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廖晓义:把低碳乡村进行到底

 

 

 

  “ 世界环保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的出路在乡村。怎么还是呼吁把钱都投向城市?”7月,在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2 0 0 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上,北京地球村负责人廖晓义以极富个人色彩的讲演向与会者推广她的低碳乡村乐和家园——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思路。

 

  她的逻辑起点是: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人类过度消耗物质能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中国广大乡村都追寻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中国城市又追随欧美的生活方式,中国未来的能源挑战和减排压力是可以想见的。所以,对国家而言,应该寻找可以消耗更少自然资源的增长方式;而对普通人而言,它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

 

  “不要忘记,整个世界一半的人们住在乡村。中国的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她与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犀利、理性、激情洋溢,却不失女人的优雅与妩媚。

 

  这是来自中国N G O 组织的声音——中国的民间力量在为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提前预热。

 

  第一个低碳生态乡村

 

  在这一天的高层论坛上,廖晓义代表30多家民间组织和16家媒体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纲递交了“适度空调全球行动”倡议书。她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加入适度空调全球行动,以实际行动实现节能减排。

 

  “26度空调节能行动”——这是2004和2005年,中国的50家民间组织共同发起的提项行动,这一行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2007年6月1日,夏26、冬20正式成为国家规定。

 

  作为该行动的主导者,廖晓义当选2005年中央电视台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颁奖词称:关注环保的人很多,但她是细节大师,她擅长从生活方式的微小缝隙里勘查出浪费的黑洞,让最大众的消费转化成最有效的环保行为。

 

  事实上,这些年以来,廖晓义一直以布道者的执着向人们宣讲她的绿色生活方式:少一些物质的欲望,多一些精神的富足,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而两年前,在震后的四川,她将这种可能推向现实。

 

  由于靠近地震主断裂带,“5·12” 地震使四川彭州的大坪村房屋多半坍塌,道路、桥梁被毁。而一幢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却安然无恙,这让前来考察的廖晓义惊诧不已。经过考察、论证, 一个节能、环保的“乐和家园”蓝图在廖晓义的脑海里形成。之后,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壹基金以及南都基金会的配套资金支持下,廖晓义和她的团队在废墟上建起了第一个被称为乐和家园的生态村庄。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成为了生态村庄的“职业农妇”。

 

  在四川彭州的大坪村,他们建起了80座高质量的节能低碳生态民居、一组共800平米的农人会馆、两座120平米的乡村诊所、一座500平米的乐和书院、一个150平米的手工作坊、四个有机小农场以及配套的低碳生态生活设施,如节柴灶、沼气、污水处理池及垃圾分类系统。

 

  8月,《中国改革》记者来到位于龙门山脉海拔1600米的大坪村,登山眺望,一幢幢灰瓦木结构生态民居,珍珠般散落在绿树丛中。“敬天惜物、乐道尚和”的横幅悬挂在村口。鸡鸣中,炊烟正袅袅升起。

 

  低碳民居、低碳产业、低碳环保、低碳养生——这是一个试验中的植根于中国乡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低碳生态乡村模式,包含了生态经济和生态生活的生存模式。

 

  大坪村有机农场建在山上的一块平地上。时至8月,豆角已满了架、茄子坠弯了杆儿。这里也很适合玉米、土豆、圆白菜、以及黄连等中药材的种植。工作人员托起一个放着诱饵、开着口子的瓶儿说:我们用它来对付虫子,不用农药。

 

  从今年春天起, 大坪村已有5个自然村的村民尝试着向有机耕作和有机养殖转型。“每户出半亩地搞实验,乐和家园收购他们的产品,土地不丢,还有分红。”廖晓义说。

 

  将过去以石灰矿开采和化肥农药的农产品生产,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手工刺绣为内容的生态产业,减少污染和能源的消耗。这是廖晓义设计的一条被称为乐和生计的生态经济链。

 

  她明白,生态经济的实现是生态乡村模式获得成功的关键。但显然,这种小农经济模式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她作了一个尝试:即通过公益机构所能够带来的公信力、市场、观念和技术的乃至社会的资源,与村支两委和农人生态协会组成的乡村经济共同体,来建立乡村的投资吸纳和管理机制。廖晓义坦言,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地球村出钱、联系市场;生态协会出地,负责生产;村支两委全过程监督。”“公益+农户”——这是一个正在试验中的模式,廖晓义希望以这种模式,从大坪这个小村庄闯出一条路来。

 

  “ 在乡镇规划中保持乡村的特色,在乡村经济中保留生态的份额,在乡土文化中保存农民的精神家园,在乡村社会里扶植类似乐和家园这样具有吸纳投资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乡村共同体。”这是廖晓义的低碳生态乡村理想。

 

