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马洪基金会理事长李罗力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话题愈发沉重的背景下,深圳学者李罗力响亮发声:社会进入老龄化不一定是坏事,没有必要一提老龄化就觉得负担加重了。当务之急是对人口红利进行二次开发,把“老有所为”变成现实,把不利因素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
现年68岁的李罗力曾担任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兼市接待办主任、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副理事长,现任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马洪基金会理事长。1992年1月小平南巡时,李罗力曾全程陪同接待。近日,就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模式问题,李罗力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并首次公开了他主导研发的“寿康乐”养老新模式。
开发“二次”人口红利,实现“老有所为”
李罗力对中国老龄化产业研究已有较长时间,目前准备操刀一些养老项目,并已设计出具体模式。他认为,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在2020年将达到2.55亿,2030年达到3.71亿,2050年达到4.83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届时将占总人口的34%。
“我要提出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常常被忽略的理念:大家一说到‘老年人’,往往就会想到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步履蹒跚、年迈力衰,或病痛缠身,或穷困孤寡,需要家庭、社区或养老机构对其生活进行照顾。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另外一个老年人群体的存在——在当今社会上,除上述已基本丧失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以各种方式给予关怀照料的老人外,还有更多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希望能够再学习、再就业并以健康快乐和高质量生活方式来欢度晚年的那部分老年人群体。”
从生理年龄上看,在中国发展现阶段,55岁至75岁之间的这部分人群,相对于80岁以后的高龄老人,可以称为“年轻老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老年人群体,总人数超过2.16亿,而且还将逐年增加。因此,李罗力有个比较新的观点——中国面临人口二次红利开发。
“当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人口红利已尽,因为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农民也不愿意出来打工了。于是企业招工较难,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带,招工难已经成为普遍问题,所以很多人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没有了。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其实我国正面临人口红利的二次开发——开发老年人。”李罗力说,老年人有退休和享有退休金待遇的权利,同时也有继续工作的权利,特别是具有较强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现实中,在人均寿命延长和人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下,有越来越多的退休职工要求再就业,以适应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第一,再就业是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老年人要生活,就需要一定的收入,而经济收入的多寡则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高低。特别是对于一些退休金收入较低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来说,增加经济收入就成为再就业的主要动因。在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原本就不高,再加上退休金又不完全像在职职工的工资那样与经济效益和物价涨幅挂钩,退休金增长缓慢。在物价和在职职工工资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老年人的实际收入相对甚至绝对下降,因而波及有老年人的家庭。
第二,再就业是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一些老年职工退休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无所事事的生活不适应,经常感到孤独、空虚,这对于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一些老年人,特别是老知识分子,往往把工作看成是生活中的主要精神支柱,他们再就业的目的主要是求得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愉快。通过再就业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继续贡献给社会,将老年人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使老年人有一种“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和对“社会有用”的自豪感,以及由此而产生对生活的良好感觉。同时,老年人在再就业过程中,由于工作的关系,与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世界产生了更多、更积极的交流,从而避免了退休后闲置在家、无所事事可能产生的“人老无用”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这对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还由于老年人再就业增加了经济收入,既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又改善了家庭关系,还提高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增添了家庭生活乐趣,从而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愉快。
李罗力指出,开发中国老龄化人口的“二次红利”,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国家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这个举措可以让大量久经社会培养和社会实践锻炼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社会人才继续发挥作用,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把他们的才能和经验闲置、荒废掉。有些老技工可以继续受聘于乡镇企业带徒授艺,或攻克技术难关,或设计拳头产品;有些老会计师可以继续受聘于新建单位管理财务,为节约成本、改善经营出主意;有些老教师可以继续到学校授课,或举办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帮助青年人掌握知识和技术;有些老科技人员可以继续参与科研项目、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有些老医生可以继续受聘于各医疗科研单位,或开办诊所,专治疑难杂症,都深受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欢迎。
其次,让退休老年人重新工作、发挥余热,可以使社会再次获得“物美价廉”的劳动力。用人单位聘用已退休的老年人不仅成本很低(因为这些人都有退休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报酬,他们就会感到满足),而且会使用人单位得到成熟的、高级的、专业的“高质量”劳动力,不需要再花时间进行培训,就能用得放心、用得舒心。
最后,继续聘用老年人还有利于企业稳定和社会稳定,因为这些老年人只是满足于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获得一笔额外的劳动报酬,他们并不像年轻人那样有那么多的生活压力和职场追求,所以他们在企业中会成为重要的稳定因素,甚至当劳资双方发生矛盾时,老年人可以帮助沟通各方关系,促成问题解决,这当然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因此,没有必要一提到老龄化就觉得社会负担加重了,只要对老龄人口的“红利”进行科学地“二次开发”,国家进入老龄化就不一定是坏事。当务之急是要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实践,把“老有所为”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力争把不利因素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
满足“四有”老人需求是个未解的大课题
李罗力说“四有”老人是他的一个概念创造。所谓“四有”老人就是指“有健康、有活力、有知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年人,目前生活在大中城市的55岁至75岁的老年人,大部分可以属于“四有”老人群体。如何满足“四有”老人群体的养老需求是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中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
李罗力介绍,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养老方式有三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方式是人类传统的以家庭赡养关系为主的养老方式,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养老模式各不相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更多强调社区支持家庭养老,由社区提供上门服务。发达国家目前所推行的社区养老方式,是由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建立小型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不脱离家庭和环境熟悉的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家庭养老模式的扩大和延伸。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将老年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机构养老已成为养老产业的主要模式之一。
