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肺炎构成全球大流行之后,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不但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也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冲击。尽管国际社会动用了大量资源进行应对,但现有资源无论在防范和应对疫情,还是降低疫情的影响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为抵御疫情冲击,新兴市场的资金需求在2.5万亿美元以上,仅依靠新兴市场自有储备和国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也发布报告,呼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2.5万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其避免最坏情况发生。
为此,国际社会亟需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以应对当前全球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第一,加大对WHO的资源投入,进一步提升其疫情应对的能力。
WHO的预算规模相对较小,2020-2021年度WHO预算只有48.4亿美元,这造成了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源一直不足。
2月初,WHO发布“新冠肺炎战略防范和应对计划”,以支持各国疫情防控。WHO估计,该计划第一阶段所需资金为6.75亿美元。但由于可动用的资源有限,WHO不得不号召各方进行捐赠,目前该计划仍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WHO还与联合国基金会和瑞士慈善基金会共同创建“新冠肺炎团结应对基金”,接受各方捐赠,以帮助卫生系统薄弱的国家防控疫情。
为此,应快速增加WHO的项目预算,包括来自成员国的会费和各方的自愿捐款;应进一步充实WHO突发事件应急基金的规模(该基金建立于2015年,当时主要用于抗击埃博拉疫情),为WHO快速有效应对疫病暴发提供资源;应动员各方进一步增加对“新冠肺炎团结应对基金”的捐赠,弥补“新冠肺炎战略防范和应对计划”的资金缺口。
第二,增加世界银行、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源,为未来大规模资金需求做好准备。
疫情发生后,世界银行宣布将提供最高120亿美元的快速融资,支持各成员应对疫情,随后这一资金规模提高到140亿美元。4月2日,世界银行宣布未来15个月将提供1600亿美元,帮助各国保护贫困弱势群体,支持企业,促进经济复苏。3月初,IMF宣布,将通过快速拨付的紧急融资机制,向低收入和新兴市场国家提供500亿美元的可用资金,并准备将其进一步提升至1000亿美元。该组织还利用其控灾减灾信托,向符合条件的国家提供前期赠款,用于减免它们对IMF的到期债务,以释放资金应对卫生危机。
然而,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受疫情影响,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向IMF寻求紧急融资,这是该组织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世界银行也表示,很多中低收入国家目前还处于疫情的早期阶段,未来所需的资金支持可能更多。
增加世界银行和IMF资源最直接方式是增加其份额。但问题是,份额的一般审查具有一定的周期,同时份额增资往往涉及治理结构改革,并不容易达成。2月,IMF理事会通过决议,结束第15轮份额一般审查,并未进行份额增资,第16轮审查预计要到2023年底前才能结束。
在此情况下,可考虑其他方式来增加资源。1月16日,IMF执行董事会批准将原有新借款安排规模扩大约一倍,从1824亿特别提款权(约合2520亿美元)升至3647亿特别提款权(约合5040亿美元)。考虑到双边借款安排将在2020年底到期,3月30日,IMF执行董事会批准了新一轮双边借款的框架协议,使得该组织可以从2021年起向成员进行新一轮借款。为确保该组织拥有充足的资源,IMF必须进一步加大向其成员的双边借款规模。
除此之外,IMF和世界银行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补充资源。
许多学者建议,IMF应进行大规模的特别提款权分配,这虽然不会增加该组织的资源,但却可以增加其成员经济体的储备,从而降低对外部资金的需求。2009年,在G20的推动下,IMF曾进行2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分配。在当前疫情冲击下,来自波士顿大学、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建议,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至少应在5000亿美元,而UNCTAD建议中低收入经济体至少应获得7300亿特别提款权(约合1万亿美元)。
第三,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支持。
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较薄弱,国际社会应在医疗用品和资金上加大对其支持。
从长期来看,国际社会应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执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不断提升这些国家的疫情防控能力。
第四,加强对疫情防控相关公共物品的投入。
国际社会应加强在抗疫药物和疫苗研发上的投入与合作,加强与私营部门的协调,既要保证药物和疫苗的快速研发与生产,同时又要确保所有国家对药物和疫苗的获取。
G20应在国际资源动员中发挥领导作用。G20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其成员大都是国际资源的重要提供者。IMF和世界银行的增资以及特别提款权的分配,都需要G20来提供政治推动力。G20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也指出,各成员国将争取提供足够资金来遏制此次病毒大流行,并使用现有一切政策工具,降低疫情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害。有理由相信,在G20的推动下,国际社会一定可以早日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