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近代才出现的词语,主要指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铸造和发行、货币流通以及各种信用活动。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工商业相对落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也不可能产生复杂的金融产品。尽管古代社会没有丰富多样的金融体系,但是服务于商品贸易的货币铸造、流通等活动依然存在,它们构成了古代金融的核心要素与东西方金融交流的基本雏形。本文基于历史发展视角,以东西方金融交流为切入点,分析丝绸之路贸易与金融的内在关系、丝绸之路货币发展演变以及丝绸之路上金融交流的发展历程,最后指出金融交流对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当前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丝绸之路贸易与金融的内在联系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认为,贸易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自发地通过交换购买自身所需的绝大部分产品,在互利共赢中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横跨千年历史、历经王朝更迭而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为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不同物品的交换需求。商品贸易自然衍生出货币流通与金融往来,如金属货币在不同地区之间流通、各国统治者各自维护金融秩序等。总的来说,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促进了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反过来促进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随着丝绸之路沿途主要国家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由官方发起、民间主导的跨境商品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火药、造纸术等中原工艺纷纷传入西方,而西方的葡萄、苜蓿、琉璃、汗血马、孔雀等西域物产也输入中国。丝绸之路贸易在初期阶段主要是以物物交换为主,随着丝绸之路贸易规模、贸易范围与贸易频率的不断扩大,就逐渐发展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形式。这就产生了货币流通与金融往来。史料记载,公元40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与波斯萨珊王朝签订丝绸贸易协定,前者为购买丝绸每年给后者支付1.1万镑罗马金币。在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的商业关系非常密切,波斯使节来华达50余次,波斯商人携带着波斯硬币到中国购买中原特产。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古丝绸之路上不断发现绚丽多彩的中外货币,很好地印证了丝绸之路贸易与丝绸之路货币共生相伴的发展脉络。
在汉朝以前,物物交换是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贸易方式,丝绸、棉布、茶叶等实物都曾充当交易媒介,发挥出实物货币的功能。此时,丝绸之路的贸易范围仅限于局部地区,贸易规模也相对较小。到汉朝以后,丝绸之路贸易逐渐发展出价值量大且稳定、易分割与便于携带的金属货币,这些货币逐渐取代了先前实物货币成为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换媒介。目前,在新疆、中亚等地考古时已发现大量的汉朝五铢钱与唐朝通宝钱,而在中国其他地区也发现了许多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金属货币。东西方金属货币在丝绸之路上广为流通,极大地促进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汉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价值稳定,深得丝绸之路沿途人民的认同与接受,促进丝绸之路贸易的便利化。唐朝时期,形成了以唐朝货币为基础货币的汇率雏形,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区域性货币的角色,有效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贸易繁荣。因此,古代货币形态的发展演进在丝绸之路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提高丝绸之路贸易便利化,促进中外经贸交流与贸易繁荣。
古代丝绸之路上流通的货币体系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希腊货币体系与中国货币体系。它们分别影响到东西方两个世界的货币铸造与发展。其中,中国货币体系涵盖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希腊货币体系包括西亚、南亚与北非地区。
中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是夏商时期的贝,到了公元前9世纪出现了玉石的货币。西周时期,我国达到奴隶制时代的巅峰,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交换规模进一步扩大。此前的实物货币不能够适应越来越多的交换需要,需要发展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货币也各不相同,包括珠玉、黄金、刀币等流通工具。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货币,将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推广到全国。秦灭亡后,汉承秦制,逐渐取消民间私铸货币,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币值稳定,交易便利,在丝绸之路上先后流通700年之久。到了唐朝,中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世年代,货币发展也进入了全新阶段。唐武德年间开铸“开元通宝”,废止五铢钱,“通宝”、“元宝”与“重宝”的称谓后来一直沿用到清末。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金属货币,纸币是中国金融发展史的另一个创举。唐朝的“飞钱”、北宋的“交子”以及金朝的“交钞”都是中国纸币的典型代表,但是这些货币由于币值不稳定没有得到长期广泛的使用。
