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何时突破雾霾之困?

APEC来了,蓝天来了

灰霾迷雾困锁京城,对于生活在北京这个规模巨大的都市的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尽管习以为常,在特殊情况下,雾霾仍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挥之不去的心病。2014年秋就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十月又是这个季节的巅峰。人们习惯用“金秋十月”描述这个一年中最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但2014年的10月却令人沮丧。从10月9日开始,浓重的雾霾便笼罩了整个城市,久久不肯散去。10月18日,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拉松爱好者早早来到这个古老都市,期待一年一度被称为“北马”的盛会。但10月19日,空气污染指数超过400,严重污染。焦虑中的组织者只好匆匆发布声明,提醒参赛选手好自为之。

紧张焦虑的当然不止是“北马”组织者们,首都的政府官员也在为两周之后的另一场盛会,伤透脑筋。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国家的首脑们将聚集到北京,参加APEC领导人峰会。为了这次大会,政府特地在京城以北60公里处建造了风格优雅别致的会议中心,这个地方有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雁栖湖。负责会务的人们都清楚,再完好的设施,再精细的准备,但如果这恼人的雾霾不散,一切都将大打折扣。万事俱备,只欠北风。北京受东亚季风影响显著。冬天渐近,盛行风向开始改变。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下,不仅可以扫除落叶,更是吹散雾霾的有力武器。人努力、天帮忙。11月3日,终于迎来的难得一见的清澈的蓝天。北京像一个精心清洗梳妆的主人,为贵宾们的来访做好准备。人们在街头,办公室和网络上奔走相告。人们似乎突然意识到:蓝天,是人民的节日!

有人说,晚上睡觉不拉窗帘,为的就是一觉醒来看到蓝天。更多的人唯恐珍贵的蓝天消逝,纷纷用手机拍照,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美好。大家把这蓝天亲切地称作APEC蓝。所有人都在暗暗地想一个问题,这蓝天到底能驻多久?

当然,答案很快揭晓了。是的,没过多久,雾霾卷土重来,恣意肆虐,毫无收敛,自北京而京津冀,而东部沿海。APEC蓝像梦一样迅速成为过去。于是,颇为伤感的人们给这个概念一个新的注解,APEC蓝,稍纵即逝的美好!

APEC走了,蓝天还会回来吗?

但无论如何,2014注定要胜过2013,因为有APEC蓝。问题是,APEC蓝还会回来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APEC蓝是怎样形成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概括为“人努力,天帮忙”六个字。首先是北京市及周边17个城市实施了据说是史上最严格的交通限行措施,除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动用的汽车尾号单双号限行、公车停驶之外,在京国家机关、学校、事业单位连续六天放假。北京全市工厂停工,周边的津、冀、鲁、晋、蒙一万家企业停产限产,两万多个工地停工。当然,冷空气及时到来对于实现并保持APEC蓝天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停工限产、交通管控、临时放假等毕竟是短期应急措施,难以长期使用。并且,这样的措施代价巨大,不可能让这些应急措施成为常态。让周边省市为北京的蓝天支付如此高昂的代价更是有失公平。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恰恰从反面印证了人们对雾霾根源的理解: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燃烧形成的污染物是引发雾霾的主体。从长期来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减少能耗,通过能源结构的优化以降低排放,通过发展公共交通以抑制私人汽车的出行,是控制雾霾之根本途径。

“空气质量不能靠运气,而要靠人为”

习近平说,“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充分听到了老百姓的呼声。北京的空气质量不能靠运气,而要靠人为。”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和环境治理正是向着长期有效控制空气污染、改善环境的方向行进。2013年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中央政府响应百姓呼声,积极应对雾霾威胁的举措。2014年4月,又进一步制定了中央政府对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执行该行动计划的考核办法,督促各级政府在雾霾治理中采取积极行动。以削减大气污染物为核心的环境治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雾霾治理有效推进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雾霾治理作为外部刺激,给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带来了重大政策机遇,成为我国低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和全新驱动力。以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为抓手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及分解方案率先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得到响应与实施,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责任制得以建立,并实行严格责任追究,从而倒逼地方政府严格控制煤炭消费、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以京津冀为例,2012年三地煤炭消费分别为2300万吨、5200万吨和3.89亿吨。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之前北京计划到2015年煤炭消费减少到2000万吨,力争实现1500万吨目标。随着行动计划的出台,北京市将煤炭消费目标调整为2017年1000万吨,比2012年下降1300万吨。天津市原本计划到2015年煤炭消费增量在2010年基础上增加1500万吨。为满足行动计划要求,天津市将2017年煤炭消费目标设定为在2012年基础上总量削减1000万吨。河北省则确定2012—2017年煤炭消费总量下降4000万吨的目标。全地区煤炭总量五年减少6500万吨。

