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11年以来,通胀率一直在大幅回落,2014年物价更是呈现一路走低的态势。在当前内需疲软、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房价回落的背景下,预计2015年总体通胀率有可能会更低。种种迹象显示,通货紧缩的阴影正在逼近,这已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面对正在加大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范围通货紧缩的风险,以使我国经济能在平稳运行中持续发展。
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经济增长率的下滑、货币增长率的下降以及失业率的上升。笔者认为,从公开发布的有关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低通货膨胀期,并已开始出现通货紧缩的迹象。
(一)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跌
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是反映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反映物价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从CPI来看,今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0.8%,5年来首次低于1%。今年上半年,物价下行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加,CPI极有可能出现负增长。从PPI来看,今年1月份PPI同比下降4.3%,已经连续35个月处于下行态势,PPI下降通过商品价格向CPI传导,导致整体物价下行。从BPI来看,2月5日BPI收于751点,比去年同期的918点下跌167点,跌幅达18.2%。综合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我国整体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已经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迹象。
(二)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给率下降
经济增长率方面,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7.4%。笔者认为,综合分析消费、出口和投资需求等重要影响因素,今年我国GDP增速很有可能低于2014年。货币增长率方面,2014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22.8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2%。从以上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给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通货紧缩的敞口越来越大。
(三)就业市场凸显疲软
总体来看,我国就业市场凸显疲软,就业问题仍旧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规模虽然持续增长,但同比增幅连续四年大幅回落,2014年较2013年仅增加了12万人,增幅不到1%。另一方面,我国新增就业虽然在增加,但城镇净增就业已连续数年大幅下降。2014年我国城镇净增就业人数降至1070万人,降幅达6.0%。同时,一些数据表明,受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国部分工业企业已处在关门的边缘,一旦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就业或将面临巨大压力。今年经济下行对就业压力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失业人口数、非就业人口数和失业率上升成为必然趋势,国内通货紧缩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现阶段我国通货紧缩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中国式的通货紧缩趋势。
第一,轻微通缩性。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30%以上。与此相比,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处在轻微通缩的波动范围,2014年全年CPI同比增速为2.0%,最近5个月CPI分别为1.6%、1.6%、1.4%、1.5%和0.8%,PPI出现小幅下跌。预计今年我国整体物价水平仍保持下降趋势,CPI可能出现负增长,但降幅不会很大,约在1%—2%左右。总体来看,仍属于轻微的通货紧缩。
第二,三期叠加性。与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通货紧缩压力不同,我国通货紧缩压力更多受“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的影响。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经济结构失调,增长质量不高,后劲不足,因而出现了结构式的通货紧缩压力。
第三,供给过剩性。现阶段,我国CPI仍维持在1%—2%的低通胀水平,还未出现负增长。但是制造业处于绝对的、持续的过剩局面,今年1月份PPI同比下降4.3%,创下5年来最低值,已经连续35个月处于严重通货紧缩状态。这表明此次通货紧缩更多的是由于供给过剩导致的通货紧缩。
第四,缓慢带动性。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国内产生总值(GDP)的增幅回落,目前,我国GDP增速虽然出现小幅回落,但是仍维持在7%以上。尽管今年可能有“保7”的压力,但我国经济总量较大,7%的增速对经济增长、就业方面仍有一定的缓慢带动作用,不至于使经济陷入衰退。
(一)地方政府债务通缩严重
据Wind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我国地方政府融资规模缩减为729亿元,与前年同期相比缩减了近一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发行收紧,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又受到严格的控制,造成地方政府的融资不足,财务通缩严重。地方政府的财务通缩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加剧了国内经济的通货紧缩。
(二)国内供需结构发生改变,供给相对过剩
随着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供需结构矛盾突出,直接导致国内商品价格下跌。一方面我国经济开始告别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七上八下”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在全球生产力过剩的背景下,我国钢铁、水泥、建材、纺织、机械等行业仍大规模扩张,造成这些传统行业产能的相对过剩,并且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向新兴产业蔓延。另一方面,随着八项规定对地方政府支出纪律的加强,政府预算软约束得到有效规范,地方政府支出开始逐步降低,削弱了社会总需求。加之,我国居民收入结构进入调整期,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水平和消费的总体规模有下降趋势,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供给的绝对过剩和有效需求的不足使得供需缺口增大,各行业竞相压价贱卖,直接加速了物价水平的下跌。
(三)美元升值造成输入性通货紧缩
随着美联储退出QE进入加息周期,美国经济良性复苏加快,美元持续走强,近一年内美元兑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上升了10%以上。美元的持续升值导致我国出现输入性通货紧缩。一方面,美元升值使得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大宗商品(石油、铁矿石)价格下跌,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敏感。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走强使人民币面临较大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的压力增加,外汇储备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在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足的情况下,央行外汇存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减少,货币供给减少,利率进一步上升。这就导致投资减少、社会总需求降低、国内物价水平降低,通货紧缩压力进一步加剧。
四、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路径选择