希腊货币体系最早可追溯到小亚细亚的里底亚,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2500年前,里底亚金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西方金币,它的印花加铭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希腊的货币文化。随着军事扩张,希腊货币体系向东影响到波斯、以色列,向西传入希腊、罗马。尤其是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讨,建立了涵盖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将希腊文化传播到帝国疆域所及的各个角落。由此,各具特色的罗马货币体系、波斯货币体系、印度货币体系无不深深地打下希腊文化的烙印。
三、丝绸之路上金融交流的发展历程
丝绸之路的金融交流尤其是货币流通,在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立足金融交流视角,探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流与演变,而且能够给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中外“货币流通”提供政策参考。
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金融交流
从春秋战国到秦时期,西域上活跃着月氏、乌孙、羌族、匈奴等民族,他们过着游牧生活。西域各民族在长期迁徙中相互融合,商品交换构成彼此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研究表明,在丝绸之路兴起以前,中原腹地已经与西域建立起贸易往来,丝绸、玉石以及海贝等产品充当着东西方商品交换的媒介。到汉朝时期,随着西域的凿空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中原与西域逐步形成统一的局面,丝绸之路上物流畅通,商客往来如织,商业贸易日趋频繁。此时,汉朝中央统一铸造的五铢钱随着商品交换渐渐流入西域,发挥着中外贸易通用货币的功能。迄今,在新疆和田、罗布泊、吐鲁番等地,先后发现数量甚多的汉代五铢钱。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上还流通着外国货币,主要是贵霜王朝钱币。贵霜王朝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疆域包括中亚、北印度等地,是当时和汉朝、安息、罗马并列的古代大帝国。正如货币竞争是国力竞争的体现,贵霜王朝的兴起扩大了该国货币流通范围与规模。目前,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不少贵霜王朝铸造的钱币,这表明西域国家与新疆、中原之间存在密切的贸易往来。
魏晋时期丝绸之路的金融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论是中原还是西域都处于分离割据、战乱不息的阶段。中原地区分别出现三国鼎立、南北对峙与十六国纷争,西域先后陷入七国争雄与四族争霸的状态。政治不统一、社会经济割裂,必然导致货币流通混乱与丝绸之路货币交流中断。此时,各国之间的钱币呈现出大小不同、轻重不一与比价悬殊的特点,除了五铢钱在天山以南地区通行,其余钱币均没有成为丝绸之路贸易的通行货币。显然,货币流通不畅不利于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公元439年,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与西北广阔地区,打通北魏与西域联系的通道。于是,丝绸之路再次恢复畅通,各国使节、商人纷纷来到中原进行商业贸易,重现昔日繁荣格局。此时,丝绸之路上不仅流通着中原与西方国家的货币,而且沿途小国也纷纷铸造自己的货币。
在北魏期间,来自外国的商人与使节纷纷云集国都洛阳,他们主要来自波斯、拜占庭以及大食。洛阳城专门设立馆舍接到这些商客,划出特定地域,供外国商人进行自由买卖。迄今,在新疆、陕西、河南、山西先后发现了罗马金币、拜占庭金币、波斯萨珊银币等外国货币。由此可见,当时中国与波斯、阿拉伯、罗马等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关系。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金融交流
在隋朝时期,隋文帝出兵击败南朝的陈国,结束南北对峙状况,实现国家统一。隋炀帝继续西进打败吐谷浑,设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招来西域各国使节前来朝见。自此,丝绸之路再度得以畅通。唐朝沿袭隋制,进一步扩展中国疆域,控制了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的交通,并在丝绸之路重要据点上设置行政机构和军事组织,保护边疆稳定与过往客商安全。由于此时国内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唐朝货币(如“开元通宝”)开始成为丝绸之路的基础货币,其他货币和商品以唐朝货币为依据进行折算。除了唐朝货币之外,西域还流传着其他类型的货币,如西域地区高昌吉利钱、龟兹小铜钱、突骑施铜钱、回鹘文钱等,以及外国的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以及萨珊银币、察合台银币等。
金融交流发挥着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润滑剂与助推器的作用,使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深入。唐史记载,波斯商人达到长安40多次,除了经商,他们还在朝廷中做官,甚至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同样,西亚的大食也多次派遣使者与商客出使长安,次数超过40多次,并且在安史之乱中大食兵还参与了恢复两京的战斗。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与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之间存在密切友好的联系。
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的金融交流
公元10-13世纪,尽管中原地区先后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分离割据,但是各政权与西域之间始终保持着较为频繁的经贸往来。此时,原有的陆上丝绸之路依然能够通达,并且在东南沿海地区继续开辟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时期,中国经济规模与科技实力都达到世界顶峰,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十分繁荣,国内外贸易非常频繁。此时,由贸易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也极为巨大。据考证,宋朝铸币数量要比起唐朝多十倍至三十倍,许多铸币通过贸易或岁币的方式流入到海外,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原地区陷入“钱荒”。斯坦因、黄文弼在新疆考察分别发现了大量的北宋钱币,这反映出宋钱在丝绸之路上流通范围甚广。
