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试析美国问鼎世界时的实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迅速在世界上崛起。中国人普遍渴望接近或超过当今超级大国美国。于是,国内周期性地出现了大量的论著和报道分析美国的衰退问题,虽然角度各不相同,但都试图证明美国衰退了,不论它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衰退。①不少论著和报道指出,中国的实力将会很快接近或超过美国:我们的GDP即将或己超过美国,新型武器己可与美国抗衡,孔子学院己遍布天下。然而,笔者在几年前研究美国崛起道路时却难以找到美国人当年讨论英国衰退并借此证明美国将超过英国的论著,而看到的分析英国衰退的论著大都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问鼎世界之后,尽管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确己呈衰退迹象。这些现象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令人深思:美国成功崛起时,它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世界上取得了绝对优势,还是因为英国的明显衰退而取得了相对优势?它问鼎世界时的实力地位如何?它是如何取得这种实力地位的?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反思中国崛起的进程、方式和目标。

一、对实力地位的判断

谈到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往往会联系到大国和强国的概念。传统概念上的大国是指那些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和GDP总量高的国家,①但这样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世界级强国,也不一定有多大实力。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清末的中国。1820年,中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而GDP更是占世界总量近33%。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GDP仍是世界第一,但中国最多是一个亚洲强国,实力远不如打败中国的英国,而后者的GDP从来没有赶上中国。1870年之后,中国的GDP逐渐从第一变为第二。于是,中国人干脆自认为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弱国。②而国土小、人口少的国家也并非不能成为世界级强国,如历史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因此,今人常说的大国往往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大国,而是指强国,特别是那些在世界上具有极强实力的国家。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强国(大国)或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指标。国外学者较早拟定了多种标准,最为知名的当属以美国学者雷伊·克莱因命名的方程:PP=(C+E+M)x(S+W),其中,C为基本实体,E为经济能力,M为军事能力,S为战略意图,W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这五个要素又由若干小因子组成。③另一位美国学者沃尔兹认为:国家的地位“取决于它们在以下所有方面的得分:人口、领土、资源享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以及能力”。④对中国人最有影响的标准出自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他对大国的分析着重于经济和军力力量,但又结合了地缘政治、动员资源能力和外交能力等等。⑤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学者也做了不少的研究。王诵芬从资源、经济活动能力、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发展程度、军事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外交能力等八大构成要素出发,列举了85项指标来构建综合国力评价体系。①黄硕风研究综合国力的方法则更加复杂,除了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和综合国力盛衰方程,还有一个庞大的模型。这个模型分为硬国力和软国力两部分,前者包括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和资源力,后者包括政治力、文教力和外交力。②

然而,本文无意对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问鼎世界时的实力与他国的情况进行全面的量化比较,所以仅使用常识分析的方法来做简单的介绍。正如宋伟所说“从历史上来看,人们对某一时期哪些国家应被视为大国存在着基本的共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据一些基本的指标观察出来,而无须进行精细的计算和单个国家的排序。”③至于基本指标的选择,本文拟使用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三个领域:经济、军事和文化。④其实,它们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最基本对象,也是保罗·肯尼迪在其书中讨论最多的领域,再加上他所缺乏而由约瑟夫·奈加以补充的“软实力”。在这几个方面,本文着重介绍最容易理解美国实力和取得实力方法的一些基本史实。

二、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实力

1890年,美国GDP占世界比重己达13.8%,位居世界第一。③但美国显然不是世界霸权国家,直至20世纪初,霸权国家依然是英国。当时,美国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影响力,凭借其GDP数字,美国最多从欧洲大国那里得到对其平等地位的认可。1892年,欧洲大国把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从公使级升为大使级,而此前驻华盛顿的外交官无一是大使级,因为没有哪个欧洲国家认为美国足够重要,值得派遣大使级别的外交使节。①1900年,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比例为23.6%,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②到1913年,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到11%,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③美国取得了这么多的辉煌成绩,但其国家实力依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同,大家认为美国只是有钱而己。如191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私下提出的“二十一条”不仅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破坏了美国由“门户开放”政策所保护的经济利益。中国政府以为美国有实力,就不顾日本的保密要求私下把日本的索求透露给美国官员,期望美国干预。美国向日本发出了警告,但对方不加理睬。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利用别国资金紧张之机从战前欧洲的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欧洲私人欠债30亿美元,欧洲各国政府欠债100多亿美元。其中,英国政府对美国政府的债务高达41亿美元。④美国趁机推动一些国家与其一样采取金本位制,成为与英国并驾齐驱的世界金融中心。这时,欧洲不仅存在欠美国债的问题,更存在德国支付战争赔款的问题。战债和赔款问题造成欧洲局势动荡,德国极不稳定,不符合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推出了以其银行家查尔斯.道威斯命名的金融计划,主导制定了德国逐步赔偿的计划,还负责筹集对德国的投资。于是,德国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50亿美元,大大改善了其经济状况。随后,德国的财政支付能力增强,可以按照“道威斯计划”支付协约国赔款近20亿美元,而协约国再偿付美国战债26亿多美元。⑤这是美国经济力量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运作,直接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形势和各有关国家的财政,对稳定欧洲形势作出了贡献。

