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理解开放大局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商务领域宏观绩效和对外开放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球外贸份额进一步提升、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大国、内外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中美双边多个经贸谈判取得进展等,给予了外界对加大对外开放的积极预期。

如何理解过去一年富有成效的举措?如何预期下一步扩大开放的动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期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来剖析解读整体开放大局。

沈丹阳的另一个新身份,是商务部政研室主任。他认为,这正是自己与财经媒体最相通的地方,因为每天都要从众多选题中,寻找最核心的热点、焦点、难点加以研究,并力图把握战略高点。

去年出口明显超过预期

第一财经日报:去年一年,作为发言人,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提问是什么?主要的压力来自哪里?

沈丹阳:有一个问题每个月我都需要面对,就是能否完成全年7.5%的进出口增速之类的预测性问题。这类问题的难处在于,既无法准确回答,又不能回避。这类问题由于会对企业、市场甚至股票市场带来影响,尤其难把握。

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肯定会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比如,在回答前面提到的这类问题时,一方面,需要很好地贯彻中央有关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的要求,更多地给市场以积极的预期;但另一方面,商务部相关司局和商务系统各地方主管部门,甚至企业,就不一定愿意我说得那么积极,希望能够留有余地。而我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按照统计数据和部内定期研判、分析的结果发布信息、回答关注,既给市场客观而积极的预期,又适当留有余地。每一个趋势性判断,都要找到最有力的论据来支持,把影响的因素讲清楚,并注重逻辑性。

经济问题有其复杂性和内在逻辑,我必须尽量全面地介绍多种分析因素,以便把各种情况阐述得更清楚一些,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媒体保持客观的立场。在分析商务运行各方面表现时,我力求不简单只看一面,而要考虑多因素,比如讲到外贸增长情况时就要注意与全球及主要经济体的状况做比较。

日报:单纯从数字上看,外贸的增速似乎连续三年都没有达到预期,这个目标本身是否需要修正?

沈丹阳:实际上,如果剔除2013年初异常贸易等不可比的因素,2014年外贸出口是近三年表现最好的一年。出口实际增长达到8.7%,明显超过7.5%的预期目标。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预计可达到10.5%左右,是2008年以来贡献率最大的一年。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上升0.5%以上,也是近年来提升幅度最高的。由于全球商品价格走低,我们多数大宗进口商品量增价跌,进口增长也相应较低,尽管从数据上看出口加进口合起来仅增长6.1%似乎不够理想,但很多专家认为进口价格下降造成数字稍低并非坏事,全年进出口基本实现预期,因为年初预期目标表述的是“7.5%左右”,而实际情况是出口明显超过预期,进出口合起来略有差距,这样就不能说没完成预期目标了。

数据调整与考核无关

日报:你说的这个调整后的数据是否与海关有过沟通,为何2013年末没有公布?这个数据与考核相关吗?

沈丹阳: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首先是全国各海关据实统计出来的基础数据。但考虑到2013年前几个月发生的一些异常增长因素导致去年增长基数异常增高,为了更加合理地反映贸易的真实图景,海关与商务部经过认真调查核算,计算出了剔除异常增长影响后的进出口增速。

对于2013年的异常贸易数据额,商务部和海关经调查核算,大致直到2014年年中才核算出来,因此不存在为何2013年末没有公布的问题。2014年全年的进出口数据基本上是正常的,这样只要把2013年的异常数剔除,就不难算出调整后的实际增长情况。

每一年度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有些微误差是正常的,各国都是如此。对于中美、中欧双边贸易额,由于口径、标准和企业填报的动机差异等因素,中国海关与美国海关、欧盟海关间有时相互之间也对不上。但是,2013年的异常数确实是过大了,所以我们才特别强调应予以剔除,以还原进出口实际增长情况。最近商务部公布了剔除了水分后的实际增速,既有利于反映真实情况,也有研究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据的调整不必联想到考核上,与考核无关。至于2015年的外贸预期增长目标,要到今年全国“两会”的时候才能确定。我觉得,未来如果在保证增长质量和结构调整的状况下,外贸增速哪怕再降一些,也不见得是坏事。

走出去的体制有加大改革的必要

日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今年商务部除了以往公布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金额,还加入了金融类投资金额,以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金额,这是什么原因?

沈丹阳:实际的情况是,过去多年商务部公布的对外投资数据,指的是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统计口径上看并不完整,多数国家全口径的投资要加上金融类直接投资,以及第三地的融资再投资金额。

也正因为如此,过去几年,中国发布的双向投资金额与很多国家公布的数字相差较大。在高层领导人双边会谈中,经常出现双方的数字说出来后完全对不上的情况。比如,中国对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投资,在这几个国家的官方统计里,投资额都远远超过了我们自己的统计。

日报:随着中国双向投资金额不断增加,中美之间双边谈判也在加快,比如ITA(信息技术协定)、BIT(双边投资协定),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酝酿多年的《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最近也刚刚出炉。这些进展彼此之间有关联吗?

