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要实行市场经济。他同时提倡“对外开放”,是因为没有对外开放就不能实行市场经济。中国过去三十五年来的经济发展常用“改革开放”四字来代表。对外开放干了什么,对中国有什么好处?我先说明对外开放在市场经济的地位,再用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讨论其意义,最后探讨对外开放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和今后政策发展的趋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绝对不欢迎外资进来,认为外国帝国主义的资本家是来剥削中国。改革决定后推翻这个政策,要努力引进外资,因为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运作需要的。市场经济的运作有两个要点:分工合作与自由贸易。分工合作认每人做他最能干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以后,自由贸易再增加经济效益,因为自由交易必对双方有利,不然他们不会交易。国家的生产是由国民的总生产形成,所以自由交易也增加了国家的生产。市场经济的优点是容许这两项活动进行。市场的范围越大,上面说的两项活动越生效。对外开放的意义是把市场经济的范围扩大,使它的运作更生效。
对外开放产生了更大的市场以后,也引发了生产和交易,种类包括货物、资本、人才流动和技术。对外贸易是货物的交换,引进外资是引进资本,向外投资是把资本向外流。引进人才当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把中国学生往外流,在外国留学,也是对中国有利。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跟随着上面三种交易进行,这便是“开放”的意义。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和速度,可以从下面的数据说明。关于对外贸易(进口加出口)数量,在1980、1990、2000与2012年分别是381.4、1154.4、4722.9与38671.2亿美元。1990年与10年前比增加约到3倍,2000年与10年前比增加约到4倍,2012年与12年前比增加约到8倍。到了2012年对外贸易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从1990年开始,中国已变成出超的国家。到了2010年中国的出口居世界的第一位,进口居世界的第二位。出口带动了中国总生产的猛速增加。关于引进外资,以利用外资的数量计算,在1984、1990、2000与2012年分别是270.5、1028.9、5935.6与11329.4亿美元。关于对外投资,近期也增加得很快。到了2010年已达到680亿美元,但还是比引进外资少得多。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用国内生产总值来算每年增加约9.4%。上面关于对外开放的各种数量都比9.4%多很多,说明中国外向的经济发展比国内的经济发展强得多。
对外开放也影响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制度与运作。因为对外交易与引进外资,与外国企业与外国人士交流,改良了中国法律制度,也使得中国企业管理的方法现代化。与外国人来往的同时,中国也吸收了外国文化,把它和中国文化融合。当然,可能有好的或有坏的影响,但是吸收多少的外来文化是由中国决定的。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在还有两个大问题,第一是有些领域还是由国营企业垄断,私人企业无法与他们竞争;第二是银行的运作没有经济效率,把宝贵的金融资源给了没有效率的国营企业利用。如果能让对外开放的政策尽量推行,可以使国营企业和银行受到外来竞争的压力,以增加它们的经济效率。在2001年,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镕基总理决定中国参加世贸(WTO),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外来的竞争,把国有企业的效率提高。
2013年5月,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宣告的经济政策是要增加私人企业活动的范围,鼓励市场竞争与增强对外开放,这正是继续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回顾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多是根据邓小平的指导思想进行,这是适当的。但是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没有完成,证明了对它的阻力还是相当强大。这种阻力源自拥有既有利益的社会成员,例如部分国有企业的主管和支持他们并同时得利的政府官员。当然,中国的领导已尽力把他们打倒,可惜多年还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