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纪工程,刚刚迎来六周岁。这个“幼儿”年纪不大却已声动全球,它在强烈影响中国的同时,也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世界。整体而言,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反应强烈而积极,但也不乏疑虑甚至反对。对于大国的重大外交决策来说,这很正常。但也表明,准确、有说服力地评判“一带一路”,干系重大,也是中国国际战略与外交研究者的职责所在。基于五年多的研究,笔者形成了如下判断。
全球性、长时段的外交顶层设计
外交顶层设计。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3大发展战略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后两者主要针对国内,“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针对国外。“一带一路”建设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合作对象,但也逐步把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纳入其框架下,通过谅解备忘录、第三方合作、小多边机制、国际组织决议等方式推进落实。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合作,也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对内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对外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结伴不结盟”、“伙伴外交”等外交理念的表现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长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一外交原则。
“一带一路”分为不同的层次:“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服务对象。新时代的外交实践必须整体上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
历史地看,近代以前,中国的天下观主要指涉亚欧大陆东部地区,历代王朝很少关注其他地区,也没有兴趣提出这样的全球性倡议;近代以来,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内政外交的着力点在适应、救亡与发展,没有能力提出这样的倡议。以国家内部的持续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的迅速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等为客观条件,中国才有可能提出“一带一路”这个全球性、长时段的倡议。
130多国共建,成效超乎预期
截至2019年8月底,已有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有不少是对方国家主动提出的;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通过决议,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各国精英阶层人士,只要是关注中国者,多能就“一带一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功效尤其是在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作用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国际发展机构与发达国家对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一些国家甚至把“一带一路”建设看做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或将既有的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对接。“一带一路”相关项目陆续建成后,已经让东道国切实受益,并深切认同“要想富先修路”等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对“一带一路”持保留乃至抵制态度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大国,有的逐渐改变观点,通过具体项目合作、第三方合作等方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批评“一带一路”,一方面又开始借鉴“一带一路”的思路,强化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带动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推动了东道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以东道国能接受的方式实现多重目标,主要是:强化双边关系、拓展国家利益、体现大国责任。
“一带一路”倡议甫推出时,除了参与决策过程的学界人士,很少中国学者能精确把握其内涵与意义,包括笔者在内的一批学者将之视作“主要针对中国周边非东部国家的一种中短期规划”。现在看来,无论是“一带一路”的内涵还是成就,都远远超过了这种预期。当然,“一带一路”并非一开始就有详细的路线图与落实方案,其本身也有一个调整与充实的过程,现在依然在不断完善中。这恰恰符合中国人的天下治理理念与行为方式。“摸着石头过河”也是这种理念与方式的体现,改革开放的成效证明,这种“确定大方向后摸索前行”的策略是有效的。
支流与问题:挑战日益凸显
辩证法的精髓之一是:在看到主流与成就的同时,也要关注支流与问题。“一带一路”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一些是原先没有估计到的。
对中国本身来说,以“坐二望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为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正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国家和平崛起等世界治理新理念。但中国还面临进一步发展自身、实现国家统一、更好体现大国责任、进一步丰富在多边框架下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需、如何在新常态下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挑战。
中国以外,挑战来自东道国与发达国家两方面。东道国方面,对中国影响力扩大的疑虑、政局变动、民众对项目的期待与误解、西方媒体制造的“债务陷阱”舆论等都在影响着“一带一路”建设,有些已经严重冲击了合作项目的建设。发达国家与一些发展中大国担心中国崛起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与“势力范围”、怀疑“一带一路”的意图,因而不愿意公开支持乃至阻碍“一带一路”建设,甚至某些国家甚至以种种手段制衡、打压中国。凡此种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一带一路”建设。
“大写意”到“工笔画”:实现可持续性
作为一项世纪工程,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不是短期效果,而是长远的成效与影响。因此,必须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以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性。为此,国家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应从前几年着眼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入精心设计施工、务求高质量完成的“工笔画”阶段。为实现上述目标,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强化对“一带一路”的管理,以提高效益、化解风险。为此,建议确定“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确定在不同东道国投入的上限;强化项目事前事后评估程序,加强监督作用;项目选择上从“求量”向“求质”转变,“宁缺毋滥”,为此不妨适当延缓某些项目的推进进度,有些高风险项目甚至可以暂时放弃,待条件成熟再开展。
其次,让东道国减少疑虑、进一步理解与支持共建“一带一路”。为此,要更加尊重东道国的意愿,使之在项目选择、推进进度、资金来源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形成“东道国为主、中国为辅但保持否决权”的合作格局。不同国家对实现现代化的态度与需求不同,“中国速度”未必是其他国家所能适应的。东道国的“舒适度”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尊重。
再次,把愿意合作的发达国家当作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发挥其经验、技术等优势,强化双边合作机制并确定第三方合作的地区、国家、项目,扎实推进项目落地。
一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大国不愿意公开支持“一带一路”,对此,中国不妨耐心等待,并尊重其“不谈合作协议只谈具体项目合作”的愿望与心态。“以各种方式扩大朋友圈”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环节。坚信中国“以开放心态追求合作共赢”的理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体认。
总之,“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堪称惊艳,假以时日,很有可能成为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共和国外交决策之一。但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作为一项世纪工程,这是正常的,崛起中的中国有能力应对。为此,中国应保持定力,分类化解挑战,以持续建设“一带一路”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