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特征与理论建构

当前,“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目标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指向一般是“世界先进”。对于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既要学习国外,更要符合自身的特点。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分支,高等教育甚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因此,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尤其对其实现特征及机理的研究,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化高等教育

从词义上说,现代化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运动的现代化,指一定的事物或社会系统,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形态的变化过程;另一种是作为状态的现代化,指一定事物或社会系统所具有的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或同类事物发展的当代高度的新形态[1]。而从辩证的角度看,这两种意义上的现代化具有统一性,状态意义的现代化往往是运动意义的现代化所包含的静态目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一般被称为“内生型现代化”或“自然型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因为多是改变传统、学习先进的社会变革过程,所以被称为“外生型现代化”。因此,同西方将现代化作为一种思潮和研究范式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先从目标中提取一种状态,之后演变为追赶世界先进的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正因如此,中国虽然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但各个时期的目标、理论都在变化。改革开放后,开始进入到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理论研究和经验教训也均有之,需要好好地总结。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逐步发展到与知识、信息、文化直接关联的阶段。当人力资源上升为国家竞争力,教育现代化也就自然成为现代化的先导和基础。如19世纪的德国和美国、20世纪的日本和韩国都是通过加快教育发展而逐步走到了世界前列。我国规划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到2049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3],就是将教育现代化放到了比国家现代化更优先的位置。目前,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已经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教育发展的部分指标也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着自己的发展优势。但是,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人才、科技的渴求和依赖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客观上成为中国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龙头,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时代呼唤理论,“现代化的科学理论要真正发挥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关键还是要使研究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4]十年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跨世纪的改革还为我们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这些具体实践都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财富。研究、分析它们,进而探求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益,还将影响整体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其实是一个具有目标指向(状态)的教育发展过程。它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6],既要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7],还要与世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1]。

二、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特征

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个舶来品。但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又决定了我们对外来文化不可能简单照搬,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使其内化成自己的成分。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经过外来激发模仿之后,进入到内部生长阶段,主动地、建设性地去探索实践自己的道路。在这一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建设”是主观追求,“实践”是客观探索。

“建设”一词,与“破坏”相对,含有对以往发展继承基础上的进步,是一种历史的扬弃。建设还意味着一种积极、正向、理性的理念,不是同旧传统的完全决裂,也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承认基础的现实,对未来积极构建和创新性发展。这种发展观与我国当前和谐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不是革命性的、破坏性的,而是制度内部的量变积累推动质变的过程。强调建设,要求我们既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又要能沉下心来,守住信念,增加工作的主动性,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工作做好。“高等教育最怕折腾”[8],只有用建设的思维,结合创新的勇气,大胆地实践探索,我国高等教育才能更快更好、持续健康发展。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才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用建设性来总结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特点,并从主观上强化这种思想,既是宝贵经验,也是时代之需。

实践是主体对客观世界有目的性的活动,它一方面强调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主体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明确的目的性。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科教兴国”背景下,以培养现代化的人、培育现代化的文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实施的一项国家复兴事业。为此,我国积极改革、不断开放,主动调整原来的旧体制、旧思想使之全面适应高等教育在新阶段的发展。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行,然后再将实践探索后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加以推广,是典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路线。强调实践,也表明是对这种发展观的认可,表明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同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实紧密结合,科学健康地发展,而不凭空臆想;还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要用实践来探索自己的道路和方式,而不是照搬或照抄什么现成模式。这实际上也是我国30年来高等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原因。

三、“建设性实践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架构

任何成熟的理论均有着自己的体系。“建设”和“实践”的实现特征,表明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建设为手段而推动的实践探索。从20世纪九十年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到十年前的“高等教育强国”、再到最近正在开展的“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9],都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系统梳理,也揭示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积极“建设”和具体“实践”的成果。因此,“建设性实践型”也就构成了当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模式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其目标、理论和工作实施路径的探讨。

1.发展目标

——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明确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不同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都曾提出一些适宜的奋斗目标来凝聚人心、克服障碍,以使其科学地迅速发展。在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后,“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就有了时代意义。尽管这是一个需要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协调发展的宏观性目标,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需要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我们可在借鉴世界先进的基础之上,加强对高等教育强国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建设性实践探索,不仅要有一流的学校、更要有一流的体系。

