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解读“北大版”青年绿色领导力

        当前,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人类的共同关注。相对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未来一代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也是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当前的青年人,距离那个坚信“只要我今晚采取行动,明天就是新的世界”的时代已经日渐遥远。在这个“拯救地球的最后时刻”的时代,青年领导力显得尤为稀缺和珍贵。

 

        在人们的印象中,民间NGO组织的环保主义倡导者们在多数情况下扮演的总是“孤胆英雄”的角色,但环保问题不可能依靠一两个英雄解决。与发起那些具有冒险色彩的调查行动相比,他们更希望发动全社会参与其中。但情况并不乐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中国,几乎所有NGO和企业公益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都是志愿者不足。正是因为如此,即便是那些最孤傲的环保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真正的希望在于那些在行动中给予他们最大支持、在思想上最容易觉醒的青年群体的加入。而青年人所主导的下一个时代的领导力,正是改变那些“看起来坚不可摧的现实”的最后路径。

 

 

        在青年绿色领导力的开拓中, NGO的倡导者们并非孤独的行者,至少,作为当代青年思潮代言人的北京大学亦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加入进来。

 

        5月31日,一项名为“青年绿色领导力培养工程”的计划在第四届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上启动。由北京大学发起的这项活动,并不是一次象牙塔内的圆桌会,而是一场针对青年环保志愿者大本营的“行动主义”动员。包括最早成立的高校环保社团之一的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协会,以及北京大学生态文明促进会、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等在内,45家在环保志愿者圈子里不乏影响力的青年大学生社团是计划的第一批参与成员。根据计划,培养工程将组织青年学生骨干团队赴全国各地区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的实地调研和环境教育推广活动,同时还将在首批学员中选拔优秀代表,参加联合国世界青年环境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环境环保领域的重大国际性会议和活动。

 

        这并不是北大在环保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由北京大学发起,同时亦是论坛和“青年绿色领导力培养工程”的承办单位——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此前在青年环保志愿者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环教基地曾于2007年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发的第二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特别奖,基地希望立足北大的优势资源,以科研创新、环境教育推广、绿色校园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项目为核心,搭建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高端平台,探索构筑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断培养相关领域的青年英才。经过近三年的发展,环教基地现有高校会员单位38个,会员人数超过4万人,辐射人数超过30万人,正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高校学生环保联盟。今年暑期,除了“青年绿色领导力培养工程”,环教基地还将组织由十余所高校大学生组成的30余支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生态立国,责任兴邦”大型环境教育推广活动,弘扬先进环保理念。

 

        北京大学所从事的一系列环保活动,并非仅仅为了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与民间NGO正积极呼吁倡导的“绿色领导力”不谋而合。北京大学团委书记,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常务副秘书长韩流说,北大是时代的先锋,青年是未来的主人,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创新型领导人才,将是环境教育、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和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方面。

 

        北大最早意识到青年对环保意识的影响力量,就是从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的实践中得来的。在2006年创立之后,基地的活动包括组织大学生下到偏远地区进行环保教育宣传。大学生们在发动劝导戒烟的活动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面对面向成人灌输戒烟观念,很难收到效果,最好的方式反而是教育小学生。这首先是因为孩子们容易接受这些科学的观念,其次是吸烟有害的观念通过孩子们传到家长那里,比大学生更有说服力。这种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无疑是对青年领导力的最好寓言:青年人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且,他们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更为长远和有效。正是这种发现,让北大开始把培养青年领导力作为贯穿一系列活动的主旨之一。

 

        韩流说,“青年人要发挥领导力,不是说他们已经做得更好,而是他们对未来风气的影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人之所以走在环保思潮的前沿,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志愿者,而是在这个环保意识“觉醒”的阶段,青年人的思想比起那些在既有的利益分配模式下建立起价值观的人群来说,有着更为彻底的革命意识。在韩流看来,青年大学生在其中的担当更为重要,在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同龄人中仅有20%享有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环保的使命落在他们身上,责无旁贷。

 

        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北大并不认为一个学校关注的环保话题应该仅仅限于校园之内。2009年,第四届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的主题,就是一个宏大而现实性极强的题目:“应对气候变化。”为此,他们请到了中国最有资格谈这个话题的专家——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气象局局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做主题讲座。在国际学界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暖做出明确结论两年之后,我国对《气候变化法》的讨论仍无明确进展。在立法推进中,秦大河更多扮演的是他在南极考察时给人留下的“探险英雄”的形象。而北大希望通过自己的关注,将这种英雄式的担当转变为社会的担当,青年的担当。“当我们认识到,青年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责任的践行对于现实和未来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看到高校在开展青年环境教育的独特优势,我们就明确了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立足北大,面向全国。”韩流说。

 

        两年前,北京大学发起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而非“北京大学环境教育基地”;现在,北大向全国发起“建设可持续校园宣言”,而非仅仅自己建设可持续校园,都是出于这种担当意识。

 

        北大虽然素来拥有“家国胸怀”,但在具体环境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却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多方锻炼,遵循科学育人规律。在北大已经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校园”计划中,他们的目标都是一些看起来很微观的项目。首先是合理地使用北京大学的有限空间资源,保证教学与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术仍是根本”;其次是传承燕园校区历史文脉,促进具有丰富积淀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这反映了北大看待“可持续”的视角——即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社会文化问题,不仅是发展问题,亦是生存问题;还有则是建设可持续的绿色低碳校园,一个正在实施的项目是校园节水,尽管事情不大,但操作难度很高,水资源的浪费正是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

 

        这种“行动主义”的方式,亦是青年领导力培养的一部分。所谓“领导力”,首先是激发青年学生自主自觉的意识,与知识相比,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做事情的能力。在学校做成学校的事情,在社会才能做成社会的事情。对于青年环保意识的培养来说,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当前,环保的社会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明星企业身上,但环保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话题。从领导力的担当和实现路径看,北大的选择对于那些企业亦应当有所借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第一代企业的发展道路正面临转折,而下一代的企业家在积累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也难以逃离上个时代的影响。即便对于那些拥有较高良知的企业家来说,赚钱行善仍是主流,行善赚钱尚无稳固的社会和经济根基。要塑造“企业公民”而非“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必须从商业伦理、社会文化这些根本因素做起,而正在接受教育、必将承担起下一个时代领导力的企业家不仅大可以寄望,亦是打破从“责任社会”到“公民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所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解读“北大版”青年绿色领导力  领导力  领导力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  北大  北大词条  青年  青年词条  绿色  绿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