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更好地助力“至善”理想的实现——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

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恢复发展,政治学研究到今天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自豪的成绩。同时,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例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民族政治学、传播政治学等,又丰富了中国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创新了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中国政治学的生命力。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学经历“取经”、“效仿”、“自觉”等发展阶段,正式进入到“本土化”的重要阶段。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渐呈水到渠成之势。

一、使命自觉与理论自主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使命。从工具性来讲,政治学是研究“治国”的学科;从价值性来讲,它是追求“至善”的学科。所以说,政治学的一般使命是以“治国”研究服务于“至善”理想的实现。具体到当下的中国政治学,就是要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尤其是要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众所周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瓶颈期,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而是要从顶层设计、国家整体层面来做全面系统深入的思考与谋划。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与高屋建瓴的大战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体现了这种整体性与统合性,无疑需要学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当然这涉及不同的学科,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分析视野与角度。对于政治学来说,由于学科特点与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它在国家治理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当下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且涉及政治、社会、生态等各方面。这就对政治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学亟待进一步强化研究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并将这种整体性与系统性与深入细致的中观、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整体治理的角度,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提出现代意义上的治国方略,又要有政府治理的角度,如政府层面的大部制改革、服务型政府等,还要有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所涉及的一些重要关系的角度,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等。

政治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研究以国家、政府为中心的政治社会现象,是社会上层建筑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所涉及的政治生活比其他社会生活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性,正如赵宝煦先生所言“中国政治学必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与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来研究中国的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同时,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又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自身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政治首先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然后才是服务的对象,政治学研究并不仅仅是提供直接解决具体政治问题的“药方”,更重要的是提供分析和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必须把“政治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首先,它必须是中国的,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土壤之中。具体来讲,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给中国政治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和实践动力。但是目前中国政治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却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从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出发,而是言必称“西方”;即使学习、借鉴西方政治学理论,也是随意的“肢解”概念、“掩蔽”经验,既不关心理论的整体又不观照理论的情怀,只是简单用西方政治学学者创造的概念来“硬套”甚至裁剪中国经验、中国问题。正如王绍光教授所言,中国政治学受外来影响较大,本土化程度较低,甚至患有“失语症”。这就要求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时必须以中国立场为关怀点和出发点,必须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贴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

其次,它必须是世界的,必须能与世界对话、交流,必须被世界认同、共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并不是自说自话、故步自封,更不是崇洋媚外、盲目接受,而是学习交流、合作共享。不可否认,目前中国政治学更多地扮演知识和理论的“消费者”角色,我们所使用的很多概念、框架、方法,甚至一些前沿或热门研究领域都来自西方。所以,我们必须要扩大学习交流,在学习中成长、在交流中超越。学习不是一味去“接”西方之“轨”,也不是对抗排斥,而是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政治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已经卓有成效,越来越多的中国政治学学者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出中国声音,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必须在学习、交流与合作中成长、超越,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国际学术交流的观念和方向,由“崇拜”转为“学习”、由“排斥”转为“合作”、由“模仿”转为“超越”、由“单一进口”转为“双向交流”。同时,积极争取尽快提升中国政治学会在国际政治学会中的地位,积极谋求在相关学术机构任职,不断提升中国政治学的交流能力和话语能力。

三、科学创新与制度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必然立基于科学创新,创新之路有三:一是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从理论体系、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的层次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以之作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原则;二是对西方政治学理论特别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的新思想、新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批判地吸取其合理成分;三是总结中国历代政治学说和政治文化,梳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源流和脉络,从而科学地吸收其精华,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有机内容。通过三者之间的互为补益、相互融通,逐步实现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创新、理论创新和体系创新,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政治学学术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必须不断完善政治学的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方面,适当重构和整合政治学的学科专业,突破理论、思想和制度的学科专业分类主线,大力发展政治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比较政治学、政治社会学、经济政治学、民族政治学、政治心理学等新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在科研创新方面,进一步健全学术评价标准,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根据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和科研管理规律,建立健全学术评价机制需要遵循“以研究性质定评价指标,以公开透明为评价方式,既关注应用性研究又重视基础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程序和规则,逐步建立学术诚信机制和学术问责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逐步健全政治学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同时完善学术对话与学术传播机制,准确、及时、有效地将中国政治学的学术观点、学术概念和理论体系,通过一定的对话和传播机制,在学术界、社会上乃至国际上进行创造性传播,以充分表述自己甚至主导学术话语。当然,学术科研创新和话语体系建构都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

明确使命、站稳立场、完善制度,同时培养和激发政治学学者的学术情感和学术积极性,正是中国政治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所在,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希望之所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政治学  政治学词条  助力  助力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话语  话语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  
智库

 费孝通的治学特色

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在中国学术界,费孝通是一位有着自己鲜明学术特色的学者。费孝通治学的鲜明特色是“学以致用”。早在从事社会学初期,针对当时学术界存在的“为研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