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安邦智库1月7日战略预测:指望“第三支柱”保障退休难度极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的发展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我国养老金长期以来,严重依靠第一支柱,二三支柱的发展长期以来难言顺利。面对老龄化加速等一系列压力,不少专家和有关部门认为,面对目前我国多层次社保体系第二支柱存在短板的现实,要积极推进第三支柱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的建设,将之作为未来养老金体系的有力补充。不过,目前来看,对于充实“第三支柱”养老金产品的资金来源,不少专家、学者都把目光放在了当前超过150万亿元的储蓄存款、理财、保险资金之上。

盯上居民储蓄的不仅仅是养老金部门。2020年以来,不少经济学家都以“提振消费”、“保住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等不同目的,开出“压低储蓄”或者“推进储蓄转化”的药方。需要承认,就长期来看,储蓄率的降低是必然趋势,但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无论是企业、居民还是政府,看来都在面临关键的“资金不足”问题。此前,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人员就曾指出,对政府而言,国内的减税降费政策可能会基于财政可持续性而进行调整;对企业而言,随着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也逐渐在进入“赚辛苦钱、赚慢钱”的生存周期;对居民而言,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下滑,且家庭部门债务在已经基本等于家庭总收入的情况下,今年还在明显攀升,据机构预测2020年家庭部门债务同比增速14.5%左右。

在这种多方同时承压的宏观环境下,储蓄作为防范风险的“压舱石”,对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寒冬来临时,居民储蓄就是不多的、能真正御寒的“棉袄”,任何指望直接通过炒概念、要政策,迅速调拨居民储蓄以充实其自身领域的行为,实际上都和冬天“空口抢百姓棉袄”无异。

回到养老金领域本身,虽然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行、养老金缺口持续扩大等问题已经长期存在,并且现在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不过这背后,并非养老金发展哪个“支柱”的问题,居民在目前环境中,“掏不出钱也不愿掏钱”才是核心。指望居民储蓄存量能成为第三支柱发展的资金池,这一想法既不全面、也不现实。

“掏不出钱也不愿掏钱”的原因,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预防性储蓄的上升。疫情以来的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存款与消费者消费意愿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背离,意味着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明显提升。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0.6%,但消费却实际同比下降6.6%,其中差值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而且伴随入冬以来国内疫情的反复,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预防性储蓄都不会很快恢复到0。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预防性储蓄,更多针对的不是长寿风险等长期风险,而是意外之类短期风险,显然这并非个人补充养老金的覆盖领域。所以,即使出于预防动机,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也并不意味着这部分储蓄会涌入补充养老保险市场。

第二,居民存款没有想象中乐观。央行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0月,居民存款超90万亿,但居民贷款余额也到达了61.88万亿,实际“净存款”不足30万亿,人均不到2万元。并且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2017年的研究,存款在居民群体中的结构性分化也较为明显,根据当时的调查,全国只有约60.6%的家庭拥有存款,且收入前5%的家庭在总储蓄中的占比达到了50.6%,这意味着即使只考虑“可能的”增量市场,其范围也难言充足,本来在补充养老保险中能主要受惠的灵活就业人员,实际上大多数根本就摸不到“第三支柱”的门槛。再考虑到房产对居民未来现金流的占用,居民真正能够投入“第三支柱”的资金能有多少?

第三,居民对“养老”与“保险”的不信任。近年来的养老金缺口、数十年来的养老政策变化(从“政府来养老”到“养老不能靠政府”)、以及长期以来缺乏规范的个险市场等,削弱了个体对“养老保险”这一领域的信任。社会对补充养老保险兴趣不大,并非因为“个人养老金的积累意识不强”,反而是在经受政策变化与市场教育后的风险规避选择:目前大众没看到补充养老保险的优势,不过不规范的保险咨询与销售行为,以及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却经受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参与热情也会是自然的结果。

此外,无论是一直被称为短板的企业年金,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本身,其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都没有被有效地宣传。2019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年收益率9.03%,全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年平均收益率也达到了8.29%。相比一般的股票基金与理财产品,让更多居民看到长期领先的年收益,可能会对提高其参与积极性更为有效。

面对以上客观情况,在如何真正推进养老保障水平的问题上,下一步的重点可能并不在于怎么把三支柱的架子搭全,或是补“二三支柱”的瘸腿,而是要如何提升当前收入,让民众、企业有未来收入的稳定,甚至上升预期,企业年金与补充养老保险才可能有活水进来。此前安邦咨询(ANBOUND)创始人陈功就曾提出,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国家经济复苏基金”,主要着眼于全社会的公共福利,进行投资建设和资金支持。考虑到目前资本过剩、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现实,在政策制定上更多倾向于社会福利,将重点放在如何给民众发钱,而不是如何“左手倒右手”地搬存款,对当前的发展可能会更有价值。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完善非一日之功。在目前严峻的大环境下,相比一味强调“支柱建设”,如何切实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提升人民收入预期才是当前真正的“燃眉之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邦  安邦词条  支柱  支柱词条  指望  指望词条  退休  退休词条  难度  难度词条  
智库

 “制造2025”:走向制造强国的...

中国制造面临的新困境与新挑战中国三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世人瞩目,中国制造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不过,正如其他工业化国家所经历的发展历程一样,中国...(展开)

智库

 中国金融开放改革如何提速

在当前经济社会众多改革中,与老百姓财富密切相关的金融改革引发社会更多关注。相比其他改革,金融改革尽管也伴随改革开放而稳步推进,但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却未能...(展开)

智库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2018年12月1日,北大国发院举办中国县域经济论坛暨《顺德40年》的新书发布会。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的发言整理。借着总结顺德40年发展经验得失的契机,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