但这种单一凭借美国资金维持国际经济运转的政策存在很大风险。20年代末,美国自身经济发生问题,资金链断裂,欧洲的状况又退回到原点。同时,即使英国等欧洲列强成为美国的债务国,但直到3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秩序还没有摆脱英国的主导,英镑仍然占据着国际货币的领导地位,各国以英镑为主要的外汇储备,伦敦仍然是世界的金融和结算中心。据统计,1928年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英镑占29%,美元占7%,直至1938年,英镑仍占12%,而美元只占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了美国一个取代英国的机会。1941年底美国加入这场大战之后,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吸取一战后的教训,指示怀特担任助理部长并着手设计一项“盟国间平准基金”计划。在摩根索看来,世界在战后可能面临严重的金融和信贷问题,这个计划将“确保恢复对外贸易和为国外的解困、重建和经济发展提供巨额资金”。②怀特计划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支持。该计划包括成立两个国际机构—国际平准基金和复兴开发银行,前者用于稳定国际货币,保证战后世界货币的自由兑换和流通,后者用于提供战后重建的资金和援助。虽然英国当时也拟订了类似的计划,但在战争期间英国不得不在军事和经济上依赖美国英国最终还是接受了经过修订的美国计划。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并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其基金的总盘子为88亿美元,美国交纳31亿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美元成为国际支付和交易的基准货币;执行策事会由12人组成,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但其中5名由所占份额最大的5个国家指派;每个国家有250个基本投票权,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成员国对基金的贡献增加投票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和国际结算单位,设有美国人(因投票权最大)实际掌握决策权的策事会,把美国首都华盛顿作为总部,成为美国霸权的第一根经济支柱。由此,美国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主导者,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另一个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来发展为世界银行,其主要宗旨是由发达国家集中其可能的财力(最初设想是100亿美元)来帮助那些不发达的国家和依赖援助的国家发展经济。美国大量注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自然在发展中世界也有了最大的发言权,这是其霸权的第二根经济支柱。

美国霸权的第三根经济支柱是关贸总协定。美国人于19世纪末从英国人那里接受了自由贸易的理念,并迅速将其转化为国际政策主张,尝试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经过20世纪20年代末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美国人更清楚地看到了自由贸易对美国的好处,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开始说服其他国家加入这个行列。美国政府于1934年制定的《互惠贸易协定法》给自由贸易政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1934年到1945年间,美国陆续与包括英国在内的28个国家进行谈判并缔结了《互惠贸易协定》。①这些国家与美国的贸易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5%以上。关键的谈判是在美英之间展开的。美国利用战争对英国造成的压力,迫使英国同意在1941年8月达成的《大西洋宪章》中规定世界市场开放的原则。1942年2月,美国又促使英国接受《租借协定》:两国“致力于取消国际贸易中一切形式的歧视待遇和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泉”。②在1947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英国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允许英国产品在英联邦内仍享受诸多特惠,而其他英联邦国家原先享有的优惠被削减。在这种条件下,英国完全接受了美国的自由贸易主张。10月之后,美国等国陆续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上签字。1947年11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公布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和《临时适用协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的签署,标志着美国主导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得以建立起来,其中关于关税减让、削减贸易壁泉、非歧视待遇、国民待遇以及对农产品的限制和保护等条款都体现了美国的利益,同时它从制度规则设计上尽量保证体系的稳定,以减少美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

美国经济发展规模很早就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世界的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它将这种强大的经济规模主动转化为左右世界经济的力量。虽然英国凭借土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英镑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保持着国际货币的霸权地位,但英国在最强盛时期对世界经济的领导权也仅仅主要体现在其殖民体系中。相比之下,美元不仅在40年代取代了英镑的地位,而且美国凭借其主持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自由贸易体系,取得了对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通过制定和掌握游戏规则,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并确保从中获利,这是英国从未达到的水平。由此可见,问鼎世界时的美国己经完全超越英国最辉煌的时代,开辟了一条领导世界经济的新道路。

