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覆盖城乡中国的多种社区形态,具有相对完备的立法、行政、司法权限,具有统筹基层社会治理、破除九龙治水困局的政府能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当前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与切入点。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部署,须更好实现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调节、智治支撑五方面作用的联动。
继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党委领导与政府负责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核心,须继续释放政治引领的制度优势。建立党委领导的组织机制,加强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重点解决条块分割、步调不一、资源分散导致的治理碎片化问题。明确社会治理的牵头部门,制定阶段性目标,落实部门与层级责任,建立兼顾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行政管控与民生服务的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试点。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建立社会治理领域大部门、大科室、大网格、大平台、大执法、大服务的组织基础,借鉴与推广地方已有的“不见面审批”“全科社工”做法,推动治理的协同联动。做实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职能,以人民为中心,将网格化治理的功能从信息采集拓展到辅助监管与精细服务,在社区微治理与民生服务过程中画好党群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
更好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法治是最稳定的治理。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诸多困境与法律不健全或执法不严有关,应针对重点领域,用好设区市的地方立法权,加强有关法律立改废工作,强化公平执法。将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转化成稳定的治安行动政策体系,不断提升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应用的规范性,依法推进社会治安防控建设。制定服务委托、购买事项清单与规范,实现基层政权与群众自治组织间法理上的权责义务关系的操作化,明确网格组织的法律定位、入格事项清单及部门间组织关系,依法集成网格资源、形成合力,完善面向基层治理的法治保障体系。建立公共部门数据信息归集共享清单,明确各类数据采集与调用的合法条件与程序,完善电子认证体系,依法打击网络犯罪,保护法人与公民信息安全与隐私,加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法规研究与创制,完善面向数字化时代的法治保障体系。重点研究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执法不严以及城市管理等领域选择性执法问题,制定措施,推动社会治理领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创新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心中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重点发挥德治涵养共同价值观、维系社会认同与促进社会教化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与提炼我国传统德治的内核,重点挖掘儒家孝悌仁爱的理念、修齐治平的责任担当,挖掘墨家尚贤、非攻、兼相爱、交相利的和平合作精神,挖掘法家讲规矩、求平等、重诚信、赏罚公平的思想,挖掘道家平等、自由、去民苛政、养民自治的主张与豁达平和的社会心态,引导佛教等民间信仰发挥抑恶劝善、慈善好施的作用,将有关精神的宣传与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实现德治教化与凝聚共同价值观的结合。创新传统德治文化载体的利用,依托民间戏曲、乡约寨规、家风古训等,建设传统家风家训书画馆、清廉文化馆、书院体验馆,鼓励在与文创产业、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礼治教化作用。
充分发挥自治调节作用。自治在我国传统治理中发挥安全阀作用,也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基础上,广泛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充分发挥群团协作、行业自律、自我服务、基层自治、村民议事说事、家风熏陶、公民自觉的作用,建立多主体多层面的社会自我调节机制,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激活村居自治机制,重点加强议事资源、场地、规则、技能、程序、决策执行方面的保障与引导,培育现代文明对话与协商能力。适应放管服与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趋势,重点培育调解协会、劳动关系协会、行会商会、社区服务、社会心理服务、法律援助类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把济民困、解民忧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听民声,汇民智,在为民服务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积极发挥智治支撑作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趋势,科技成为当前破除社会治理难点痛点的重要支撑。建议建立统一的智能化社会治理监测与应用网络,制定政府部门、技术供应商、采集对象等主体间视频查询共享机制。拓展“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在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环保整治、应急救援、公共服务、食品药品监管领域的使用,允许在匿名化处理后对视频数据进行大数据开发,使之成为智慧社会建设与为民服务的有力助手。适应企业依托技术高度参与治理的趋势,建立政企联动的治理体制,在技术运维、大数据挖掘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有条件的授权,对涉及公共安全与公民个人合法隐私的部分进行明确限制与约束,规范政府购买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流程与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