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分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国有行)上半年净利润下滑12%,股份行下滑8%,城商行下滑2%,农商行下滑11%。在整体净利润罕见下降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82.4%,较上季末下降0.80个百分点。银保监会官员表示,预计2020年全年银行业将处置不良贷款3.4万亿元,而2019年只有2.3万亿元;受疫情影响,2021年的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会更大。
毫无疑问,疫情冲击将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变坏。不过,银行业坏账恶化却不是疫情冲击后才发生的,这是过去多年发展累积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内部分地区浮现的金融风险系统化的迹象,特别值得警惕。
今年7月20日,中纪委官网曾披露,原中国银监会山西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安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7月19日,山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政府金融办)原党组书记、局长(主任)竟晖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除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落马,资产过万亿元的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4位负责人也密集被查,包括原党委书记、原党委副书记、理事长、副理事长等,几乎是“一窝端”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落马金融官员主政期间,正是山西晋中民营企业德御系密集入股银行的时期,这些银行成为其纵横资本市场的造血机器。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13年至今,德御系企业先后入股晋中银行、阳泉商业银行等两家本地城商行,以及至少八家当地农商行。入股银行之多,当地人笑称他为“行长”。这位“行长”能量颇大,却给入股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坏账,甚至搅乱了山西金融系统。德御系多线作战操纵上市公司,动辄数十亿元资金,其入股的当地商业银行成为德御系控制的“输血”机器。知情人士称,“德御系的真实产业没有多大体量,如果没有金融机构支持,他们不可能同时拿下几家上市公司。”
山西出现的局部金融风险问题,与银行普遍存在的公司治理漏洞有关。一位阳泉商业银行前董事称,“以前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是三权分置的,都是各司其职,董事会提方案,经营负责执行,监事会去监督。后来就不是了,放贷款就是党委会说了算,需要签字的时候,还要开一个党委扩大会。”前任董事长在任的时候,贷款超过1000万都要上董事会,但继任董事长的风格变换,有些议案明显不合理,不同意的董事最后都被踢走了。由于治理失控,阳泉商业银行成为了德御系的提款机。《财新》曾报道,截至2019年9月末,阳泉商业银行实际的不良资产54.17亿元,不良率25.24%,拨备覆盖率16.02%,资本充足率-5.52%,资本缺口52.15亿元。
银行的风险问题与公司治理有很大关系。国内中小银行在改制后,普遍存在股权结构有待优化、股东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一是所有者缺位问题长期存在,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越位问题同时存在;二是部分银行股东资质不符合规定,存在股权代持等问题,银行股东变化未按规定进行报批;三是股东出资不真实,股东向银行出资存在虚假出资,资金来源不明,将非自有资金作为入股资金,甚至使用银行资金进行体内循环。上述问题在德御系入股的多家银行中普遍存在。
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民营企业易发金融风险时曾指出,导致风险出现的有多种原因,但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公司治理欠缺导致了金融风险加剧。周小川分析,这些公司“野蛮扩张”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杠杆,高杠杆的首要原因是靠向金融机构借款、靠发债等来加杠杆,很多是利用自己控制的金融机构进行关联交易。第二个原因是虚假资本金。在企业异常快速的扩展中,大多数资本金都是虚假的、违规的和变相的,并非真的资本金。虚假资本金再加上放大的杠杆,金融风险就会迅速放大。
这些风险问题的成因并不复杂。值得一问的是:为什么导致金融风险的问题久治不愈?国内企业和银行的公司治理失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事论事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看来,除了市场经营波动之外,还有两个关键问题不能忽视:
一是腐败。权钱结合滋生了畸形的政商环境,造就了各种灰色的资本控制。以前述德御系为例,据山西资本市场人士称:“德御系入股这么多银行,如果没有深厚的背景,根本操作不了。银行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入股企业存在的风险,没有主管部门批准,谁也不敢把钱都贷出去。”2020年6月18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山西金融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风险防控与金融反腐结合起来,严肃查处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坚决把金融领域的‘蛀虫’挖出来、清理出去。”腐败问题已经从实业领域向金融领域蔓延,并开始制造出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二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弱化与缺乏。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规则经济,是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反腐败,强化了党内治理,净化了政治氛围。不过,客观来看,中国在另一个领域——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方面,并未取得与反腐败相称的进步。由于近几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国内市场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甚至还有弱化的迹象。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提法很振奋人心,但在此后的实际执行中成效却不显著。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出现了不讲市场规则、甚至将市场规则与政治对立的不正常现象。
未来,在外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的压力下,中国将重点推动“国内大循环”、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这种转变之下,中国特别需要冷静而清醒地警惕两种迹象:一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式发展,认为靠“举国之力”、“自主创新”能搞成所有事;另一种是非市场经济化,轻视甚至忽略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推崇“国家资本主义”甚至计划经济。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国内局部地区的金融风险逐渐恶化值得警惕,像山西省这样连金融监管部门高级官员都被成串地拖下水,可见已经是系统性的问题了,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也很可能是系统性的。要消除类似的金融风险现象,一要坚持反腐败,二是坚定地推动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