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招生模式能否改善人才选拔机制

日前,教育部对外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这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重要配套政策。《意见》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新的高考(课程)招生模式给了人们一种“柳暗花明”的欣喜和期待,同时也引来一些人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权威性、可信度的担忧。本期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到几位教育方面的专家,听听他们对这两个《意见》的解读。

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教育部的两个《意见》的出台有何重要意义?

周满生: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遵循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学业水平考试是鉴定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质量的水平考试,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它不同于具有选拔性质的高校招生考试,但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不举办国家统一高考。我国实行统一考试的历史,可以从“科举”时代追溯至今,形成中国考试文化的传统,成为中、日、韩等东亚国家选拔人才的“特色”,尤其在当代中国,被奉为抵制腐败、群众普遍认可、公开透明、公正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渠道。但高考“指挥棒”的负面作用日益凸显,导致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以高考为重心,使学校背离素质教育的轨道,导致学生偏科和知识、能力结构的缺失,也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成为考分的奴隶,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现行高考制度唯分数论以及“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必须从制度层面加以变革。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日前,两个《意见》的出台是对《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深化、细化,搭建了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学业水平考试的制度框架和评价框架以及具体落实措施。

单大圣: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都是评价学生的手段,过去就有相关制度,但用得不好,主要是没有与高校招生紧密结合起来。这次出台的两个意见是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就是围绕着高校招生来改革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以前相比,改革的指向性和操作性更强了。以后高校在选拔学生时,除了看高考成绩外,还要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查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和学科特长,综合素质评价是考查学生通过考试成绩反映不出的素质、品质和能力,这两种评价方式与高考形成了很好的补充,这样一来,高校评价考生的手段就更丰富了,信息更全面了,在此基础上的招生也就更科学了。进一步说,如果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真正管用了,就会对高中形成好的导向,高中就会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素质教育就有希望。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次改革通过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设计,在某些方面把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向前推进了,比如提出高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对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提出要求并确定考试成绩使用方式,还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进行自主评价,因此这两个意见虽然只是考试和评价的改革,却具有体制改革的意义,我认为这是最关键的突破,已经触及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安雪慧: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紧接着上海和浙江率先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可以说正式拉开了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近日,教育部又公布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两个配套文件,使得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落地实施有了更加充分的依据和支撑。

从政策设计上看,这两个配套文件和前期文件有一定关联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也就是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再是单个维度、单个领域的“碎片式”改革,而是强调系统设计的整体化改革,这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具有深刻意义。这两个文件也是国务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的具体落实。

从政策实施内容看,两个配套文件的具体实施对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来讲,学业水平考试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增加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特点规划人生。对学校和教师来讲,可以动态、准确把握高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因材施教,掌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综合素质、优势选拔学生,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淡化分分计较科学选拔人才

中国经济时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什么以等级呈现,并按考生比例来划分等级?

周满生:对学业水平的衡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学习成绩,这些科目只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就为“合格”。另一类是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个科目以等级呈现。《意见》对等级呈现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即一般分为ABCDE五个等级,并规定了各等级的人群比例,主要是为了增加区分度和可比性。以等级呈现的考试成绩反映学生在某一群体(如全省举办的学业水平考试学生)中的位次水平,方便评价和高校招生与录取时使用。以成绩位次的一定比例确定成绩等级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如OECD举办的学生国际能力评估计划(PISA)就将学生的测试位次划分为6个等级。划分等级比例的目的是希望打破高校招生录取中的“分分计较”的唯分数论取向。

单大圣:这里主要指的是选考科目,选考科目成绩主要是为高校招生作参考。从高校招生的角度看,既然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相互补充,在考查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就要与高考错开,目前高考是总分录取模式,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因此,学业水平考试就要避免分分计较,以等级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等,这也是将来人才选拔的大方向。至于按考生比例划分等级,可能主要是管理、实施方面的考虑。我觉得,在选考科目成绩的呈现方式上,还可以继续探索,要多听高校意见,因为他们是成绩的使用者,要根据高校招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最适宜的方式。

安雪慧:长期以来,考试成绩主要以百分制呈现,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分方式呈现,避免分分计较,同时允许学生一个科目有多次考试的机会,取最好成绩使用,减轻了学生“以分数论英雄”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呈现成绩打破了只用百分制评价学生、评价教育质量的做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防止偏科。淡化了分分计较,学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等级成绩确定学生比例,一是要严格保证高中毕业生符合国家课程标的合格标准;二是为了确保考试成绩的区分度和可比性,方便评价和招生录取使用,包括学生毕业评价、高中同等学力认定和高校录取等。

做好学业水平考试和高校招生的结合

中国经济时报:《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依据,那么,如何确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做到“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

周满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标准实施,由省级考试机构统一组织命题和考试,对考试科目、报考对象、成绩呈现、成绩使用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进行统一管理,应该说可以保证高中学业水平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重点强调由省级专业命题机构要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命题,加快题库建设,确保命题的专业化;还要求各省要建立安全保密、违规处理等方面的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确保考试安全。应该看到,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试验省区(上海、浙江)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施高中学业水平的经验,可以为它省提供借鉴。如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全省学科专家,命题和审题与高考一样采用全封闭“入围”方式,安排充裕时间进行“磨题”,保证了试题的质量与安全保密要求。在评卷上参照高考评卷模式——网上阅卷,一卷双评。评卷结束后,依据卷面成绩和事先公布的划等原则,确定各等级分数线,学生对其学科成绩有异议时可以申请复核。

