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三年”和资产负债表调整
日本在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之后,还经历了“失去的三年”。如图1所示,2009年9月以后,美国和德国的股指都在上升,唯独日本在下降。但到了2012年之后,日本的股价也呈上升趋势。这一变化背后有着日本国内政治的因素。2009年发生了执政党由自民党变为民主党这一重大变化。在民主党政权下,经济政策也被调整为所谓“缩小均衡的分配”。但是,2012年自民党再次上台之后,经济政策转换为追求“以增长创造财富”。2006年后,日本首相频繁更迭。相较之下,现在的安倍政权是2006年之后最长寿的政权了。正如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带来了政权的更迭,差距的缩小也带来了政治的稳定。日本正在从“失去的三年”向正常回归的路上。
20世纪90年代,泡沫崩溃给日本带来了重创,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完成资产负债表的调整。第一个条件是确保收支,包括以本币贬值来扩大外需,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为目标;第二个条件是将企业和住户大量增长的借款由金融机构代偿,并最终由政府接手;第三个条件是通过改善经济预期,带来新的“摆脱通缩的均衡”。2007年的日本基本满足了第二个条件,但是怎样才能满足剩下的条件是当时最大的课题。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资产负债表的调整。这一调整本应在2007年前后完成,但正好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的投资资金回流。这使得日本的调整过程和通货紧缩变得更加长期化,土地评估额在泡沫破裂后损失了大约1000万亿日元(相当于2年的GDP)。在资产负债表调整的过程中,政府代偿民间债务,导致了公共债务的扩大。日本、美国、欧洲,都存在代偿债务导致的财政状况恶化。世界性金融危机后的欧美各国再现了日本的情况。从金融政策的角度,90年代日本的经验也在2007年之后的欧美重现了。
摆脱“失去的二十年”
目前,代偿已经完成,而安倍经济学的要点是通过纠正日元升值来实现增长战略和预期改善,即第一和第三个条件。
在持续了二十年的通缩中,日本经济开始具备“草食系”的特征。对现在的“安倍经济学”来说,能否通过改善日本企业的增长预期,将日本经济转向“摆脱通缩的均衡”,将通缩转向通胀,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从金融政策角度看,日本银行大量供给的基础货币,不是通过外汇市场流向海外,或是直接流入包括国债在内的资产市场,而是要回应日本企业成长的资金需求,实现国内贷款的增加。
作为提高企业增长预期的手段,在日本国内,有关降低法人税的讨论非常热烈。此外,政府和执政党提倡包括灾害应对措施在内的“国土强韧化”。安倍政权以“机动性财政政策”的名义追加了公共事业关系费。机动的财政运营本来就是“安倍经济学”的第二支箭,但财政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日本的财政赤字非常严重,在世界范围内,赤字规模也是最大的。但另一方面,与因政府财务问题陷入危机的希腊等问题国家不同,日本的经常项目是黑字。为了保持国债市场的稳定,日本经济必须在反转当下的赤字的同时努力维护经常项目的黑字,并通过健全财政来保持投资者对日本国债的信任。现在,日本的消费税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较低的。今年4月,消费税率由5%提高到了8%。今后,为了实现健全财政的目标,应该还会逐渐提高。
日本经济经历的“六重苦”
在“安倍经济学”实施前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企业一直苦于所谓的“六重苦问题”——日元大幅度升值、企业所得税高于国际水准、自由贸易协定的迟来(TPP等)、核电停止导致的电力成本上升、劳动管制、环境问题。但是,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去回顾,日本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渡过了重重危机。
70年代有能源问题、公害和环境问题,80年代是汇率问题,90年代是泡沫的崩溃,21世纪之后遇上财政和通缩的问题,此外还面临着老龄化。像这样,世界各国当下遇到的大多数问题,日本企业都先行体验了,并且通过应对挑战,不断积蓄着知识与技能。
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在过去二十年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日本独有的。与泡沫相关的信用扩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人之本性”的表现。此外,泡沫崩溃后的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也是世界共通的课题。
本文为作者在近期召开的2014年度中日金融圆桌内部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本次会议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野村综研金融市场研究委员会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