  但是,这个理想与现实是冲突的。廖晓义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经历:“那是乐和家园处于筹备中的时候,一个石灰矿放炮炸山了。那时我正在北京主持一个论坛,得知‘噩耗’,潸然泪下。次日,立即飞回四川,与矿主直接交涉关停石灰矿事宜,没有结果。又求助于镇党委和政府。他们说,生态和生计都要,石灰矿它关系着很多人的饭碗, 搞生态毕竟不能立竿见影。

 

  结果, 这矿一直开到了今天。”“一个国家只有将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国民健康与它的GDP看得同样神圣的时候,这个国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盲目追求GDP,往往结果就已经注定:开发—发展—环境恶化—毁灭。”廖晓义的眼里满是忧伤。

 

  在她看来,过去很多年,中国的城市一直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要实现其从高碳到低碳的转轨非常艰难。相比之下,从乡村入手,使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 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更低成本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中国和许多发达国家不同,多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如果我们忽略减碳的潜在压力来自正在追随城市生活方式的乡村,那么无论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都不堪设想。”因此,廖晓义说,无论怎样,一定要把乐和家园这种低碳生态乡村的探索坚持下去。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视角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从东方走向西方,再从西方回到东方,廖晓义一直在探索中国环保的出路。

 

  1993年,当廖晓义在美国成为了北卡罗莱纳州州立大学国际环境政治专业的一名访问学者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她试图努力从西方国家的经验中寻求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此期间,她奔走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之间拍摄环保题材的专题片,如“美国环保之旅“、“澳大利亚环保行”、“可再生能源在德国”、“荷兰的大众交通 ”,也接触到了许多国际民间环保组织。

 

  这是一段极其宝贵的经历,她因此获得了国际视野和国际社会的认可。2000年,她荣获素有“欧洲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2001年 ,获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然而,也正是在对西方长时间的研究与考察中,她逐渐对包括西方环保在内的西方工业文明产生了怀疑。美国人均资源5倍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世界第一。她强烈地意识到,“以汽车为标志的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在统治世界。可以断言,威胁中国未来生态和文化的最大危险,除了低效率、高耗的生产方式外,就是美式的高耗生活方式。如果跟随着西方的老路走,那就会变成另外一个生态意义上的美国。”

 

  1 9 9 8 年, 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廖晓义应邀作为中国民间环保人士代表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她对克林顿直言不讳:我们那个组织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不要重复你们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比起欧洲和日本来,说得太多做得太少。如果你不想放弃政治和环境,你就必须采取行动。

 

  廖晓义的一席话迎来了热烈的掌声,却也让克林顿多少显得有些尴尬。他坦言:他们的国会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回去之后一定会把廖的话告诉他们,而且还希望她去国会作演讲。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环保被西方理解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廖晓义认为,西方人误解了环保。“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价值系统里有致命的误区,就是忽视或者低估了自然、文化、乃至生命的价值。”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在世界上绕了一大圈,廖晓义又回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 “搞环保这么些年,走了一个大圈,当我发现了乡土立场之后,觉得还是应该回到乡土中。”

 

  2004年以后,廖晓义将镜头由介绍国际环保经验转向以乡土文化来保护乡野环境,拍摄以传统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天知道”。 她行走了中国西南、西北、中原和江西的不少山林、城镇和村庄,寻访了民间的文人、艺人和草根代表,寻找儒、道、释、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等乡土文化的精神资源,传播用文化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用乡土文化保护乡野环境的主张。

 

  她将绿色生活理念朝着乡土文化深入。“乡土文化中有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彼此之间的亲情,身体和自然不可隔离的养生方式,气脉血脉人脉,只有守住这些东西,环境才有救。”廖晓义说,环保其实很简单,就是顺应自然,万物一体。从减少自然消耗来讲,就是节俭。

 

  “ 那些西方后现代思想无法解决的矛盾,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中早已得出答案。”廖晓义很赞同一种观点:西方人是吃了智慧树的果实,中国人是吃了生命树的果实,如果这两种力量能够结合起来,将会是神的力量。“西方文化就是缺少安身立命的东西,而乡土恰恰提供这些东西。”

 

  “珍惜资源、简约其行;修心养性、高尚其志;关爱生命、强健其身;天人合一、和谐其境,这些支撑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必须坚守,才能完成从‘生活环保’向‘生命环保’的转变。”廖晓义说:坚守是必要的,选择是应该的,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创意产业首席顾问菲利普多德去年来成都时,再次强调只有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能够引导今天的人类走出危机。而这种生活方式的生产很有可能是在历史的文脉尚存、自然的气脉未断的乡村。”

 

  廖晓义预备将她的低碳生态乡村乐和家园模式向全国农村复制。她坚信,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可以通过农民选择一种新的生存模式而实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廖晓义:把低碳乡村进行到底  廖晓义  廖晓义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到底  到底词条  进行  进行词条  
公益

 简报2020 | 这一年,残障融...

2020,这一年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更是成倍增加的这一年,我们都在用力活着有人野蛮生长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了别人的路标有人经历磨难更加懂得了守护热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