单大圣: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一样,都是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组织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各地都有工作基础,只要加强管理,考试安全是可以保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的确是一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做好学业水平考试和高校招生的结合,一方面,要提高省级考试机构命题水平,过去的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学生达到毕业的要求,相对简单,现在更多的要为高校招生作参考,对命题能力提出了挑战,这次有上海和浙江实行试点,它们命题水平较高,相信会积累一些好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推动高校用好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是最重要的,只有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中真正管用了,才有生命力。过去是高校依据一次高考成绩总分录取,管理上比较简单,实际上是以考试代替了招生,导致大多数高校招生投入严重不足,也缺乏选择生源的针对性、主动性。现在引入了学业水平考试,录取方式变复杂了,就必须加强高校内部招生机构和能力的建设,还要求各个学科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提出录取标准,这对高校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也很值得期待,可能会引起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大变化,所以这次改革是一项综合改革、系统改革。

安雪慧:《意见》指出,要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成绩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如此,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公众都极为关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这就有必要提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管理层次,增强考试招生制度公信力。针对这个问题,文件对具体的保障措施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按照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各省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统一管理,加快题库建设,确保考试的权威性。二是按照统一标准设置考点、考场,加强阅卷工作管理,统一阅卷程序、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准确。三是建立关于安全保密、违规处理等方面的制度,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考试安全。四是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对考试作弊等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材料公示制度、抽查制度、申诉与复议制度和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者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确保综合素质材料真实可靠。

推动高中教育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高中学校在育人模式方面将会出现哪些转变?

周满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有助于推动高中教育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对学生、教师、学校来说都存在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为加强通识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实行高考新方案,可以减少统考科目,并打破文理分科。目前,学生为了参加高考,只能选择或上文科班、参加文科综合考试,或上理科班、参加理科综合考试,现在学生的选择权扩大了,可以文理混修、文理兼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从长远角度看,也有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

中西方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对孩子健全人格及基本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颇有助益。在通识教育体制中,当学生从一个课堂转向另一个课堂,从一个科目转到另一个科目时,他们被迫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他们在回应不同种类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因此能够成为一个比较成熟、全面发展的个体,能够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当这些学生长大后,离开教室、走入社会时,这些习惯就能够使他们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

从教师来看,要加强对学生学业和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力,扭转“唯分数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关注个体差异作为激发学生潜能的根本立足点,把转变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方式作为激发学生潜能的主渠道。从校方来说,组织教学将从固定的统一授课方式转变为适应学生差异化需求的走班制、选课制和分层教学,倒逼学校从管理、资源保障、质量监测和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对于高校来说,有利于从“分数取人”到“科学选才”。这两个《意见》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在衡量选拔学生的时候,不再只看单一的高考成绩,也开始注重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个性、素质、能力;也扩大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这些思路和政策也是在“科学选才”上的重要突破,与当前发达国家教育领域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潜能开发、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统考、学业考、综合素质测试)等宏观趋势相吻合。我们期待高校能充分把握这个契机,在人才培养革新上取得突破。

单大圣:这次改革最鲜明的特点是增加了选择性,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科目组合,意味着高中学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必须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类教学,比如推行走班制、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等,实现高中多样化发展,这符合高中教育的规律。因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开始形成,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分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另外,随着高校录取标准的多样化,还可能进一步冲破“考什么教什么”的体制,实现高中教学与考试的分离,高中不再是升学预备教育,而只对教育本身负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分析,是我们的预期,在招生、考试、教学三者关系中,招生是决定性的,只要高校招生有实质性变化了,高中就会有变化。

安雪慧: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求,必然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而现有的“唯分取人”的标准,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因此,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政策的落实,高中学校的育人模式和评价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学校和老师不断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和重复机械练习,这必然导致知识点的重复和应试教育的模式化。在有些学校,活动课变成了作业课、复习课,语文、数学等主课大量占用非考试性课程的教学时间,学生忙于应付频繁的考试和大量的练习,教师追求班级分数的名次。这种应试模式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实施,必将引领高中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善于发展和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实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结合,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考试评价在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不在于单一几门课程的笔试分数。

全面准确理解改革精神,科学缜密设计改革方案

中国经济时报:各高中学校在结合本地实际全面推行学业水平考试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

单大圣: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一样,都是统一考试,在改革初期,考试本身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我们有多年组织统考的经验,相信可以很好解决。大家担心的可能是,过去高中围绕着一张高考试卷开展分科教学,比较简单,现在引入了相对复杂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教学不知道怎么开展,担心会扰乱教学秩序和学校管理。我觉得,对这些问题,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多年来,大家公认,高中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都与高校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直接相关,这次改革,就是希望在这方面作出突破,基本方向是正确的,迈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当然,新的评价方式在旧体制中成长起来,必然伴随着阵痛和不理解。希望各地在改革试点时,全面、准确理解改革精神,科学缜密地设计改革方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轻易“翻烧饼”。高中学校也要正确对待改革,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改革当作学校转型发展的机会,真正走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去。

安雪慧:实行学业水平考核和综合评价之后,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先表现出两个现实困难和问题。一是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挑战。以分数评价的判断标准虽然偏颇,但是简单、明了,现在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和教师就要调整原先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这给校长和老师都带来很多的工作压力。二是给学生选择的压力。在以往模式下,高中学生只需要选择文科、理科即可,而改革后学生文理兼修、文理兼考,选择权进一步加大,要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提前选择,规划人生。这些变化,让那些习惯了“被安排”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优势和特长。这些变化对学校的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中学校积极调整教学组织方式,合理设计编班,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但要真正做到有序、有效实施,也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探索的过程。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加强教师的培训研修,提高他们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水平,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组织实施相应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选拔  选拔词条  改善  改善词条  能否  能否词条  机制  机制词条  招生  招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