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坚持民生优先的发展导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心系百姓与民生,出台了一系列为民、利民、惠民的务实政策与举措,集中体现了人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疫情过后民生为要,我们要把保障基本民生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每出一策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

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置于优先地位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而坚守“生命至上”原则是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的关键。虽然,我们也付出了一季度经济负增长、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受冲击的重大代价,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这生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国家治理理念。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疫情防控中,为打赢武汉和湖北保卫战,果断实施严格管控措施,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调派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患者。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切实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最优先保障的位置。抗疫之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后,考虑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大背景,公共政策的核心矛盾、基本盘仍然坚持民生优先,而非强烈刺激经济。在择机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发放抗疫一线和困难人员补助,将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1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这些民生措施使上亿人受益,使群众在就业和生活两端都有所保障。

民生优先的目标导向:从追求GDP数字增长到优先稳就业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一般都会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目标,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量化目标。鉴于当前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不提GDP具体增长目标是实事求是的安排。

政府工作报告虽未提GDP增速指标,却对保民生提出了很多量化指标。例如,政府工作报告39次讲到“就业”,提及频率较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增长30%,成为优先民生目标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其他民生目标举措随处可见,例如,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万亿元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给予政策支持;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

在诸多民生目标中,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关键目标是精准脱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今年必须坚决啃下的“硬骨头”。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尚有551万人,还有7省区的52个贫困县未摘帽,精准脱贫的目标任务不因疫情冲击而改变时间节点。国家将通过就业、消费、资金、分类等多途径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无论从宏观政策安排,还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各项具体工作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体现了民生优先、突出民生福祉的鲜明目标导向。不唯GDP并不是去GDP,诸多硬性指标的实现有赖于GDP增长。例如,报告设定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这是个约束性目标,如果没有一定的GDP增长作支撑,这个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要把GDP增长带来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民生优先的政策底线:从“六稳”到“六保”

政府工作报告最大亮点是突出了“六稳”“六保”。要求今年要优先稳就业民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是民生优先的政策底线,必须守住。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底线保不住,何来经济发展?“六稳”与“六保”的关系是:唯有兜住“六保”底线,方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六保”是今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是充分研判疫情新形势作出的果断决策,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六稳”与“六保”之首要者均指向就业,这揭示了就业民生之本、安邦之策的深刻内涵。李克强总理在上述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为什么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因为“民以食为天”,就业解决的是亿万百姓的“饭碗问题”,是每个家庭“天大的事情”。只有劳者有其业,劳者才能有其得,衣食住行才能有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政策必须发挥合力,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今年稳就业主要从三方面推进,即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加大帮扶力度。政府把稳定就业列为民生工作中的优先地位,体现了最大的民生情怀。

民生优先的目标实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改革创新双驱动

如何实现报告提出的新增就业900万等一系列稳企业保就业民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民生目标将通过扩大内需、改革创新等路径实现。

其一,把扩大内需战略置于优先级重要位置。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明显,全球经济呈现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外部需求和投资需求锐减。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面对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大势,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既是势所必然,又是实事求是,亦考虑了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联组会讨论时指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今年以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公开发布,提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用改革开放办法,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一方面,消费是内需的半壁江山,提振消费本质上仍须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创新援企稳岗中的价、税、费等环节改革思路与举措,“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拓展农村消费。另一方面,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与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同时支持民企平等参与。“新基建”、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础、以民生目标为导向的要求。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则在城镇化。城镇化既可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更方便群众就业、出行、生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具体施政措施无不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深情与担当。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坚持民生优先的发展导向  导向  导向词条  民生  民生词条  优先  优先词条  坚持  坚持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智库

 城市的经济学分析

一、引言为什么有些城市比其他城市更具生产力?密度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贫民区?邻近他人居住如何改变我们?城市何以兴衰起落?为何某些地方的房价如此昂贵...(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