何时出现“蓝天拐点”?

区域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将带动全国煤炭消费的拐点的提前到来。此前,专家预期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将达到峰值,之后将稳定并逐渐下降。就目前来看,煤炭消费的拐点提前到来似乎没有悬念。鉴于2014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下降,更有专家认为煤炭消费峰值已于2013年到达。以后能源消费增长主要在于其他种类,特别是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这对煤炭行业不啻于噩耗的消息,对全国雾霾治理却是大喜讯。毕竟煤炭燃烧是导致全国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

就全国来看,煤炭消费总量变化受宏观经济影响更大。2014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房地产低迷、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全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电力、钢铁、水泥等能源原材料需求显著降温,煤炭消费总量受到较大影响。经济增速趋缓影响电力生产增速,1—11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3.9%,较上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创下1999年以来新低,其中受水电等其他电源电量增长较快影响,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0.3%。展望2015年,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拉动缺乏根本性变化因素。经济新常态似乎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雾霾治理带来新的契机。这是否意味着人们盼望的蓝天拐点会悄然而至?

经济新常态政策新利好

原油价格下降,为正在进行中的能源结构优化再添新助力。石油价格下降可能带动天然气跟进降价。在石油价格下跌的同时,美国天然气价格也在一个月之内下跌30%。随着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对高污染物排放的煤炭积极的替代,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低碳化和清洁化。更为重要的是,原油价格下降带动成品油成本降低,这为提高成品油质量提供了重要契机。

如果说2013年的“大气十条”开启了全国治霾的新阶段,正在审议中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会使雾霾治理推向高潮。可以预期今后10年大量公共资源和企业投资将进入包括雾霾防治在内的环境治理。2014年年初,北京市确定3年内雾霾治理投资7600亿元。其他省市类似资源倾斜措施可望陆续出台,对于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供资金基础。

重整河山靠大家

然而,雾霾治理和蓝天拐点再真正出现有赖于公众响应、参与和行动。公众的关心和参与是政府行动的根本动力,更是监督企业行动的基本力量。公众响应和行动也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基本保障。作为消费者,公众在倡导可持续消费文化、节制消费、降低能耗、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北京市内PM2.5的来源中,仅机动车一项即贡献三成以上。APEC蓝的出现说明绿色出行功不可没。当然,一个城市的蓝天不能依靠单双号限行来实现,但在一个高密度、大规模的城市中,个人行为的节制对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履行个体环境责任是在城市社会时代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要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曾反复强调不能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结果仍未能避免重蹈覆辙。好在那些被我们引以为戒的国家和城市陆陆续续脱污致清,重整山河。他们是警戒、是教训;也是榜样、是希望。伦敦、洛杉矶、匹兹堡、东京等,这些昔日烟雾弥漫的都市都恢复了大自然所赋予的清新空气。我们何时能够突破雾霾之困,重现持久蓝天?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希望我们是用几年、十几年,而不是几十年时间。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坚韧不拔的恒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介绍:

齐晔,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199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森林学院及雪城大学哲学博士;1995年3月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其后在康奈尔大学理论中心任研究员;1996—2003年,执教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建立生态系统管理实验室。2001年入选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研究领域: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何时突破雾霾之困?  何时  何时词条  突破  突破词条  
智库

 中国的长期挑战

关于中国的辩论,西方再一次弄错方向。正如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JonathanSpence)在《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中揭露的辩论历史一样,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展开)

智库

 未来10年经济增速或降至3%

2018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国内经济运行和中美贸易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相结合,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调控方略。我们觉得有必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