蒙元贵族入主中原与横扫欧亚大陆以后,仍然延续着唐宋时期的贸易政策,保护丝绸之路贸易畅通。元朝时期,不仅欧亚道路通畅无阻,而且建立起完备的驿传制度,使从事长途贩运活动的国际商队再度兴盛起来。欧州和中西亚商人携带大量金银、珠宝、药物、奇禽异兽、香料等商品来中国出售,同时购买中国的缎匹、绣彩、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马可?波罗就是丝绸之路上无数外国商客的典型代表。由于受蒙古铁骑实行破坏性的对外扩张、元朝禁止金银铜铁流出海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丝绸之路上较少发现元代金属货币,更多的是由西域流入中原的金银钱币。需要指出的是,元代继承了唐朝飞钱、北宋交子、金代交钞制度,发行了中统钞、至元钞等纸币。在期初,元代纸钞因为发行量较小、有发行准备金作保障,币值很稳定,在西域地区存在流通。后来,纸币因为发行量增加而不断贬值,中统钞、至元钞等也就淡出了丝绸之路贸易。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金融交流
明朝初期,朝廷平定了河西走廊,在酒泉设镇驻军,在新疆哈密设立哈密卫。由于哈密是明朝的西边疆、把控着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在此设置管理机构不仅可以为明政府收集西域军政情报,而且能够保护东西往来使者和商旅安全。在明代丝绸之路贸易中,明朝与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方式主要是通贡互市,其贸易品多为瓷器、丝绸、麝香等。此时,在新疆哈密等地流传着明朝中央政府铸造的钱币,如洪武、永乐、嘉靖、万历年号的通宝钱,而歪思汗银币、哈萨克汗国钱币等西域本地钱币也在丝绸之路上流通。
清朝统一中原与平定新疆以后,继续沿袭明朝制度,以通贡互市的方式加强西域与中原的经济联系。此时的丝绸之路贸易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贸易规模与贸易范围都大量缩水,中原与西域的货币流传规模也大不如前。为了满足国家征税、财政、贸易的需要,清政府在新疆实行了新的货币制度,在南疆地区铸造红钱。红钱构成南疆地区使用最普遍、数量最多的货币,在南疆日常生活与丝绸之路贸易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四、金融交流对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货币在东西方经济贸易的推动下,呈现出双向流通的趋向。也就是说,不但中国货币在周边国家甚至更远的地区流通,而且外国货币也在中国流通。货币流通构成古代丝绸之路上主要国家之间金融往来的缩影,也是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与人员往来的体现。因此,金融交流尤其是货币交流对古代丝绸之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金融交流促进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东西方商人在丝绸之路上采购贩卖中外特色商品,各国之间互通有无,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之路各国经济发展。跟以往小范围的物物交换相比,丝绸之路上涌现出专门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是历史性的创新与进步。丝绸之路各国人民共同认可的金属货币,让东西方贸易变得越来越便利。例如,唐朝时期“中国钱币流入四夷”,宋钱为“四夷通用”,这不仅是唐宋时期中国经济实力强盛的结果,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同样的,拜占庭金币和波斯银币一度成为中亚、西亚地区的通用货币,这对丝绸之路中西段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东西方金融交流,有效地打破相互隔绝的状态,极大地实现丝绸之路各国之间的经贸沟通与人员往来。
金融交流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货币除了肩负起买卖商品的流通功能之外,还具有传承文明的作用。货币本身包含着文化与艺术的符号,如文字、名称、材质和图案。这些反映本民族文化的货币,能够在交换中潜移默化地被异国人民所熟知、欣赏与模仿,进而不自觉地融入对方的文化体系中,促进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圆形方孔”造型的钱币体系体现了古人关于“天圆地方”的自然认知论;中亚与西亚采用刻有图像与文字的金银钱币,显然是受到希腊货币体系的影响。此外,货币交流还间接地促进了东西方国家的人员往来,而商人与使者通过丝绸之路把本民族的宗教、饮食、礼仪纷纷带到异国,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金融交流增进丝绸之路各国人民的友谊
稳定的金融交流不仅使贸易变得更为便利,而且让商人从中更加有利可图。各国商贩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不畏艰险,率领着驼队与马队,穿越丝绸之路上的浩瀚沙漠、崇山峻岭,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带进西方人的生活,同时把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器皿,奇珍异宝、香料等产品运到东方市场。东西方各族人民,在丝绸之路贸易上不仅享用到千里之外异国他乡的产品,而且增进了对不同国家的认识与了解。例如,在汉唐盛世时期,中国政府采用开放、包容、宽容的对外政策,吸引波斯、大食等国客商云集长安,从而加速东西方商品的流传以及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回顾丝绸之路金融交流历程,分析丝绸之路贸易与金融的内在联系,阐述丝绸之路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指出金融交流对东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王朝开明、商路畅通的时代,丝绸之路上总会流通着不同种类的“区域核心货币”,而货币交换与流通又构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推动丝绸之路通商贸易与人员往来。以史为镜,对古丝绸之路金融经济发展历程的分析,将给当前我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一方面,进一步认识区域货币金融友好合作的意义,领会“货币流通”对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共同繁荣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在后续工作中需要稳步推进人民币“走出去”战略,逐步实现人民币结算、人民币互换,最终把人民币打造成富有竞争力的区域性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