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通货紧缩的迹象,今年通货紧缩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面对通货紧缩压力加大的风险,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多管齐下,防范经济下行与物价下行相互影响造成全面的通货紧缩。笔者认为,应对国内出现的通货紧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央行应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面对国内日益严峻的通货紧缩压力,央行应积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多管齐下,通过定向宽松,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保持国内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缓解国内通货紧缩的压力。
第一,继续推动利率下行。现阶段,我国贷款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较高,严重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央行必须尽快出台相应措施,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缓解国内通货紧缩的压力。
第二,加强流动性管理。央行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加强流动性管理,通过逆回购、公开市场操作、常设信贷便利等灵活性的货币政策加强短期的流动性管理,使全社会的流动性保持相对宽松,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继续下调准备金率。今年2月5日央行已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降至19.5%。但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仍然过高,央行还应选择时机,继续下调准备金率,释放更多的流动性。此外,央行还应当在保持金融系统稳定的情况下,继续定向降低符合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更多支持中小企业、三农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面对疲软的经济态势,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缓解国内通货紧缩的压力。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消化过剩产能,缓解供需矛盾。
第一,继续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部署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重点是基建互通。政府在继续加大对“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引导沿线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我国相关水泥、钢铁、基建的产业发展,消化这些行业的过剩产能。
第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覆盖率依然很低。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尤其是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三农、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压力势必会增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税收、土地、财政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和支持,鼓励大众创业,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盘活农村就业。
(三)继续推进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第一,继续推动国企改革。目前,我国各部门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差别很大,个别行业国有企业垄断严重,资源存在流动性障碍,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改革的关键就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破除国有企业的垄断,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逐步消除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挤压,政府对市场的挤压。在去行政化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对国企实施分类改革,并确立不同的改革目标和监管措施。通过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拉动经济的增长。
第二,继续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现阶段,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重点。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逐步扩大民营银行的试点范围,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降低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市场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的浮动范围,实现人民币有升有贬,双向浮动,适当增加汇率弹性,防止资本外逃。通过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带动国内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继续推动土地改革。当前,农村土地问题依然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明确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推动农村土地通过市场流转向经营大户和专业户集中,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从而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土地改革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探索性,鼓励农民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的产权、流转的形式和收益形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转变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力量。
(四)拓宽投资渠道,刺激国内消费
第一,拓宽投资渠道。要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积极探索PPP(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时,要解决好民间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问题。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扩大投资准入,吸引外资参与。通过对内投资推动国内实体经济的增长,缓解国内通缩压力。
第二,鼓励对外投资。要不断创新对外投资的合作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我国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同时,加快外汇改革,鼓励更多的中国资本走出去,参与国外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吸收和整合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刺激国内消费。加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消费的增加。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的收入,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规范互联网购物环境,把网上购物打造成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加大家电下乡的补贴力度,缩减补贴手续,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