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角。各地顺势而为,奋勇争先,各种新型智库开始在政府决策中崭露头角。在这场新型智库建设的大潮中,不少地方党校普遍感到竞争激烈,可供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有限。
尽管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和部分教师曾在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中有过精彩的演绎,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些重要文件中也吸收了党校老师的科研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地方党校智库的水平有待提高,影响力有待加强。
与政策研究室、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相比,一些地方党校在党委政府决策参与程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等方面显得较为弱势;与高校相比,许多地方党校在专业水平、理论前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民间智库、企业智库相比,不少地方党校在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对第一手资料的掌握程度等方面有所欠缺。有学者曾经形象地说,“地方党校智库建设处于众多智库的夹缝中。”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地方党校智库发展中的困境。
为摆脱这一困境,地方党校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对智库建设做出顶层设计,明确自身定位,打造拳头产品,畅通转化渠道,才能在新一轮智库建设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明确自身定位
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颁布后,党校智库建设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地党校也一直在如何发挥好党校智库的作用上下功夫。各地党校都充分意识到,建好党校智库是地方党校科研的核心,是提高党校地位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尽管各地党校的条件参差不一,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但要建好党校智库,首先必须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提出,党校科研要“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因此,“通过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来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党校智库建设的首要任务。
另外,地方党校身处地方,还必须做好“地方特色”这一文章,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长期研究,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和特色。推出一批贴近现实、贴近社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让地方党校智库在党委政府的决策中“有为”,继而“有位”,从而实现地方党校智库的发展壮大。因此,如何“说好本地话,解决本地惑”是地方党校智库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各智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这一事实面前,地方党校还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通过地方党委政府的总体谋划,对政策研究室、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校、高校、民间智库、企业智库等进行系统梳理、有机整合。特别是要明确各智库的建设重点和方向,避免出现一哄而上、重复研究、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无序发展局面。
加强地方智库群体建设的顶层设计,不仅可以形成一批职责明晰、各具特色的智库机构,还能加强智库之间的分工合作、沟通交流、优化互补,形成地方智库发展的合力,营造各智库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彰显智库的群体效应。
打造拳头产品
地方党校在智库建设中,应以质量为本,树立精品意识。党委政府是智库研究产品的消费者。决策咨询成果之所以能够进入党委政府的决策视野,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管用,在于能够掷地有声。
地方党校智库要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首先必须对自身条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通过客观分析自身的人员构成、专业构成、研究特色、主攻方向,按照“以我为主、兼蓄各方”的原则,组建几支由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校外专家为成员的,具有战斗力的科研攻关团队。找准研究方向,对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向人民学习,向群众求教,了解他们的困惑,听取他们的想法,用生动、鲜活的事实材料赋予研究成果以生命力。明确长短期研究目标,精准攻关,以工匠精神雕琢学术精品,形成学术研究品牌。
在现实中,一些智库为了能吸引眼球,盲目地推出一系列“点子”,试图用“短平快”的方式来博取关注,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这些“短平快”的点子往往缺乏对客观实际的深入调研,缺乏对可能引发后果的科学预测和有效应对,轻则影响决策咨询成果的质量,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扎根于客观实际和理论实际,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杜绝浮躁心理,抓好质量控制是地方党校智库打造精品的重点。
地方党校在打造智库精品的过程中,还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科研人员的行为。一些科研人员在科研实际中,缺乏学术导向,随波逐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热门就研究什么,往往朝秦暮楚,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打造不出科研精品,还会让群众对该研究人员的学风问题产生疑问。
作为党校智库研究人员,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基于学者的良知,不唯上、不唯书,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勇于反映群众呼声,善于提出解决良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良言、为百姓谋福祉,才能使自己的决策咨询成果真正具有影响力,才能使自己的决策咨询成果真正走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心里。因此,“唯实、求真、守正”是地方党校智库打造精品的必要条件。
畅通转化渠道
有观点认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既有“最先一公里”的问题——成果不对路,也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渠道不通畅。地方党校智库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要解决渠道不畅的问题,地方党校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拓宽成果应用渠道,唱响自己的声音。
地方党校怎样才算是为地方党委政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实的评价尺度是获得党政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地方党校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要想及时进入地方党委政府的视野,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健全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络机制,及时了解地方党委政府最关心的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成立攻关团队,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在短时间内拿出高水平的成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其次,地方党校还要完善成果的报送反馈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地把本校最新的、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时呈送到党委政府领导的手中,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不少学者认为,新型智库建设不仅要为政府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还要启智育民、引导舆论。要实现启智育民、引导舆论这一目标,让决策咨询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党校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拓宽成果应用渠道。
一方面,地方党校可以主动与地方党报、党刊开展长期合作,在这些媒体上开设理论专栏,宣传推介重大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用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网站、博客、公众号等网络媒介开展理论成果宣传,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广为人知。及时召开重大理论成果新闻发布会,树立自身形象,给科研人员以精神奖励,激发他们投身决策咨询研究的热情,提升地方党校的决策咨询水平。
另一方面,地方党校可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决策咨询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际,通过主题班教学、学术报告会、理论宣讲、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等方式宣传决策咨询成果。这就要求地方党校摒弃过去那种教学、科研、咨询各管各的做法,建立起重大课题研究与重点课程开发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咨询“三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决策咨询成果,在理论宣传的过程中倾听群众的声音,吸收借鉴群众的意见,对决策咨询成果进行重新思考、总结提升,使决策咨询成果更符合民心,让更多的群众对地方党校的决策咨询成果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引导舆论和社会思潮,进而影响政府决策,让地方党校在重大决策中能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