三、美国在军事领域的实力

与经济实力相比,美国的军事力量并未占据优势地位。1898年,美国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稍微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过去欧洲人谈到列强时,通常指英法德俄奥意六大国。美西战争后,他们又加上了第七个国家—美国。当时幅德国漫画表达了这种新看法,漫画中山姆大叔伸手去拥抱地球,所配的文字是“我现在还不能完全地抱拢—但己为时不远了”。①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因为西班牙的殖民帝国己经分崩瓦解,军队不堪一击。他们认真总结了自己的问题,如陆军大部分兵员属于战时扩充,平时缺乏训练,更谈不上实战经验,因此作战效率低下。海军虽然在装备方面对西班牙占据压倒性优势,但舰员训练水平堪忧,如在圣地亚哥港海战中,美舰发射炮弹约8000枚,但战后检视西军舰体,发现仅命中120发。经过这场战争的考验,美国开始重视发展海军和加强军队训练。

到一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规模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国公海舰队。1916年,美国海军主要作战船只(战列舰和配有6英寸以上主炮的巡洋舰)达到77艘,但美国陆军加国民警卫队才20多万人。这种规模与世界陆军强国相比差距明显,德国在和平时期保有一支80万人的陆军,法国和平时期的陆军也有约80万人。对美国而言,当它在1917年参战时,战争双方都己经筋疲力尽,美国作为生力军参战大大鼓舞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另一方面,美国迅速解决了兵员医乏的问题,截至战争结束的1918年11月,美国政府通过《选征兵役法》总共动员男女军人480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25,②其中将近200万人投入了欧洲战场。尽管打赢了这场战争,但美国政府仍看到了其在经济动员方面的弱点。美国能够为战争提供大量的军需品,但美军在欧洲不得不使用当地国家的武器,如直到1918年7月,在法国作战的美军仍在使用法国机枪和自动步枪。此时的美军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即便到了30年代初,由于《五国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规定,美国海军最多只能与英国海军平起平坐。当时中国政府曾对美国的实力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美国拥有绝对优势。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高级官员迫切希望美国对日本采取高压手段,美国却并没有这么做。美国总统胡佛让其军事顾问就对日作战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结论是准备土作需要四至六年的时间。因为就海军而言,虽然当时美国海军整体比日本多六艘战列舰,但是在远东,日本拥有的巡洋舰和航空母舰都比美国多。

由于有前面的经验教训,再加上美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质的变化。美国保持了战争动员的优势,各军兵种迅速扩大。从兵员上看,到1946年12月,包括志愿兵在内,美国陆军扩张到1120万人,几乎是一战后规模最小时的100倍。到1945年夏,海军官兵己增至近349万人,海军陆战队增至48万人,海岸警备队增至17万人,在陆军航空队服役的人员达到230万(包括在陆军总数里面,1947年改为空军)。①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迅速落实土业动员计划。在1930年代中期,美国大约将7%的生产能力投入国防建设。而到“珍珠港事件”爆发时,投入国防的生产能力己占25%。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为扩充军备提供了有力支持。从统计数据上看,1944年,美国土厂生产的军用物资,己是德意日三国生产总和的两倍。②到1945年,美国总共生产了10万辆坦克和装甲车(其中向盟国提供坦克3.7万辆),410亿发弹药,还有三颗原子弹。这相当于同盟国对付德国和意大利所用武器的30%,加上对付日本所用武器的近90%。③从1943年起,与友军和敌军相比,美国士兵在装备上就己处于最精良之列。到1945年底,美国拥有各型舰船91000艘,飞机72000架。从宣布参战到战争结束,美国土厂总共生产了274971架军用飞机。④参战一年之后的1943年,美国战斗机和轰炸机在数量和质量上就己经取得了对日本和德国的决定性优势。后来,美国的2000多架重型轰炸机把德国控制区炸得稀烂,其1000架超远程B}9型轰炸机使日本许多城市化为灰烬。其实,美国战胜日本根本不需要使用原子弹,使用原子弹只是为了减少美国士兵的伤亡。战争结束时,美国拥有举世无双的海军,其中包括1200艘大型军舰,并以数十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了作战舰队。

