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的战略观是主旋律,那么,智库与国家安全观的塑造就可以称之为安全的细节问题。
有一个美国战略团队对美国安全战略转型发挥推手作用的案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曾出现漂离,美日之间的好感度出现下降。但很快又出现上升。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回落的美日关系得以折返?
当时,日本被美国界定为最大的挑战者,日本国内对此也有很多争论。有一本书曾专门讲到日本在漂离美国。加上,当时的朝核危机、台海危机、中国崛起等复杂的外部因素,美日同盟走到了一个拐点。人们在质疑,冷战后的美日同盟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但是,美国的一个智库却提出了不同观点:敲打日本是错误的,不符合国家战略。最终,在支持这一观点的智库、高校学者及相关决策机构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重新定义了《美日安保条约》,美日双方的精英得以达成共识:《美日安保条约》不再是冷战的产物,而是有了新的历史任务。
从这个案例来看,学界不仅要努力培养训练有素的有识之士,而且要把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输送给决策者。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学者还是决策者都要高瞻远瞩,能够看到新的潮流,敢于运用反潮流的创新思维,在充分论证的情况下,通过制度保证决策的实施。
原文链接:http://sscp.cssn.cn/xkpd/tbch/tebiecehuaneirong/201510/t20151023_252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