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安邦智库2月9日战略预测:抗病毒药物研制应成为国内防新冠的重点

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目前已度过至暗时刻。虽然许多国家的疫情现状仍然严重,但各国新增病例已经开始出现趋势性的减少。随着疫苗接种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上寒冬已过,天气逐渐转暖,有理由相信,新冠疫情将出现全球性的缓和。虽然各国防疫步调不一,但面对新形势,各国在防疫策略上需要考虑调整,从紧急应对疫情冲击转向常态化的防控阶段。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https://covid19.who.int/

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过去曾判断,在进入疫苗接种阶段后,全球将会发生“疫苗战争”,即围绕疫苗的使用,不同国家将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各国都渴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来争夺尽量多的有效疫苗,来满足本国的需要。陈功还判断,由于疫苗使用与否,全球将被划分为两种“不同的世界”——有免疫力的世界和无免疫力的世界。现在这种“疫苗战争”已经发生,并且愈演愈烈。各国不仅在竞争疫苗的购买和接种(有无疫苗的问题),还演化形成了带有地缘政治意义的“疫苗版图”(用谁的疫苗问题)。

追踪全球抗疫进程可以看到,各国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疫苗战争”中。目前,全球已经有6种疫苗上市,强生公司已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提交其实验性单剂COVID-19候选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EUA)申请。在中国,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生物合作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也临近推出,巴基斯坦卫生官员宣布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单针接种后,该疫苗对重症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100%,总体保护效力为74.8%。

由于疫苗被视为应对新冠病毒的希望所在,疫苗研发和生产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疫苗生产商不仅获得了大量的政府研发资助和订单,在资本市场也受到大量资金的追逐。据安邦研究团队掌握的情况,疫苗生产商在2020年强势跃升,成为经济下行中难得的亮点,并给地方带来了真金白银的财政收入增量。为此,国内一些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地招商引资,准备大力发展疫苗生产。一些疫苗企业也身价倍增,成为地方政府争相延揽的“贵宾”企业。

但要指出的是,包括中国在内,各国对于应对新冠疫情时可能都存在一个“偏好”——重疫苗而轻抗病毒药物。要知道,疫苗主要解决的是减少正常人被病毒感染的问题,但对于已经确诊的大量新冠患者来说,得到有效的治疗则更重要,药物则是医治的重中之重。根据安邦的监测,截至2021年2月8日,全球累计确诊超过1.07亿人,治愈人数接近7900万人(治愈率73.7%),现有确诊病例2579万多人。显而易见,治愈病人才是应对新冠疫情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当疫情进入常态化之后,抗病毒药物将成为与疫苗同等重要的治疗手段——预防感染靠疫苗,生病治疗则要靠抗病毒药物。从公共政策角度看,重视治疗的重要性需要大大提高。

疫苗研发和生产受到的重视相比,国内对新冠抗病毒药物研发的重视程度似乎不足。从公开的政策和投资信息来看,搞病毒药物的研制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跟踪全球抗新冠病毒药物的发展可以发现,2020年进展最突出的还是美国。2020年5月份,吉利德的瑞德西韦获得FDA的紧急使用授权;10月22日,瑞德西韦获FDA批准上市,用以治疗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另一治疗新冠病毒药物是美国再生元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的中和抗体REGEN-COV2,于2020年11月获得了紧急授权。此外,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也在开发两个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尚未获得批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药市场,中国在针对新冠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方面,则缺乏显著进展。

我们注意到,国内制药界于2020年10月份在杭州举行了第二届创新药物研究高峰论坛,共有300多位院士、教授、研究所负责人、制药公司代表云集,讨论中国在疫情之下的抗病毒药物开发。在论坛中,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俞飚表示:在政府、学界、业界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都已经进入各个不同的阶段,很有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面世。但对于具体进展如何、研发方向是什么、哪些机构在参与等问题,则无从得知。

不仅如此,国内业界还有人提出了奇怪的问题:2021年全球多家疫苗获批后,抗新冠病毒药物的市场空间在哪?在研的抗病毒药物还要不要继续研究?谁来支持相关的研究呢?在我们看来,这类问题的出现,显示了国内对于新冠抗病毒药物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专业人士和政策部门这样来看问题,说明在认识上和政策上就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也就不能指望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上取得进展。

安邦研究人员的追踪还显示,2020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在疫情压力下共批准了48个新药。从疾病领域看,药监局批准的新药仍是“肿瘤为王”,肿瘤新药占比34%(16/48),其余占比较高的包括感染性疾病(15%)、神经(13%)、骨骼(6%)和内分泌代谢(6%)。罕见病药物获批8个,均为进口药物,8个临床急需用药。在感染性疾病药物中批准量最大的利巴韦林,也不是专门针对新冠疫情的药物。合理的推测是,上述新药批准仍然是过去的“惯性”,并不包括抗新冠病毒药物。由于新药研发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对于国内的抗病毒药物完成研发,我们可能需要等待不短的时间。

图2:2020年中国批准的主要抗感染药物数量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安邦制图。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应对新冠疫情之中,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国家对疫苗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抗病毒药物,对于治疗大量的新冠患者以及常态化应对疫情而言,对抗病毒药物的轻视无疑是一个误区。在14亿人口的中国,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可能导致决策偏差和政策缺失,这将使得中国在常态化的新冠疫情防治中丢掉先机,失去借疫情拉动新药研发的机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邦  安邦词条  内防  内防词条  抗病毒  抗病毒词条  药物  药物词条  研制  研制词条  
智库

 教育尺度:意涵与关系

叶澜教授于2011年6月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基础及其改造”的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教育尺度”这一概念。随后,一批学者加入研究队伍之中,阐发了一系列让人茅塞顿开的新...(展开)

智库

 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海南自由贸易港(简称“海南自贸港”)建设作为中国推进现代化全局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部署,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根据已公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这项建设的实...(展开)

智库

 错案责任追究机制之反思

——兼议我国司法责任制度的完善进路司法责任制度是规训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经过长时期的摸索,我国已建立起以错案责任追究机制为核心的司法责任制度。可以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