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作祟美对华或趋强硬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内地多位著名学者9日在京出席美国大选前对华政策座谈会暨《美国的焦虑:一位智库学者对美国的调研手记》首发式。多位学者认为,美国国内目前充斥对华焦虑情绪,与中国崛起和经济实力增强密不可分,与中国外交布局中的“新动作”紧密相关。大选是美国政策不断调整和释放的政治周期,此次大选折射出未来美国政治走向可能出现新变化,值得观察。(文:大公报记者孙志)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2016年初赴美观察,他认为,美对华的焦虑表现在大选中,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一旦当选,都希望对中国更强硬一些。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政客的利益诉求与摇摆迎合。比如,特朗普一会儿说“要以中国为敌”,一会儿又说“要善于与中国做生意”;希拉里一边把中国视为强劲对手,一边又反对以遏制中国贸易发展为目标的TPP方案。
王文在其新著《美国的焦虑》一书中记述,“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在2016年的美国,对这个预判断没有太大争议,但美国精英们并不愿意接受“中国是第一”,更对“中国崛起产生撼动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可能性”极为敏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指出,美国大选期间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会得到一次爆发,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美国作为阅歷丰富的超级大国,有最全面、最丰富的政治实践,非常值得借鉴和观察。
(一)中国块头大美态度将变好
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姚云竹少将认为,美国的“焦虑”和“自信”并存,中国块头足够大,美国的态度会发生积极变化。要向美国学习,除了学习过去的自信,还要学习现在的焦虑。因为焦虑和自信并存,一个国家才能不断的发展,一个民族才能不断的进步。
姚云竹表示:“希拉里是可预期的对华政策很强硬,特朗普是否对华强硬,还不清楚。”最重要的还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国这么大一个块头在那儿,美国的政策强硬一点和软一点,其实关系都不太大。只要我们块头足够大,只要中国不断地向上,美国的态度会向好的方面转变,这是一个必然。
(二)网络战贸易战时刻存在
王文在发言中引用国际关系学者金灿荣的“美遏制他国60%定律”:美国对于挑战者的忍受力是其经济实力的60%,超过就加以遏制,对苏联、日本、中国都是如此。
美国目前已经缺乏全面遏制中国的能力,但网络战、信息战、贸易战、金融战时时刻刻存在。“下一届总统上来博弈还会存在,不可能对中国非常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威慑,会在中间的点摇摆,因为中国也足够强大,这是我们的自信。”
二、中国智库探索美政治变化
2016年美国总统初选竞争正酣之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受邀赴美,与美国国务院、地方官员及十多家智库对话,并亲歷了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杰布.布什、卢比奥的拉票现场。
这是他第三次调研美国大选,相比以往,此次感受到美国精英层对华的纠结感是空前的;大量美国智库精英开始反思美国的体制“劣势”,对美国政治前途以及中国的崛起显得相当焦虑。
近日,王文的新著付梓出版,并以“焦虑”作为美国现时政治气氛的关键词,书名定为─《美国的焦虑:一位智库学者对美国的调研手记》。
外媒引述该书观点
《美国的焦虑》一书中,记述了作者多次影响美国精英层的事例,比如与“歷史终结论”始作俑者弗兰西斯.福山的激烈交锋,与“中国崩溃论”炮製者沈大伟的对话等。还有与约瑟夫.奈、李侃如、包道格、贝德等顶级美国学者的对话。
这恰恰显示了中国新型智库的力量。王文作为中国新型智库的领导者,带领成立仅三年多的智库“人大重阳”,连续两年入选美国权威机构评选的“全球智库150强”。
《美国的焦虑》一书中记述,在著名的美国海军学院,青年官兵对中国的兴趣超乎想像,王文与他们对话时,从城市发展聊到“二孩”政策,从朝鲜问题聊到中国股市;当他提醒这些年轻士官“美国很伟大,但中国、印度、伊朗、俄罗斯、古巴等等同样也是伟大的国家,应更多地尊重每一个国家”时,他们并不反感,并还以掌声。这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社会对中国认知的真实渴望。
该书的观点先后被美国《纽约时报》、《外交政策》、英国《金融时报》、日本《外交学者》等外媒引述。书中既有对美国的最新观察,也通过美国精英反观中国;既有激烈正面的交锋,也有温和坦诚的对话;既有故事情怀,也有深度解析。
三、王文迫沈大伟澄清“中国崩溃论”
一年前,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著名的“中国通”沈大伟教授曾发表“中国崩溃论”,整个华盛顿智库几乎将类似言论视为“玩笑”。这种观点由一向被贴“鸽派”标籤的沈大伟提出,在中国内地也产生了不小的震盪,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对中国发展的不必要干扰”。今年3月,王文造访华盛顿期间,与“中国崩溃论”近年来的炮製者沈大伟对话,迫其认错并澄清自己“不愿意、不支持中国崩溃”。
在那次会面中,王文开场即直言不讳:“那篇文章发表后中国舆论哗然,有许多人认为,‘沈大伟不是为了中国好,而更像是在诅咒中国’。我想,这是目前中国舆论界与你个人互动的逻辑。”
沈大伟向王文澄清说,“那完全是《华尔街日报》标题的误导,他们需要博取读者的眼球,为报社赚取更多利润。”他坦言,事实上,整篇文章的逻辑不是在讨论“中国崩溃”,而是在讨论中国的转型问题。
“我必须要澄清,我不认为中国会崩溃,我也不希望中国崩溃,我不要中国崩溃,我喜欢稳定,也喜欢中国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沈大伟表示,那篇文章只是对当下中国的一种分析。
在那篇文章中,沈大伟表示,目前的中国改革是所有美国分析人士没有想到的,有些悲观者认为非常糟糕,而他则认为,“会产生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四、倪峰:焦虑导致“特朗普现象”
在角逐第58届美国总统的参选人中,特朗普是最随意、最任性的一位,他的狂言和颠覆却带来极高人气。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认为,“特朗普现象”产生是由于美国焦虑心态所导致,可能导致美国未来政治发生很大变化。
倪峰说,美国有很多的政治禁忌,很多的话能说,很多话不能说,特别是在大选期间。但这次美国大选由特朗普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朗普说在美国建一道高墙,把穆斯林拦在美国的境外,关闭所有的清真寺,这样的话在原来美国的社会里是要犯大忌的,但是今天的他在美国一路杀进了初选,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美国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社会?确实美国面临了很多的焦虑问题。”
他分析指出,“特朗普现象”至少折射了美国政治走向和规则的两大变化。其一,以往美国的政治禁忌越来越不被人在乎了,美国的政治规则可能将随之发生变化。美国社会的一些基本共识消减了,比如对妇女和少数族裔的尊重。特朗普在竞选中说出一些明显带有种族歧视的话,反映出了“二战”后形成的两党共识消减了。这是未来观察美国政治的非常重要的看点。
其二,美国政治重心正在下渗,越来越往草根的基层下沉。倪峰表示,特朗普一出现,就有很多美国人系着蓝色绳子,骑着大摩托轰轰地过来支持。前几年参与大选的基本上是美国精英,但此次选举,不论通过特朗普还是桑德斯,都可以观察到美国现在的政治重心正向草根的基层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