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春运旅客运送量看农民工数量变化
受公路春运客运量拖累,自2011年以来,全国春运客运量增速逐年递减,从14.1%降至0.33%(2019春运旅客运送量29.8亿人次),其中公路客运自2018年以来已经连续两年维持负增长。
由于价格因素,农民工在春运期间选择公路客运为主,公路春运客运量负增长侧面反映农民工数量增长近乎“停滞”。从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与建筑业占比超过50%。而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工业GDP增速与公路春运旅客运送量同比相关性较强(0.56),与铁路春运客运量同比相关性较弱(0.24)。可见,公路客运仍是农民工春运期间的主要选择。
“城镇化”是农民工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农民工是“户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者”,会影响农民工增速下滑并接近0增长的主要原因即本地农民工就业选择转向农业或者农村户籍人口减少。然而,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就业人员自2002年以来进入下行阶段,本地农民工转向农业就业带来的影响较小;相比之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展开,自1998年以来我国农村户籍人口每年减少1000万以上,“城镇化”是农民工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从春运旅客运送量看农民工结构变化
1、2014年以来农民工出现返乡就业趋势
从春节后与春节前一个月公路客运量差值变化来看,2014年以前中西部地区春节后与春节前客运量差值为正且逐年上涨(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外),反映2014年以前中西部地区是农民工输出在不断增长,同期东部地区春节后与春节前客运量差值为负,反映东部地区作为农民工主要就业地区,2011-2014年吸纳了大量中西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
2014年以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春节后-春节前)公路客运差值呈反向走势,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输出有所增加,而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输出增量下降(图7)。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东部地区成为全国外出农民工主要输出地,中西部外出农民工占比下滑,返乡就业趋势初现。
2、产业转移使得西部农民工更倾向省内就业
尽管东部地区仍为农民工就业首选之地,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农民工省内就业人数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自2011年以来,在农民工总人数增速不断下滑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农民工就业人数增速维持低增长或负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业人数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这跟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的产业转移密切相关,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在省内就业的机会不断增加,中西部就业人数长期呈正增长佐证了这一点。
三、农民工返乡就业或将成为常态
1、农民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人口占比不断提高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农民工也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在东部地区大城市,年龄超过40岁的农民工就开始面临就业难问题,返乡就业是一种被动选择。
自2013年以来,农民工工资增速开始逐步下滑,东部相较于中西部工资水平的优势在逐渐减弱。同时, 37%的外出农民工通过租房解决住宿问题,一线城市不断上涨的房租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对冲了东部地区的工资优势,这也是驱使农民工返乡就业的重要原因。
3、中西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是农民工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4年至2017年A股上市公司收入占比变化显示,东部地区受高房价、高人力成本及高环保成本影响,部分传统工业企业收入占比下降,而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收入占比提高。受供给侧改革影响,中西部地区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逐渐转型或退出,收入占比大幅下降;同时由于承接了东部地区部分产业的转移,高端制造业、金融业和房地产行业的收入占比有所提高。
从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29.9%、18.9%。由于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工业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低端制造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转型造成低技术含量岗位被挤出。加上供给侧改革的影响,煤炭及金属冶炼等行业从业人员占比减少,该类行业主要聚集于具有资源属性的中西部地区,导致农民工转向其他行业或返乡;而承接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计算机、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较高,并没有给农民工带来增量就业机会。
2018年以来,西部地区与建筑业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幅上升。从2014至2017年,土木工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在中西部地区A股上市公司收入占比也有所提高。在国家大力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率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建筑业吸纳了更多农民工就业,这也是中西部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