沈丹阳:谈判的最终结果总是要契合双方利益,并且必须点滴积累,才能水到渠成。中美一些经贸谈判取得积极进展,也是因为双方各有所需,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共识,经过技术层面的谈判和领导人的大力推动才实现的。

中美ITA、BIT谈判推进以及《外国投资法》的制定,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如果要联系起来,则是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关。中央最近正在抓紧研究出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若干意见,你前面提到的这些进展,包括对外自贸区谈判和对内的自贸园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的具体思路,在“若干意见”中应该都会提到,并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为什么中央高度重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呢?我认为也是同样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了。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上,过去我们更多的是重视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现在更重视对外投资了,要在更广、更深、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互利共赢。在对外贸易方面,过去我们更多强调出口需求,现在要同样重视进口;过去我们货物贸易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发展很好,现在强调发展服务贸易。对这些问题大家越来越有共识了,但要进一步促进发展,还存在一些体制性的障碍,比如走出去的体制就有加大改革的必要。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贸区建设势必加快

日报:2014年,中国对外对内的自贸区建设都有了很大突破。除了上海自贸区,天津、广东、福建也获批自贸区。中韩、中澳相继结束自贸协定实质性谈判。此外,还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这些都可以放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背景下理解吗?

沈丹阳:是的,我认为可以放到这个大背景下去解读。加快自贸区建设,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

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讲话中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这也是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的信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今后我国自贸区建设指明了大方向。我们构建的自贸区网络将遵循自己的发展需要,可能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再到欠发达国家都会涉及。目前,“一带一路”包括中国在内,一共包含大约65个国家和地区。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势必加快。

从全球的角度看,越是在经济低迷时期,各国可能越有动力去构建、参与这样的自贸体系。毕竟在多边贸易体系这个“大锅饭”里往往众口难调,而在双边或区域范围内,自贸区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一种例外,大家可以尝试“开小灶”。谈成之后经过实施、评估,感觉效果好,还可以进一步升级,就像现在中国与东盟进行的自贸区升级谈判一样。

至于你提到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即将增设的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园区,这是国内单方给惠的一种自主开放安排,与前面说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有本质区别。尽管有区别,但作为我国主动应对国际经贸规则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试验田,同样是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

把握好原则回答“两难”问题

日报:回顾过去几年的发言人工作,你最大的工作难点在哪里?有没有最棘手的时刻?

沈丹阳:在担任商务部发言人之前,我有过多年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也曾经作为新闻工作负责人协助商务部发言人多年,担任发言人也好几年了,但现在仍诚惶诚恐,感觉到要做好这个工作很不容易。最大的难点在于,不论我说什么,外界并不认为这是个人的回答,而是代表商务部。大家知道商务部的业务面很广,涉及的领域很宽,如何全面把握好,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好在我的身后站着一个团队,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在面对。

最棘手的时刻,便是在发布台前遇到未准备到的、敏感并且“两难”的问题。比如2012年钓鱼岛风波期间,一个日本媒体记者问到,一些城市日资企业被打砸,中国政府对于日本在华企业的损失,是否考虑给予赔偿?当时我手里并没有一个很完备的口径,而且这是一个不能简单说“是”还是“否”的问题。我必须先保证原则不出错。我表示,商务部已经注意到有关报道,目前正在了解有关情况。随后做了三点说明:第一,商务部坚决支持合法、理性的爱国行动,同时坚决反对一切违法的打砸抢烧的行为。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第三,相信绝大多数民众能够冷静、理智、合法有序表达诉求,外商投资企业如遭遇违法行为,应及时向包括公安部门、商务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寻求帮助。

很多媒体朋友认为这样的回答效果比较好,既没有回避问题,又做到了有理有节有针对性。类似这样两难的问题其实有很多,如何妥为应答?我给自己的要求是,重要的是把握好原则,不必太在意句式表述上的问题,即便语法不那么顺畅,语气不是那么合适,也不必太在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开放型  开放型词条  大局  大局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  体制  体制词条  理解  理解词条  
智库

 基辅之乱

如果乌克兰能有一个既能体现自身传统和国情、又能维持国内平衡和引导进步的宪政框架,那么,未必外部力量的干预,可以像今天这样长驱直入地直接左右乌克兰的政治选择。在全...(展开)

智库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与改革试点研究

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绿色金融”。本文探讨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我们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一、绿色金融发...(展开)

智库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八大机遇

机遇是为有认识、有思想准备的人而存在的,认识到了机遇才能去抓住机遇,有思想准备才能去利用机遇。机遇是有时空限制的,彼时的机遇不见得是此时的机遇,彼地的机遇不一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