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本质)问题,理论界历来有不少争论,可谓精彩纷呈、莫衷一是,现在的局面仍然是80多年前罗宾斯所说的,“大家都谈论相同的事情,却对正在谈论的是什么意见不一”,著名的“罗宾斯-布坎南之争”就是一例。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关于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是经济利益派。我们经常看到的解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以谋求无产阶级利益为目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洪远朋认为,经济学的本质是利益,出版了利益问题的系列丛书。
第二种是资源配置派。这一论断的来源是莱昂内尔·罗宾斯1932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他提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各种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罗宾斯的定义是参考了奥地利学派门格尔、米塞斯等人的研究的。此后的西方经济学或者说现代经济学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定义为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资源,以及如何把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吴敬琏认为,“经济学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有效率地生产,一是较公正地分配”。张卓元认为,“一切经济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而合理地配置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发展经济学以研究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为核心问题,其本质依然是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它和现代经济学的主题一致。这可以从定义来看,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刘诗白,1998):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发展”含义的最高层次是体现人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进步。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之间辩证关系的新兴科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技术领域的经济效果问题,即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问题。从这一点来看其主题依旧是资源配置,如何实现节约。
管理经济学、战略经济学、转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政学、保险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核心都是资源配置,博弈论则较多地研究了利益分配问题。信息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学科和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信息经济学是“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守诺言”的学问,主要研究的是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信息。广义的信息经济学则涉及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至于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等实证性的学科主要是通过数据来检验和发展理论并指导经济实践,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可以认为这些学科是为现代经济学服务的。
第三种是节约派。这一论断的来源是马克思,他认为经济学就是“节约”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这是马克思在1857年7月到1858年5月写的一系列经济学手稿,被统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应该说,马克思的学说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配置论,只不过马克思的很多经济思想被苏联范式的解读抹杀了,这只是其中之一。我国不少学者发展了这一观点,黄铁苗认为,节约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一切节约都是资源的节约”,他对此进行了专题论述。陈华山认为经济学即节约学。节约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经济规律,他认为“节约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任何经济活动均受节约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黄达认为,“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换一种表述方法,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活动方式,之所以这样演化而不是那样演化,最终都可以从社会费用、社会成本的节约找到解答。就像水总是从高往下流那样。人们不论怎样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营造一个经济理想国,其成败利钝最终取决于是否合乎这样的规律而不是取决于主观愿望。”洪远朋教授认为,“经济”的一种含义“是指节约,精打细算、算账等,即人们在生产和流通中如何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可以说成是节约。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节约和再分配。林毅夫和鲁金特(J.Y.Lin and J.B.Nugent,1995)就明确提出,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节约,即让一个或更多的经济人在增进自身福利时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或让经济人在他们的预算约束下达到更高的目标水平。法经济学也研究了类似的问题,其切入点是法律。一些边缘学科也是研究节约的,如药物经济学等。
第四种是选择派。这种观点来源于布坎南,布坎南(Buchanan,1988)明确地将经济学定义为一门“选择的科学(science of exchange)”或“契约的科学(science of contract)”。这种观点得到了诺斯等人的认同,诺斯认为:“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内梁小民等学者认为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梁小民在《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中作了阐述。樊纲在《经济人生》中也持此种观点。我国古代杨朱“临路而泣”的故事说明了选择之痛苦。
第五种是行为派。这种观点来源于米塞斯,他在《经济科学的最后基础》中提出:“截至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科学体系的人类行动学的唯一部分,是经济学。”他在《人的行为》中提出:“经济学主要的是分析‘市场上交换的财货和劳务的’价格之决定。为完成这个工作,就必须从人的行为概括理论开始。”“我们说,交换学,或狭义经济学的范围,是对市场现象的分析。”在该书第十四章《交换学的范围和方法》中写道:“关于经济学的范围,从来没有任何疑问和不确定之点。自从人们渴望有一系统完整的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以来,大家都同意:这是研究市场现象这个知识部门的工作,也即,测定在市场上商讨的财货与劳务的相互交换率,交换率在人的行为中的根源,以及它们对后续行为的影响。”
近些年,不断有国内外学者提出合作经济学的分析角度,拉宾(Rabin)、伊恩斯特和施米特(Ernst and Schmidt)、莱文(Levine)等人认识到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不能完美地解释人类的一些合作行为,并试图对其进行修正,从而能对人类行为进行更准确的解释。何维·莫林(Herve Moulin)出版了《合作的微观经济学》,改变了以往微观经济学基于竞争的研究视角。国内学者黄少安(1997)提出了创建以“合作”为主线的新经济学的观点,发表了《合作与增长》等重要成果。
那么到底经济学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刘志广(2010)曾分析了为著名的分歧即是关于经济学是“选择的理论”(a theory of choice)还是“交换的理论”(a theory of exchange)的“罗宾斯-布坎南之争”。他认为,将经济学重新定义为“交换的理论”不仅使经济学回到了真实的经济世界,同时,也使经济学进一步明确自己在知识分工中的地位,并建构起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有机联系。
乍看起来,这几种学说似乎是对立的。其实不然,这些理论的差别主要在于视角不同:节约论讲的是效果,配置论讲的是手段,利益论讲的是内容,选择论讲的是机制,行为论讲的是方式。
拙见以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不能从一个方面来论述,根本原因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经济目标,这些经济目标在法律之内是有区别的,在法律之外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在微观经济主体来看,包括家庭、企业(包含个体、私营、国有、外资、农户等类型的企业,只要符合具有自主生产权力、有必要资本的生产单位都可以视为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主体,这类经济主体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效率最高或者公平。谓予不信,事例为证:很多基层单位不是讲效率,而是讲关系,有的人利用公共资源培育自己的人际关系。这还可以扩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可以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代价,甚至触犯法律。一些地方的走私、制售假冒伪劣、黄赌毒成灾而没有得到治理就是例证。现在很典型的事情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结论:如果能够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保证各类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改善生产要素在省际之间配置结构,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使我国2000年30个省份21个制造行业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约5%,货币价值大约为975亿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见节能型的家电未必畅销,因为老百姓选择的标准是省钱,而不是效率。例如,某个家庭需要安装一台空调,有选择变频与普通之分。变频空调肯定节能,但大部分家庭却并不选择变频空调,因为变频空调的价格要比普通空调贵很多。
在宏观经济主体来看,它追求的是整体效率最高、宏观经济效益最好,也就是黄铁苗教授所定义的节约:节约是人类在促进社会进步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合理使用。这种经济主体很少,在中国来看是中央政府,从世界范围来看是联合国。中央政府反复强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反对地方保护,力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促进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等等,目标是宏观经济效益最优化。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希望各地均能够执行各项措施,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但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都是利益主体,在利益追求上有所差别:中央着眼于全国,还兼顾海外情势;地方政府要造福一方,自然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不同措施。在有些方面中央和地方是有着不同取向的,例如在义务教育问题上,地方政府不积极,而中央政府积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地方政府很积极,中央政府没有地方政府积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智猪博弈”现象,在既定的经济社会收益下,会因为成本付出和利益回报不同而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中央政府积极,地方政府被动;要么中央政府消极,地方政府积极。
可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在微观领域是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在宏观领域是实现节约,也就是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逐渐实现帕累托最优。在现实中,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统一,经济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使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宏观经济效益优化,微观经济利益的实现不以损害宏观经济效益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