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罗伯特·席勒:经济学家有什么用?

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经济出现衰退以来,各方面对经济学界提出了越来越尖锐的批评。在危机来临前,只有个别经济学家对其做出了预测,这使得许多人对开始质疑,经济学家这个职业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如果经济学家连这种关乎民生大计的东西都预见不了,那要他们有什么用?

确实,整个20世纪,经济学家基本上没能预测到任何一次重大的危机,包括1920-21年的美国战后经济不景气,1980-82多国出现经济衰退,其中最严重的则是1929年股票市场崩盘后爆发的大萧条。我搜寻了这些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的新闻档案,发现经济学家没有提出任何警告。相反,各大报纸却着重刊载了政界商界达官显贵们的观点,而他们往往乐观过了头。

1980-1982年经济衰退来临之前,曾有经济学家差一点就敲响了警钟。1979年,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向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陈述,认为美国面临的“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并且“需要做出艰难的决定,保持克制,甚至做出牺牲”。因为当时美联储有可能被迫采取重大措施遏制恶性通胀,再加上1979年石油危机造成的影响,有较大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

然而,在整个20世纪中,每当有危机初露端倪时,经济学界广泛的共识却是“一切正常、万事无忧”。我遍寻资料,发现即使如凯恩斯、哈耶克和费雪等经济学大师,也从未公开发表声明预言大萧条的到来。

据历史学家道格拉斯·欧文记载,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是一个特殊的例子。192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系列讲座上,卡塞尔曾警告道:“全球性萧条将持续很久。”但他对该问题的论述过于技术性(侧重于货币经济学和金本位),以至于未能在经济学界铸就新的共识;从新闻记录来看,卡塞尔也没能引起媒体的警觉。

有趣的是,鲜有新闻证据能够证明经济学界曾因未能预测大萧条而引起过民愤。那么,为什么最近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家们的遭遇如此不同?同样都未能预见到危机的到来,为什么经济学家如今会如此不受社会信任?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许多经济学家都沾沾自喜地鼓吹“有效市场假说”,似乎让许多人以为资产价格不存在崩溃的可能性。虽然包括我在内的少数凡人曾对股价房价过高提出过警告,但都被市场全知论的信徒们选择性无视了。后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双双崩溃,使经济学家的公信力大受折损。

但即使如此,一味批评经济学家也有失公平。医生不能预测所有的疾病,而我们不会责怪医生。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病症是随机的,即使医生不能告诉我们未来一年会得什么病,或者消除所有的病痛,我们仍然对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感到欣慰。同样,大多数经济学家要面对的问题远远不止预测股市前景或失业率,对于他们的努力我们应表示感谢。

布鲁金斯学会的罗伯特·利坦在新书《万亿美元经济学家》中提出,经济学家们为“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创造了数万亿美元的收入和财富。”鉴于经济学家数量相对较小,这份贡献听起来似乎相当伟大。简单的算术将便于我们理解这种说法。例如,(我即将就任主席的)美国经济学会只有两万名会员;如果他们创造了2万亿美元收入和财富,那么每名经济学家创造的财富约为1亿美元。

质疑的人可能会问:“既然经济学家都这么聪明,为什么他们不是最富的人呢?”答案很简单:大多数经济思想是公共产品,思想的创造者不能申请专利或以其它方式独占思想。大多数经济学家虽不算富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使许多其他人变得富有。

利坦的书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他详细地罗列了许多企业经营和经济管理的小贴士,它们都是定价优化、销售机制、垄断监管、自然资源管理、公共产品供应以及金融等层面的小智慧。单独来看,没有哪条值得一万亿美元,但加在一起,利坦的结论便显得有道理了。

约翰·齐格弗里德2010年编辑了《学好经济学,过上美好生活》这本书,强调这种创新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碳排放交易、劳动所得税抵免、低贸易关税、就业支持政策、更有效的货币政策、无线电频谱执照拍卖、交通部门去监管化、延迟接受算法、开明的反垄断政策、完全志愿兵役、以及巧妙利用信用违约期权增加退休金储备等。

利坦和齐格弗里德在各自的书中都提到了许多经济学创新的实例,它们证明经济学家们做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工作,他们通过认真努力提供确凿的证据。是的,正如医生们没法预测疾病一样,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没能预测到金融危机;但是,正如医生们一样,经济学家们给世人生活带来的改善也是显而易见的。

注:

观察者网杨晗轶译自世界报业辛迪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席勒  席勒词条  罗伯特  罗伯特词条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智库

 中国经济如何确立“新常态”

旧常态已不能维持所谓中国经济的旧常态,是指海量投资和高额出超推动下的高速度增长这样一种维持了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态势。在2009年4万亿投资和10万亿贷款的强刺激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