相比之下,历史上英国征服过众多弱小国家,也从法国那里抢夺过殖民地,但它从未同时在两洋作战并彻底打垮两个强有力的竟争者。英国在二战期间的力量看起来也不小,到战争结束时英国有陆军350多万人,海军86万人和空军120万人,但这支军队面对德军的进攻无力还击。如果当时没有美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大力援助,还有今天的英国吗?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军事实力是英国历史上从未达到过的。甚至可以说,它在二战期间作为反法西斯同盟领导者所取得的成功在其后的历史上也再未出现。二战后,凭借这种军事力量上的绝对优势和影响,美国充当了世界警察。

四、美国软实力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比其硬实力更早凸显出来。美国的软实力表现在其理念和文化产品上。在影响世界的理念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由贸易思想外,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集体安全。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将这种理想主义理念称为“天真”的想法。然而,恰恰是该想法将美国与过去几百年间一直秉持“均势”观来统治和稳定世界的英国区分开来,使世界看到一个充满道义力量的新兴霸权。

英国依靠自身和英联邦的实力来保证大英帝国的安全,而美国则试图通过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国际和平的方式来保障美国的安全。最早提出集体安全理念的美国领导人是威尔逊。1918年1月8日,威尔逊总统在国会的《世界和平纲领》演讲中明确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基本内容是:为了在战后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要通过“公开缔结和约”来保证海上航行自由、贸易机会平等、裁减军备、结束殖民主义、实行民族自决,建立一个无论大国小国都能保障政治平等和领土完整的国际联盟。威尔逊的集体安全理念迅速传遍全球,获得了各地民众的广泛欢迎。当威尔逊1918年12月13日到达法国参加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时,人们给子他热烈欢迎,“当他到达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时,200万人欢呼着迎接他。民众甚至称呼他‘正义之士威尔逊’,并期待着威尔逊能够实现他们关于世界和平与反对德国暴行的愿望。”①远在中国的人们也为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所鼓舞。北京的大学生上街游行,热烈支持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甚至在游行中高呼“威尔逊大总统万岁”。虽然由于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为争夺各自利益而讨价还价,削弱了建立新组织的基础,甚至在中国导致了“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爆发,但国际联盟还是在1919年建立起来了。美国主要由于国内政治的原因未能加入国际联盟,但美国政府没有完全放弃这种理念。如1921年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1928年巴黎会议通过的《非战公约》等都表明,美国继续在集体安全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在30年代后期同法西斯侵略者作斗争的过程中,罗斯福总统进一步形成了对未来国际体系和美国定位的看法。1941年8月,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提出要建立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以保障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公海航行自由和门户开放等01942年1月1日,在美国的倡议下,26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表示将联合起来,竭尽全力与共同的敌人战斗到底,宣言明确认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此时,集体安全的理念在美国国内也得到了普遍支持。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1942年7月,73%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应该加入国联。1943年3月的另一次调查显示,64%的人希望政府采取措施建立一个国际组织。①同年,包括两党人士在内的国务院战后对外政策咨询委员会提出了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方案。6月和11月,众参两院分别以绝对优势的票数通过了这个方案。1943年8月,罗斯福在魁北克会议上向丘吉尔明确提出,应以美、英、苏、中为中心建立国际和平组织。在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正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建议。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联合国成立大会就在旧金山召开,来自50个国家的与会者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宪章体现了美国治理世界的集体安全理念,联合国的五大国合作决策机制实现了美国的主导权。

