn并不是他的全部,甚至未必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他兼具企业家和投资人的身份,但真正指导他行为的却是观察家的眼光。不是仅仅专注于管理自己的公司,更不会只考虑利益去投资。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思考世界,无疑已经使他走得更远。
2013年5月,他的新书The Start of You的中文版《至关重要的关系》已经和读者见面,这并不是一本自传,LinkedIn也并不是其主题,霍夫曼被称为硅谷的“人脉之王”,而这本书所讲述的便是他最擅长的部分——构建起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深度理解技术变革和多层次的人性沟通是霍夫曼玩转网络时代的两大杀手锏,让他对信息时代的商业趋势洞若观火,以至于硅谷的许多企业家和投资人视他为指路明灯。互联网创业企业Ning和Mighty bell创始人吉娜·比安奇尼(Gina Bianchini)曾说:“对于一些即将在硅谷出现的重要趋势,他就像是一个早期预警系统。”而移动购物应用Shoplick 的创始人西里亚克·洛依丁更表示:“如果没有获得他的建议,我不会进行任何重要的举措,做出任何重要的决定。”在发展速度如此迅猛的互联网行业,棋差一招就会导致满盘皆输,在创业者的眼中,这样的世界既混沌初开又充满挑战。该如何去迎接不期而遇的机会,又该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些正是霍夫曼试图解答的。
非典型性硅谷人
如今的霍夫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不大提起自己的个人经历。就他目前在事业上所获得的成就而言,“过去”已经显得越加渺小。既不曾从大学辍学或者被开除,也不曾因涉嫌盗取他人创意而卷入商业纠纷,更加没有极端的性格让他被外界指称。他的个人履历简直干净到按部就班,绝非一个外界印象中典型的硅谷创业者。然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非攻击型企业家,却与众多怪才交好,收服了一票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信任,网罗着最庞大的商业社交关系网。或许无论典型与否,霍夫曼都注定是硅谷商业社交世界里最如鱼得水的一个,本质上他仍然与其他叛逆的硅谷明星们一样,拥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执行力,并懂得该在何时妥协。
霍夫曼的成长过程平稳到接近风平浪静,但却仍然值得一说,因为他似乎比任何人都更早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种高情商带来的早慧在西方思维模式背景下显得实在不寻常,最好的证明便是,他如今所做的每一项事业都能毫不费力地在少年以及青年时期寻找到蛛丝马迹。
不读奇幻文学的CEO不是好的哲学家,霍夫曼最早关于游戏规则的思考来源于英国作家J.R.R.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魔戒》,这最早是他5岁时睡前读物,最终引领他进入互联网行业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12岁时,他来到一款奇幻角色扮演游戏Quest Run的发行商Chaosium的办公室,提出对这款游戏的诸多修改建议,这些妙想最终引起了游戏开发者的兴趣,对方问他,你是否还愿意干点别的?几周后,霍夫曼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笔酬劳:127美元。他已经可以凭借此项技能自立了,然而比起这笔收益,对于游戏规则构建的秘密更令其沉迷。他开始思考,人们为什么玩?是什么让游戏玩家趋之若鹜?他关于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已经直指社交系统,这一思维构想将在他之后的人生中被逐渐完善,并经得起不断的推敲和解构。
如果说年少时的经历仅仅是兴趣的养成,那么大学时,他关于社交网络的思维框架已经基本形成。霍夫曼1985年进入斯坦福大学主修符号系统学,这一学科主要研究计算机与人类认知的关系,出于对理性思维和研究的喜爱,他一度想留在大学任教,从事学术研究。然而霍夫曼最终放弃了。“当你完成一些学术工作,它只能被很少一部分人明白,且只有一次公开出版公布的机会,但当你建立一个服务,那么你就能直接接触到成千上万人。”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霍夫曼大学时曾经对英国撒切尔夫人的一番发言大表异议,撒切尔说:“没有社会那回事,只有独立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他们组成家庭。”霍夫曼的好友曾提起:“他(霍夫曼)总对建立社区感兴趣。”最终,这两种愿望的妥协使霍夫曼就像活在商业精英中的哲学家,又或者是学者当中的企业家。好在他的特技之一便是在不同的需要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更不可思议的,他竟然会觉得那些角色都十分相似!
