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期内疫情将对我国进出口产生一定影响
北京时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现已符合“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标准。随后,一些国家对我国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据统计,目前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因疫情对中国的人员和物资进行了限制或加强检验检疫。
自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应对疫情,我国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限制了人和物的流动。虽然这些措施是应对疫情的必要举措,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的后果。而且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新冠疫情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对中国的进出口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也正在受到短期冲击。应该说,此次疫情对进口和出口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原因在于外贸企业除了面临国内一些企业的共性问题之外,还面临着接单难、履约难、国际物流不畅、贸易壁垒增多等诸多外部因素,两方面问题叠加,使外贸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对于此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本着支持和赞赏中国、中国人民以及在此次疫情的最前线所采取的各项行动的精神来看待,并且不建议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但是美国随后就宣布暂时禁止曾到访中国的外国人入境,这带来了更加不利的影响。对于出口而言,我们认为,这次影响较大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出口金额占比仅为1.4%,而广东、浙江两省出口金额占比为38.4%。根据业内专业机构估算:2020年2月份全国港口实际箱量,预计比去年年底预估的2月份箱量减少20%~30%,沿海8大集装箱干线港的集装箱受疫情减少250~350万TEU(TEU:20英尺标准集装箱计量单位)。
具体到行业而言,我们的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受影响大的出口商品及行业有如下几个:
第一,产业链长的商品,即商品组成部件多、成分复杂的产品,如高端、精密电子仪器设备。其原因在于产业链长的行业只要有一个企业不复工,那么这个链条就不完整。
第二,生产及产品交付需要依赖国际航空运输的企业和行业,其原因在于,目前部分国家的航空公司已经对我国短期停航,这会极大地影响该行业的产品交付。
第三,部分食品行业,主要是肉类加工行业,由于部分国家加强了检疫检验,导致了该行业的一些产品在出口时遇到了更多的阻碍。
二,我国进出口受疫情影响的原因机制分析
我们认为,疫情对进出口影响的原因机制有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国政府采取的检疫措施,到目前为止,已有350个左右的限制、禁止令导致了客运、货运航班的大面积取消或停运,海运班轮减少,造成了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大面积中断、大幅度延时和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另外,国内生产企业工人无法准时返工,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大批来自湖北、湖南等疫情发生区域的从事进出口商品境内运输的卡车司机无法及时复工。
第二层次就是由以上两个因素导致企业履行出口合同的成本大幅度上升,要赶时间将货物生产并运送出去,原料、人工、运输三项成本上升,平均涨幅25%以上。譬如,国际普货进口空运费用增加100%以上,苏州、上海之间的集装箱卡车运输费用的上涨幅度甚至达到疫情前的3倍。对于跨国公司成本影响也比较大,譬如全球计算机行业龙头企业英特尔中国公司承担全球65%晶圆加工,为了维持全球业务,已不得不着手制定货运包机方案,长途线路(如中国-美国)50万美元一趟,短程线路(如中国-越南)近20万美元一趟。
第三个层次是部分企业即便愿意亏本履约,但因生产人工、运输条件的限制,导致无法履行出口合约的情况大面积发生。
无论是受哪一种机制影响,从后果来看,会产生如下几个可能性。
首先,将会出现数量比较大的商业违约纠纷,因为国内很多企业的合约无法履行。
其次,不少境外客户将物色、寻找新的供应商作为替代,其中一部分是临时替代(专业人士估算,电子类产品的出口加工企业第一季度的订单流失率在15%左右)。如果产能不能在1-2个月内恢复到80%以上,订单不能持续交付,则可能被别的供应商永久性替代,导致客户永久丢失。据悉,如果目前的状态不能在两个月内恢复正常,英特尔公司将不得不启动全球布局调整方案,大幅度压缩晶圆在华加工处理及调拨。
第三,是出口企业的营运环境普遍性恶化,部分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即使一些大型企业受疫情影响也经受了较大冲击。
三,缓解疫情对我国进出口不利影响的若干应对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对于进出口而言,要科学判断两点:第一是国内生产、运输何时能够大致恢复正常;第二是国际物流,主要是要关注其他国家因疫情对中国物流、人流限制的解除时间。时间越长,影响越大,且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线性关系,到了一定程度可能会引起多重叠加的后果。根据以上两个不确定因素,我们建议如下:
第一,在有效抗击疫情的前提下,应采取有效措施尽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即使复工复产过程中出现极个别反弹现象,也要慎用“一刀切”和“一票否决”措施。疫情下的复工复产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权衡,因此要尽可能因地制宜,精准复工,坚持防疫和复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最近媒体报道了不少地方的复工比例,我们认为对这个复工率要特别警惕,复工不等于正常营运,产能/运营能力的恢复比例才是关键。
第二,要全面启动强有力的外交应对,争分夺秒地解除国际社会对来往于中国的国际运输工具及人员的疫情管制。同时,也应充分利用非外交渠道,如一些民间团体、智库等,积极呼吁奔走,尤其是要发动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国内相关企业和团队进行游说呼吁。
第三,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呼吁世贸组织成员尽快解除不必要的限制措施,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健康发展。动员从事国际物流的行业、企业、人员共克时艰,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最关键的是想办法留住境外客户,积极和境外客户协商、沟通,取得谅解,降低损失。
第四,相关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应主动倾听一线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对陷入困境的外贸企业提供精准有效快速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进口商来说最好能把因疫情产生的滞港费和仓储费进行适当减免,对出口而言,目前一些企业主要是担心原材料涨价,而且现在大都是刚复工,还没有反映在业务中。据了解,国外客户大都能理解交工期推迟,因此更重要的还是相关部门要尽快协调鼓励物流运输业的全面复工。
第五,变“危”为“机”,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运用线上技术,通过网上无纸化系统和在线视频等非接触方式办理相关业务,进一步降低监管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例如河南新郑海关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对相关企业介绍海关出口产品监管要求和业务流程,指导企业通过视频方式将证书内容和货物进行核对。认真核对校验完毕后,及时为货物出具相关检验检疫证书。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减轻了企业负担,又没有以放松监管要求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