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欧国家的智库和研究机构与中国的交往不断增多,尤其是数个国家加入欧盟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是因为欧盟框架赋予了双方诸多共同的议题,同时危机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新的议程。这些交往有两大方面,一是智库之间以举办、参加研讨会和对话形式为主的交流,二是有政府官员参加的智库与一国政府机构或驻外机构之间的交流。其中,中欧国家波兰和匈牙利的智库表现较为积极,东南欧国家的智库与中国的交往则相对较少一些。
出于地缘政治战略的需要,东欧国家的智库和研究机构过去更多关注的是欧盟、美国以及周边邻国,对中国的研究则较少。这个判断还可以从我国的相关统计中找到解释。笔者通过查询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在数百家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机构中未能找到一家来自东欧的。
在2011年排名前20位的东欧智库中,波兰东方研究中心(OSW)看上去是一家涵盖中国的东方学研究机构,然而该中心的研究对象是波兰周边国家、波罗的海国家、巴尔干地区、高加索和中亚国家,并没有包含中国。但是,该智库近年来与中国的交往比较频繁。
当然,并不是说东欧国家没有中国研究智库。比如,波兰亚洲研究中心(CSPA)就声称它可能是波兰甚至是中东欧地区唯一一家致力于亚洲研究的智库。CSPA于2008年成立,它不仅向波兰国家机构提供研究报告,而且向企业提供商业咨询。CSPA集中了一批通晓亚洲语言、了解亚洲文化与国情、有在亚洲工作和生活经验的专家队伍,不定期举办会议、报告会、讲座、培训和研讨会。此外,为推动中心的发展,CSPA成立了波兰亚洲研究中心基金会。2010年,CSPA发布网络电视,传播关于世界主要是亚洲的视频资料。从2010年起,它作为波兰政府的重要智囊团一同参加亚欧会议。CSPA主要关注当前的亚洲问题,是波兰官方、学界尤其是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在捷克共和国,有好几家关于中国的研究智库和机构。比如,1922年成立的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OI)就是一个知名的汉学研究机构。OI成立时得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总统马萨里克(Tomás Garrigue Masaryk)的资助,但它全面开展工作则是成立7年之后的1929年。该年,《东方文献》(Archív Orientální)创刊,图书馆也成立了,之后出版了《东方研究所专著》(Monograph Series of the Oriental Institute)丛书。1936年,“中国协会”成立,专门开展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与研究。1945年,《新东方》(Novy Orient)(月刊)创刊,每年出版十期。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成立,OI并入科学院,许多汉学家调入OI,成为捷最大的东方学研究中心,一度形成“布拉格汉学学派”。1993年,OI经历了东欧剧变的冲击迁往新址,在汉学研究重新走上正轨的同时,它又面临经费短缺而裁员的困境,不少汉学家离开了研究所。随着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OI的名称更改为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目前,OI下设三个部门:非洲及近东部、南亚部和东亚部,主要研究亚洲、非洲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其中东亚部主要进行中国学、日本学、朝鲜学、蒙古学研究。中国学的研究包括早期中国佛教与道教、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学、中国现代史、中国与丝绸之路、传统中医理论以及汉语语言。现任东亚部和中国学研究的负责人为李世佳(Vladimír Liscak)。
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CCEP)也是一家有关中国研究的机构。CCEP的主要目标是进行西方管理思想史、理论管理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出色的经济、管理、政治精英人才和一流的学术理论研究人员,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CCEP与中国的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此外,东欧国家还有一些其他关于中国研究或汉语教学的智库与机构,如波兰的波兰科学院非欧洲国家研究中心、华沙大学东方学院以及克拉科夫孔子学院,捷克共和国的查理大学东亚研究学院中文系,斯洛伐克的国家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和考门斯基大学文史哲学院东方研究系,乌克兰的中国研究协会和国家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保加利亚的索菲亚大学古典和最新语言文学学院东亚研究系以及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汉语教研室等等。
客观地讲,中国研究并非是东欧国家智库和机构的长处,更不能与北美和欧洲等国家的中国研究相比。在现有的研究机构中,它们更加关注中国古典或汉学研究,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兴趣不大。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前面所述地缘考量外,在很大程度上与东欧国家和中国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有关。当然,东欧国家的现有研究也是国际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其意义不能轻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家里不断涌现出有影响力的汉学家,如波兰的爱德华·卡伊丹斯基(Edward Kajdanski)、匈牙利的利盖蒂·拉约什(Ligeti Lajos)、捷克的雅罗斯拉夫·普实克(Jaroslav Prusek)、斯洛伐克的马立安·高利克(Marian Galik)、罗马尼亚的托尼·拉迪安(Toni Radian)等。
中国的东欧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在冷战期间有不少的智库和研究机构。然而,进入21世纪,多家机构或者不复存在,或者更名只剩下俄罗斯研究。近两年来,东欧研究者和政界都认识到东欧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一些新的研究机构陆续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