美国的文化产品对世界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从20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小说、戏剧、音乐和电影迅速在世界上传播。其中最典型的是音乐和电影。20年代,美国迎来了著名的“爵士乐时代”。通过留声唱片、收音机、广播和现场表演,爵士乐传到了欧洲。法国、英国、德国等本身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的国家,其民众也对爵士乐深深着迷。到30年代早期,在英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的人们都己熟悉或者听说过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等人的名字。20年代,巴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名字就叫做《到处都是爵士乐》(JazzPart),里面的歌词是“巴黎日日夜夜都响彻着爵士乐,到处都是爵士乐队,它己经在巴黎风靡,它使我疯狂”。②1923年,《伦敦时报》一篇题为《爵士村民有历史意义感吗》的文章感叹英国的历史传统正受到爵士乐的围攻。③美国著名评论家考利在1929年是如此描述的:(巴黎)随时、随地,到处都充斥着爵士乐。……黑人乐团在咖啡馆和夜总会吹奏着悲伤的曲调。收音机则将音乐传送到伦敦的塞瓦伊舞厅,一遍遍地播放着来自哈莱姆(黑人社区)和叮砰巷(流行歌曲出版界)的新音乐唱片。”①与此同时,德国和苏联都禁止爵士乐的流行,因为爵士乐以其毫无章法的即兴演奏以及自由韵律使其具有“个人自由”和“反叛”的象征。美国音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电影土业于1914年以后逐渐替代法国电影土业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一方面,美国电影的题材吸引人,着重表现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情感,通常以浪漫、阴谋、成功、失败、求生、道德矛盾等为故事主题,适合观众口味。另一方面,美国电影展现了美国人的现代生活方式。1902年,美国己有1800万盏电灯,1912年登记的汽车有90.2万辆,1914年有1000万部电话在使用。②这些内容在电影中表现出来,令观众非常向往。到1925年,美国电影占据英国电影市场的95%、德国市场的60%、法国市场的70%、意大利市场的65%、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的95%,阿根廷市场的90%、加拿大市场的95%、日本市场的30%、巴西市场的75%。有人在《星期六晚邮报》中称“现在看起来,太阳从来没有从大英帝国和美国电影上落下。”③这个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的统治地位。法国等国政府试图采取配额制等措施阻止美国电影的侵袭,但在市场力量的冲击下都失败了。好莱坞影片大力推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1925年,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商协会成员舒伯特指出:“欧洲人己经全面意识到美国作为一个繁荣民主的典范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通过我们的电影媒介,上述影响力己经从欧洲人尽力从他们自己的政府中争取更大的权利的行为中得到体现。”④好莱坞影片还成为其他美国商品的少广告,因为其丰富的内容使其他国家的人想要开美国的车、吃美国的食品、抽美国的香烟、穿美国的衣服,间接推销了美国的商品。各国的人们开始追随和模仿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胡佛总统在20年代担任商务部部长时曾经说“电影出口的意义,一方面作为一种直接的商品贸易,另一方面代表美国的生活习惯产生强有力的影响。”1930年代,法国驻美大使保罗·克洛德对美国人说“你们的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将美国的生活方式、态度灌输给法国人。美国汽油和美国价值观在法国流行,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生活节奏。之前西班牙和意大利对法国的生活和文化产生影响,在19世纪它们让位给了英国,现在则完全让位给美国。可以说,我们跟随美国人的地方越来越多。”1930年,两位法国作家写了一本名为《美国癌症》的书,尖锐地指出:“美国征服外界的主要方式—经济力量,对欧洲和世界构成了巨大威胁,然而,这股力量仍然不及美国精神的凶残,它带来了对盲目理性和理性构建的崇拜。”英国的报纸也对本国人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他们谈论美国,思考美国,梦想美国;我们有数百万人口,主要是妇女,他们出于各种目的和意图,都成了暂时的美国公民。”②

相比之下,英国的软实力就显得黯淡很多。就传播途径来说,19世纪英国曾为世界第一传教大国,也很早发展少广播,但美国很快就超越了它。就影响的范围而言,英国的影响基本局限于英联邦国家之内,而英联邦管辖的领土面积在其最强盛的时期也只覆盖了地球的四分之一。换言之,英国最辉煌的时候其影响力并未辐射全球,因为其他殖民地国家仍然受到各自宗主国的影响。在英联邦体制外,尤其是与多个列强竟争的领土上,甚至都看不到英国软实力发挥作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英国是最早入侵中国的列强,也曾是最有影响力的列强。但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的改革者和革命者曾提出以日本、德国、美国或苏俄为榜样,几乎没什么人提出学习英国,最多是把它与实行君主立宪的日本相提并论。而美国软实力的影响则是世界性的。它在20世纪上半叶开启了一个全球“美国化”的时代,其理念和文化产品的影响不仅支配了落后国家,而且征服了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列强。

五、美国崛起与民族精神

根据对前面三个领域所做的分析,当美国取代英国而问鼎世界的时候,英国美国相比是相对的衰败,但美国英国相比却是绝对的胜出。美国不是因英国衰败而取胜,它在各个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都是英国在历史上从未达到过的,哪怕是英国最辉煌的时代。此后,美国利用三个国际经济机构领导了世界经济的运转(如果仍把经济规模当作一个重要指标的话,美国的GDP在过去60多年中平均占世界总量20%以上),凭借巨大的军力支持了集体安全体系并最终取得冷战的胜利,更通过其软实力一步步把世界笼罩在其影响之下。