——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全面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一方面对于社会而言,只有先发展出现代化的人或者说人先现代化了,社会现代化才可能真正成功;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幸福,所以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人”。就高等教育而言,很多学者都曾认为现代化的本质就在“人”。如张应强教授曾从现代化已经进入“人的革命”、“人的回归”等角度,批判原来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定位,指出高等教育是“属人”的教育而不是“唯物”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而不是“人力”的教育,建议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回归到“人”这一主体和主题”[10]。而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则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在大学的三个主要功能中,教学或者说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是核心,是永恒的主题[11]。他强调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最重要的,认为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主要体现为“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其中素质教育最重要,因为其归根结底是教人“做人”[12]。

——促进先进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探索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教育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传承和创新文化而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繁殖形式。教育依附于文化,却也对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教育植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之中,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属性。失去了民族文化,教育就失去了根基[13];其次,作为传递和创新文化的手段,现代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知识社会的特殊性,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发展物质文明的贡献上,也体现在对现代化的精神追求中。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高等教育同文化休戚与共,不仅其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我国文化传统的土壤当中,打上我国文化烙印,而且其发展也必将推动我国文化的繁荣。高等教育既有助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也吸取世界文明的养分,提高自己文化的先进性。

2.理论架构

目前学界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多从思想(人)、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进行。而现代化还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的选择往往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的速度和高度,因此道路研究也理应成为研究重点。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理论、道路和制度三个层面论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给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需要更注重从动态角度考察,加强“道路”研究,将“道路建设”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维度与研究视角,形成理论、制度和道路三个维度、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体系。理论主要从教育使命和功能的角度出发,研究对高等教育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思想、文化及理念等;制度主要从保障的角度出发,除指构建现代高等教育的宏观、微观体制,还包括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道路则主要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指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具体手段、方法及路径、动力等。

通过在理论、制度和道路三个维度去推动现代化的建设与实践,有助于保障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如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再到“思想体系”的系统研究,就使我们认清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重要规律[9],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理论准备;20世纪九十年代的“五大体制改革”和当今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的是制度方面的保障;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方针的制定,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逐渐明朗,以及“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和“国际视野、中国道路”等理论的提出,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设计。由于多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实践基本都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去考察和总结,因此从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凝练总结,将是我国“建设性实践型”高等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架构的思考方向。

3.实施路径

——国家推动的建设发展。鉴于强大的历史使命感,我国高等教育一开始就被赋予“救国、兴国、强国”之重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思路从未改变。除极短暂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均主要出自于国家层面,当代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也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是一种集体性的选择行为。尽管不乏借鉴国外经验,但就近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主要还是以自己的建设实践为主,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由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家或政府推动的建设发展将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当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各方也在努力增强社会及学校自身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动性,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系,使高等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学校选择的办学实践。经过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化管理,我国高校至今仍未改变其行政附属的特点,这严重束缚了学校的发展活力,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为此,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的方向,它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我国高校能在发展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实现多元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和谐共处,并同国家和社会有机联系是其繁荣发展的前提。这既需要政府放权,也需要高校自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增强学校办学选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各高校理性、自主选择办学模式,大胆实践探索,才能避免盲目攀比、千校一面的状况,形成和谐共处、活力多彩的高等教育生态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冒荣.高等教育现代化初探[J].江苏高教,1996(5):11—15.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新闻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4]张其瑶,潘希。现代化科学是民族复兴基础[N].科学时报,2011—1—18(A1).

[5]马陆亭。高等教育跨世纪改革为新世纪发展留下的思想财富[J].高校教育管理,2013(5):1.

[6]顾明远.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66—69.

[7]何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84.

[8]周远清.努力工作,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在高教口部分业务司局1998年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1998年2月13日)[A].周远清教育文存(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0.

[9]马陆亭.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和思想体系的研究——20年旨在影响高等教育实践的理论探索理论要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1(8):13—17.

[10]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7.

[11]周远清。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表彰会上的讲话(1994年4月12日)[A].周远清教育文存(一)[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2.

[12]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3月24日)[A].周远清教育文存(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5.

[13]周远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9—30(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资助项目“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研究”(2011YYS144)。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建构  建构词条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词条  现代化  现代化词条  特征  特征词条  理论  理论词条  
智库

 怎样将减税降费落到实处

在当下的中国,减税降费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词汇之一。提起减税降费,从政府官员到学界精英,从企业家到普通百姓,几乎无人不为之叫好,也几乎无人不以规模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