打造“人脉之王”
智者不做无用之功,里德·霍夫曼付出的每一段时间都没有荒废,斯坦福的求学生涯给他带来的人脉资源直接影响了他之后的道路,打下了他个人商业社交金字塔底端最坚实的一层。虽然谈到人脉,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与“利用”甚至“虚伪”联系起来,但真正稳固的社会关系不会由那些脆弱的词来串联。某种程度上,你的人脉体现了你究竟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LinkedIn一词本身就是霍夫曼个人的最佳注脚,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是他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2013年11月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他身上带了3部手机,另外还有4部被留在了家里,他觉得手机在今天已经成了人们的一切,从中可以窥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手机如同一场巨大变革的触发机关,而你甚至不确定这场变革最终通向哪儿。霍夫曼说他主要通过这7部手机浸淫安卓系统。但既然手机体现着这变化中的世界,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霍夫曼探知这个世界的触角,每一条都通向复数的分支,最终构成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且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虽然霍夫曼很早就建立了对社交网络的认识,但他并未选择在毕业后立即创业,而是先后进入苹果和富士通工作,在这些公司里,他学习到了关于产品和管理的诸多细节。1997年8月,在结束了短短几年的打工生涯后,他开始尝试创办自己的公司。Social Net,一个约会服务网站,业务定位为在线约会,同时也提供网上征友服务,如用户可寻求高尔夫球友和室友等等。虽然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十分寻常,但这样的构想在上世纪末还显得太过超前,这一时期,人们只是刚开始在网络上大量发布信息,这一定位的偏差,最终导致霍夫曼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后来霍夫曼在一次谈及创业时说道:“成立一家初创公司就像把自己从悬崖上扔下来,在降落过程中去组装一架飞机。”
虽然Social Net失败了,但这仍然是一次非常霍夫曼式的创业,社交网络与人脉关系的构想贯穿他始终。不过这之后,他并没有立即开始第二次尝试,而是加入了他在斯坦福时的好友皮特·泰尔(Peter Thiel)创立的公司PayPal,画下了他职业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就了后来的“PayPal黑帮”。“PayPal黑帮”的成员包括:对冲基金Clarium和Founders Fund风险投资公司的创始人皮特·泰尔、社交游戏公司Slide的创始人麦克斯·拉夫琴、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的合伙人罗洛夫·博沙、商铺点评网站Yelp首席执行官杰里米·斯多普尔曼、视频网站You Tube创始人查德·赫利和陈士骏、移动支付公司Square首席运营官基思·拉布伊斯等。他们和霍夫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曾在PayPal早期供职,并在PayPal被出售给eBay,早期成员纷纷离开后仍然保持联系。
虽然优秀的创业公司有很多,但却极少有像PayPal这样,能建立起一个人脉的“黑帮”。这一结果源于PayPal早期招聘时留下的烙印,就是他们都乐于招徕自己人脉关系网中的成员,也就是与他们有着共同点的那些人,而这一标准的起点是,勇于竞争、知识渊博、掌握多种语言,以及精通数学。虽然皮特·泰尔和霍夫曼性格迥异,但从这一招聘模式就可以看出,他们无疑是同类。
2002年,PayPal上市,成为达康股灾后第一个挂牌的网络公司,同年便被eBay以15亿美金的天价收购。霍夫曼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放弃购买豪车的计划,他转而投资了硅谷第一家太阳能面板公司Nanoso-lar,Nanosolar 随后成长为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企业。同一时期,霍夫曼创立LinkedIn,开始帮助他人实现商业社交网络的连接(link)。这一帮助他个人实现自我的行为准则,也将使他人获益。
邻客连接经济生活
2002年正是互联网行业遭遇冷冬的时期,多数看好LinkedIn的人并不是对它所提供的服务抱有期待,而是出于对霍夫曼其人的信心。然而霍夫曼却相信:“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正是创业的最佳时机。因为你正好可借此大显身手。尽管这种时候融资较为困难,但如果你能够获得资金,你就具备了诸多创业优势。”他选择另辟蹊径,因为人们最初选择社交网站的唯一目的就是约会,如果它解决了用户的问题,用户就没有理由再用。而商业社交是整个职业生涯都需要的。