正因为美国是以这么大的实力优势取代英国而称雄全球,而且远远领先紧随其后的苏联,所以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三个领域或任何一个领域超过美国,同时它自身也能历经危机、挑战和失误而不倒。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规模曾逼近美国,日本人迫不及待地对美国发出了“日本可以说不”的宣言,但毕竟整体实力相差太远,影响力更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由于政府决策不慎,日本从90年代起开始走下坡路,至今一撅不振。

促使美国顺利崛起的客观因素有很多,如地缘、时势以及制度结构等,但更值得重视的却是一个主观因素,即其民族精神。国家间竟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如同体育竟技,胜利者应做到奥运口号所说的“更快、更高、更强”。显然,美国的崛起把整个世界全面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不论这个时代是好是坏。这与美国的民族精神有很大关系。1630年,北美移民的一位领袖温斯罗普对同船人讲“我们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山巅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将看着我们。如果我们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欺骗了上帝,如果上帝不再像今天那样帮助我们,我们终将成为世人的笑柄。”①从建国起,美国人就以“世界之巅”自居,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从领导人到民众,美国要当世界“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如1787年1月,美国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在制定宪法时曾建议:第一步是创建“一个伟大的美国制度,优于大西洋地区的所有力量或影响,能够指导旧世界和新世界的关系”,最终目标是与英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过英国。1992年1月,美国总统老布什骄傲地对国会讲:美国现在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自盯,‘最强大’、‘最优秀”的国家,是“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①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美国人凭借四个特性来建设他们的国家:第一,相信“天道酬勤”,尊重和崇尚白手起家的品质;第二,“永远创造”的勇气和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冒险和进取的精神;第三,普遍具有浓厚的商业意识和经济头脑;第四,诚实务实,讲求“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准则。②总之,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使美国在问鼎世界时能凭借自身实力取得对其他国家的绝对优势。

六、小结

美国问鼎世界时,它让全球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由此我们反思,中国人该有什么样的崛起目标呢?常人所言如在经济上,企盼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是在美国衰退之后。这个标准其实不高,甚至没有超过清朝中期。1820年时,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这个比例是美国在最强盛时代也没有达到的。所以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军事上,中国陆军在数量上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人们希望中国海军军力能在亚洲称雄,这个标准在清朝后期也部分实现过。在19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的规模曾让日本人感到震惊,他们急起直追,但直到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在吨位上仍高于日本海军。在文化上,人们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孔夫子身上。无论是孔子学院的命名还是对中国和平政策的论证,都想发挥这位老先生的作用。其实,孔子思想早在清朝之前就己经对世界特别是对东亚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人最多只能利用其余热而己。坦率地讲,在前面分析的三个领域中,目前中国除了在经济规模上接近美国之外,其他的软硬实力没有什么可比的影响力。

别急于预测当今美国在什么时候衰败。如果研究美国相对衰弱会给世界带来哪些问题、带给中国什么挑战和机遇,这种研究是必要的。若以中国能否因美国衰弱而取代美国为出发点,这种研究还是不做的好。不仅因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这类研究没有几个结论靠得住,而且这种作法让人感觉很不堪。当然,也别背着弱国的包袱去看待美国,它会带来势利短视、保守据傲、颓废悲观等消极因素,妨碍我们的创新。中国人曾经书写过辉煌,今天正在逐步刷新历史纪录。然而,我们不仅在体育竟技场上要有奥运精神,而且在其他国际竟争中也要想想中国的崛起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新纪录,我们的胜利不能寄托于对手的失误和退步。尽管中国在前进的征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和困难在美国崛起的历史上几乎都出现过。①毛泽东当年讲“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012年11月,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提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创新精神,并且脚踏实地把各项事情办好,让崛起的中国不仅带给世界一个惊喜,更带来长久的福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试析美国问鼎世界时的实力  试析  试析词条  问鼎  问鼎词条  美国  美国词条  实力  实力词条  世界  世界词条  
智库

 国际形势变迁与中国外交变革

我的讲座首先从问题开始。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关于博士论文选题的问题。可能绝大多数的同学,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是从导师入手的。他们认为导师一定比学生知道得多,...(展开)

智库

 中国经济增长核算法要与时俱进

“稳定”与“改革”是时下讨论中国经济的两个关键词。它们同样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与“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因此,关键的问题是,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部分媒体正在传播一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