事实上,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区养老,或者是机构养老,对于如何满足我国数以亿计的“四有”老人群体的养老需求,为他们提供一种既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满足自己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养老平台,目前都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巨大空白。
李罗力指出,我国的老年市场仍然处于不成熟和无序的状态。一方面,不少企业一哄而上,竞相推出一些老年产品。但由于未对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很多产品因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最终退出;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的老年人向多元化需求方向发展越来越明显,但却只有少数企业将目光瞄准了老年市场,推出了一些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用品、保健品、服装、化妆品以及老年公寓等商品。因此,从整体来看,中国养老市场和养老产业仍存在巨大空白。李罗力特别强调,当前,中国的“四有”老人已经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第一,他们中的大多数身体是好的或者是比较好的。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就住进养老机构或者呆在家里要人全面照顾是不可想象和不可接受的,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更适合他们健康状况,让他们能跑、能动、能玩、能乐的养老方式。
第二,他们的基本文化水平至少都在初高中以上,改革开放后他们都长期工作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因此一般来说,他们与农村和中小城镇同龄人相比,都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更丰富的职业工作经验。因而对于这部分老年人来讲,他们本质上仍然具有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的欲望,仍然具有很大的发挥余热的潜力,如果在他们退休后,仍然能够给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提高自己,仍然有机会来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业务专长和工作经验,他们会感到十分高兴。
第三,由于他们健康或者比较健康,他们有知识、有专业能力,所以他们的退休生活具有很大的活力,表现在他们追求一种更高质量的老年生活,体现在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生活需求上,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去发挥余热、去参加各种健体活动、去旅游到处走走、去品尝不但符合老年人保健标准而且更加丰富的餐饮食品、去购买不仅符合老年人标准而且更加时尚更加能体现老年美和老年舒适的服装、鞋帽、手包和各种用品,他们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符合他们年龄的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总之,如何满足这类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生活需求,也成为构建新的养老方式的重要内容。
第四,由于生活在大中型中心城市的这批“四有”老人,基本上都是在文革结束后才走上各种工作岗位的,因此他们的职业生涯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而过来的。这就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比较长期稳定的收入,退休后又有相对比较高的退休金,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还享受到了国家房改政策的好处,使他们以很低的价格把计划经济时期工作单位分配给的福利住房购买过来,成为能够进入市场的商品房,成为他们重要的资产性财产。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与农村和中小城镇的同龄人相比,更有经济能力来满足自己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生活需求。
可见,“四有”老人为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成为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寿康乐”养老创新解决“四有”老人问题
李罗力和他的团队经过数年研究和探索,提出“寿康乐”模式,为解决“四有”老人的养老需求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养老产业模式。
“寿康乐”模式面向的不是那些已经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需要全方位给予关怀和照顾的老人,而是“四有”老人群体。它不仅是一处养老机构或养老住宅或养老社区,而是一个既能够满足“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各种功能的综合性园区,又是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所有“四有”老人搭建的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它除了具有一般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所具备的养老居住、保健、娱乐服务功能外,还具有目前所有养老模式中都不具备的两个功能:一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商品和商业服务的养老商业街区;二是专门为老年人打造丰富多彩的老年主题公园,而且还将是一个养老产业的集聚区。
李罗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的老龄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十分落后,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很大的短板。即使是当前的供给侧改革,其实也还没有充分注意到老年人需求这一块。我们现在很多的产品都是给年轻人和儿童的,认为都过了60岁还讲究穿什么、吃什么。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自身素质和经济实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他们越来越希望有尊严的、快乐的、美丽的、高尚的活着。他们对服装、装饰品、各种老年人用品的品质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相关服务的要求也比较迫切。在启动供给侧改革的今天,老年人的这种需求方向不应该被忽略。我们要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挖掘,同时要整合我们的生产,并形成老年人产品生产体系。这应该是我国老龄产业和未来中国产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寿康乐”养老新模式,不仅仅让老人玩乐、旅游、休闲,还能让他们发挥作用。要建设一个寿康乐园,这个乐园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实现老年人的再就业。“老有所为目前还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让老年人再就业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在深圳,我们建立全市老年人的一个信息平台,愿意再就业的都可以到这里,工程师、教师、医师等各种专业的老年人都可以来。同时,这个信息平台将与各个用人单位连接起来,你需要什么样的人,信息平台就提供给你。”此外,寿康乐园里还可以搭建老年婚介平台,让失偶老年人找到伴侣重获幸福。
李罗力说,寿康乐园里还要设立一个老年创业园区。创业园区将聚集一批老工程师、老专家、老医生、老书法家等,让他们在这里工作,继续发挥余热。老人们可以在创业园区里开办咨询公司接活儿,也可以在这里画画、写字、刻章,从事传统手艺也可以,而且旁边就可以设立他们的产品销售市场,产品一产出就可以卖,也会吸引很多人来这里观光、购物。
寿康乐园里有一个老年商业城,商业城里的饮食一条街,有西餐、有中餐,各种风味适合老年人的饮食应有尽有;服装一条街则有各种各样为老年人准备的服装;老年用品一条街里有眼镜、拐杖、针头线脑和老人们喜爱的电子产品等。
寿康乐园里还要建设老年主题公园,里面有怀旧的电影、戏剧,还有茶馆、老人们小时候玩的游戏,甚至还有老人们当年上山下乡、插队时住过的窑洞、睡过的土炕。老人们进公园时,也会带着子孙后代一起来,带旺了人气,也拉动了消费。
李罗力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果该文件中关于土地、税收、审批的相关规定落实到位,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在制定今后的养老产业政策时,建议建立跨部委的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协调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财政、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应采取措施,鼓励、扶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以新建、改建、租赁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要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老年人的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