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民族院校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淀、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和熏陶、凝聚和激励、规范和约束、导向和引领、支持和保证等基本功能。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地位从“边缘”到“中心”的逐步变迁,人们对大学的期待及大学对自身的定位,早已超出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基本功能。而大学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过分关注,容易导致对自身基本功能的偏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观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国家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民族教育现代化的规划进程等客观因素,深刻关注作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重要承担者和民族工作重要载体的民族院校的文化建设,对于民族院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推动特色发展、发挥独特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民族院校回归大学本真

民族院校源起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兴办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民族院校的办学方针和目标任务适时进行了调整,但“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这一建校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宗旨始终没有变。民族院校的使命始终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相联系,始终与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相适应,始终与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相契合。这表明,民族院校创办的特殊背景、面临的现实国情和被赋予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特殊本质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专门设立的,以继承、弘扬和发展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功能的特殊文化机构”。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民族教育是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交汇点和结合部。作为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民族院校要回归本真,就是要使高等教育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更加紧密地结合,使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得到更为切实的遵循,要始终坚守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大学本质,始终不改服务党和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始终着眼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尊重、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为目标,在充分发挥“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这“三基地一窗口”基本职能的同时,始终聚焦于强化主打功能,彰显主场优势,发挥主力作用,提高人文素养这一“主粮”质量。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民族院校践行办学宗旨

立足地方、面向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族工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在新形势下,从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看,一方面,民族问题在全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民族工作又面临“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从民族教育使命任务来看,一方面,民族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的作用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相比、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质量总体偏低、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地区的家底,决定了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在民族地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是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新时期民族工作中心任务的关键。民族地区能否扬长避短,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民族院校而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为导向,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适应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求,跟进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及国家战略全局要求,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渴求,引领民族教育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既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使命召唤,也是民族院校践行办学宗旨的客观要求,还是民族院校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而加强民族院校文化建设,正是民族院校强身健体、凝魂聚气、固本培元的根本之策,正是民族院校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关键之举,正是民族院校打基础、管长远、添后劲的利好工程。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民族院校凸显独特功能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育人,本质上是以文化人,是文化的传承提升活动;科研,本质上是发现或验证新知识的文化创造和创新活动;社会服务,就大学而言,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也是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既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必须担当社会文化引领作用的责任与使命。民族院校在承担上述职能的同时,还承担着 “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的特殊使命。

因此,加强文化校园建设,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质,提升文化品位,提振文化品牌,是民族院校的一项具有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特色性的建设工程。民族院校要在追寻物质文化“意”味、行为文化“雅”味、制度文化“和”味、精神文化“真”味的同时,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民族院校成为“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和“六观”教育的标杆,成为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镇,成为展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窗口;要使“有德性、有思想性、有创新性、有特色性”的“受人尊重的大学文化”体系更加完善,底蕴更加丰厚,主导更加有力,道德高尚、思想高远、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良好形象更加完美;要造就全方位、深层次的育人文化场景,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良好的育人功能,都培养着各族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都激发着各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由本质;要使民族院校文化成为各族师生的精神生活方式、成长创新的文化生态、陶冶情操的优良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从而更全面、深入、持久、有效地凸显民族院校的独特功能。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民族院校提升核心实力

一般而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所拥有的、能创造独特价值且能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大学以此为轴心,通过有效的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教学科研、大学文化等方式实施资源的配置与整合,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持续发展的潜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固然需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在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上下功夫,坚持特色发展、在优势和特色学科上建平台,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在高精尖工程和项目上找突破,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在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能力上谋出路,但大学文化力的培育切不可小觑。大学文化是经过长期办学实践不断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血脉,是大学履行职责和担当使命的内在动力,决定着大学的精神风貌、价值认同、内在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既然大学文化是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大学精神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眼下国家又正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那么,就应该更加注重建设与之相匹配、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并不断催生和长期保持卓越生命力的一流大学文化。民族院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汇聚了丰厚的社会资源。办好民族院校,党和国家关怀,社会各界关注,各族群众关心,民族院校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机遇期,可谓是发展有后台、梦想有舞台、创业有平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站好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及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服务的前台,对民族院校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考验。基于核心实力提升这一目标的民族院校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借鉴和凝练先进理念,秉持人本校本原则,注重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挖掘整合特色优势资源,完善以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内涵的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大学理念的导向力、大学精神的凝聚力、大学文化的教育力、大学环境的吸引力、大学目标的号召力、大学制度的驱动力、大学形象的影响力“多力合一”作用发挥和功效倍增的体制机制。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民族院校提高育人质量

以高端文化育化人,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滋养人,是大学教育的优势所在和价值体现。富有导向、激励、陶冶等育人功能的优良大学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师生人心的旗帜,是优秀品牌形象的体现。民族院校的文化,是凸显大学特点、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始终着眼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文化。因此,加强民族院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立格,提升内涵,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对于引导和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各民族优秀教师队伍,对于导向和鞭策各族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培育和锻造一代代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甘于奉献到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铸中国梦伟大事业中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至关重要。民族院校文化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思想引领,以至真至善至美为追求目标,从美化环境文化、规范行为文化、完善制度文化、提升精神文化入手,融合多元文化,培育优秀文化,彰显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其培养人、引导人、塑造人的重要作用,培育那些“能够构成我们人性中高尚高贵的素质”,为未来的杰出人才注入“优秀的基因”。

注:本文为“荣达教育资助基金”民族教育研究和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2013年度课题(课题编号:RDGD13037)阶段性成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族院校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词条  意蕴  意蕴词条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  
智库

 中国的知识短缺时代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短缺的时代。近来,高层为了推进结构性经济改革,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导向概念,即通过改革供给体系来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高...(展开)

智库

 儒学之当前态势与未来瞩望

首先申明,这里讨论的“儒学”只是当前中国大陆的儒学,而且不是指的作为学术史——例如思想史、哲学史研究对象的儒学,而是指的作为当下思想领域中的一种活的思潮、乃至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