虽然霍夫曼对于未来表现得十分乐观,但现实道路仍充满坎坷:彼时许多商业人士认为分享自己的商业人脉等同于自断其臂;行业竞争中,Friendster风头正劲,而LinkedIn的用户增长却十分缓慢,单调到显得有些呆板。LinkedIn被认为过于理性,直到现在这种观点也依然存在,曾有人这样描述:“在邻客音的商务平台上,我认识了不少头衔,身份、背景、资历不同的人……突然想到在耶稣时代如果也有这么个商务平台,那法利赛人和长老的履历和背景一定会洋洋洒洒写上几页,而耶稣却只有三条可写:1.身份:拿撒勒穷人;2.职业:木匠;3.兴趣:传天国的福音。”
LinkedIn的界面是单一的,没有花哨的装饰和DIY功能,它的本体就是一张电子履历表,如果你的工作经历有限,它也就得不到任何有益的扩充。因为专注于实用性,所以多种板式和色彩对于LinkedIn是不可取的,这会带来视觉上的混乱,导致你总得花点时间才能找到重点。不过实际上,这种简洁的达成是付出了代价的,做出这样一个逆潮流的决定并不容易。当你的竞争对手都在通过图片、视频、游戏来吸引用户,你却要固守自己的模式,而你身边还不断有声音说:你错了。
霍夫曼最终还是没有开放视频、游戏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地址簿功能,当知道认识的人中有谁在使用LinkedIn,用户就开始愿意留下来。霍夫曼如今谈起当初的坚持,“因为LinkedIn的最终目标是改变人们的经济生活,改变人们推销自己的方法,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建立社交网络的商业联系。这种联系会创造价值,因为这个链条中的人拥有才智、资本、资源,将他们联系起来,就会产生新的碰撞。”结果是,LinkedIn是唯一一个从第一轮社交媒体风暴中存活下来的社交网站,该网络会员突破2亿,且每一秒钟就有三名新会员注册。
如今,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市值,LinkedIn都足以傲视群雄,但霍夫曼却从来不是埋首于收益的人。雅虎前高级副总裁埃伦·西米诺夫说:“霍夫曼并不是善于运营企业的人。他更擅长在更广的范围内思考世界,而不是操心企业的成本和利润率。”霍夫曼做天使投资人甚至比运营一家公司更出类拔萃。布莱特·泰勒说,“他树立了创业家互相帮助的典范。”硅谷的创业者总乐于向他提出问题,而霍夫曼自己最常说的则是:“我能帮你忙吗?”
问:经济观察报
答: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
问:在Web3.0时代,你对LinkedIn有什么期待?
答:几年前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Web3.0的演讲,如果说Web 1.0是基于搜索,那么Web 2.0就是真实的用户身份和社交关系,而Web 3.0则会是真实的身份和关系所产生的庞大数据。可以说数据是下一轮互联网行业机遇的关键和挑战。海量的数据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通过各种网站,人们可以更轻易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我认为LinkedIn也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切实地帮助人们更好地展示自己,并有助于规划出更清晰的职业前景。
当然也有人对Web3.0的看法与我不同,有人认为Web3.0是基于视频,有人认为基于手机。其实我认可移动端的重要性,毕竟现在手机几乎就是你身边的一切了,透过它你可以了解整个世界。
问:作为资深投资人,你如何判断一个创业团队和其产品的价值?
答:对投资的判断其实更多是艺术而不是科学。你要看这件事能否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是,你还得看这群人能否做成这件事。人们能记住的常用手机应用其实通常只有7个,如果你的产品有机会成为其中之一,那就值得投资。
问:产品太过前卫会引起用户的距离感,太过守旧又让人厌烦。你通常如何把握产品升级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
答:有创意的人常常不小心就变成艺术家,陷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心里有明确的目标,就不会被用户的需求随意打乱了。当你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最终是否能得到预期效果时,就必须保持开阔的视野,并且要不断学习,及时调整。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适时转型。对于LinkedIn而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求职机会,改善人们的经济生活。在我们的网站建立初期,Facebook和Friendster都开放了图片上传分享与在线游戏等功能来吸引用户,因此很多人会说,LinkedIn也应该提供同样的功能。但我们最终并没有那么做。我们是要建立社交网络的商业联系,这种联系会创造价值,因为这个链条中的人拥有才智、资本、资源,将他们联系起来,就会产生新的碰撞。事实证明,我们做对了。
问:创业者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和转型?
答:对于你的理想,要有一些自信,但绝对不是盲目的自负。请不断地用数据、伙伴们的回馈,来印证你的假设。不懈的坚持与灵活的变通其实是可以兼顾的,事实上这两者缺一不可。坚持,要求你看清前面的路;灵活,决定你能够向他人学习,从而知道市场在怎样运转。最后的决定权仍然在你手里,需要你自己去判断和衡量,你只能不断地去学习和感受市场的变化,又不能轻易向困境屈服。
就LinkedIn来说,其实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模式,但这不意味着它没有做出过任何调整和改变。2003年6月我们推出了一个地址簿功能,通过这一功能你可以知道你的联系人中有谁和你一样在使用LinkedIn,这一功能的推出造成了用户的爆炸式增长,说它拯救了LinkedIn也不为过。地址簿和我们网站的初衷相一致,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商业联系。
在大方向上想要正确地掌舵,一般而言,最好立足于一次巨大变革的前沿而非后方,这是科技行业的经验之谈。但是,何时才应该做出变化却是一个艺术性与科学性兼备的问题,需要我们将自己的直觉与能收集到的最佳反馈或数据结合起来分析才行。
问:LinkedIn的界面以简洁著称,为了坚持这一特点,你们是否在其他功能上做出妥协?
答:这种妥协会一直存在。因为人们的履历各式各样,为了使界面看起来更加直观和实用,我们不能开放很多个性化的设置,否则用户界面会显得非常混乱,从而无法更好的为人所用。有的用户会对这一点产生不满,因为他们想要完全掌控自己的页面,自行调整颜色、图案以及布局。其实开发这些功能从技术上来讲很简单,但LinkedIn没有这样做,因为从产品的实用性来讲,这是得不偿失的,界面的混乱会使人们不那么容易发现彼此,而LinkedIn的真正目标是让人们的经济生活变得更加高效,简洁对此至关重要。
问:社交网站建立起来的是弱关系,美丽说创始人徐易容说,LinkedIn可能在中国不会那么受欢迎,因为这里的商人们非常保护自己的联系人。他们认为自己的人脉是个人优势,而不会将这些公之于众。所以那些只能是“看不见的邻客音”。
答:LinkedIn在2003年就创立了,并且在美国吸引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在它创立之初,确实有人并不看好,认为只有强关系才能真正派上用场,有一个投资人曾经对我说:我非常有经验,有阅历,积累了大把的资源,并不需要用这样一个网站。但仅仅过了两年,他已经每天都在用LinkedIn了,因为即使他拥有很多资源,仍然需要认识更多的人,同时也被更多的人找到。所以我始终相信,任何国家,任何文化中的人都需要社交网络,加入进来只是时间问题。
搜索每天都在发生,而通过LinkedIn你可以更快地找到对的人,同时也被别人找到。那些通过LinkedIn找到我的人,搜索的关键词并非“里德·霍夫曼”,如果他们想得到关于在线支付的建议,或许关键词是paypal;如果他们想要得到投资,那么关键词就有可能是“天使投资人”。过去人们以为网络履历表是多此一举,但当人们意识到与更多的人建立联系会产生的价值,人们就会去LinkedIn填写履历了。
问:你觉得SNS未来的发展如何?例如Face book。
答:人们总倾向于下这样一个结论:旧的东西会衰败,而新生事物会蓬勃发展。不过这个结论很多时候并不正确,而我更乐于认为,社交网络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需要在不同的世界里建立与其他人的联系,不管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投资很多社交网络,比如Face book,以及创办LinkedIn。我认为对于建立人脉的努力不会白费,所以对于唱衰Face book的理论我并不认同。事实上,我是Face book股票的长期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