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1月12日在北京成立。该基金会主要创始人魏久明表示,希望通过基金会以民间慈善之力服务弱势青少年成长。
这是继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之后,我国诞生的又一家以少年儿童为救助对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现在担任基金会理事长的魏久明,多年从事青少年工作。他认为过去是做“阳光”青少年工作的,帮助先进青年入团,给少年儿童带上红领巾。后来在工作中感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条件和成长、成才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大多数青少年正在茁壮地成长。但是,由于我国家底薄弱,人口基数大,青少年中仍有一些人面临困惑,如无人监管扶养的孤儿、流浪儿、问题少年等,他们需要得到帮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孤儿有90余万,艾滋病致孤儿童10余万,受坏人诱惑或一时冲动触犯法律的问题的青少年有增加的趋势,9年义务教育后未达到就业年龄而闲散于社会的少年有数百万,因人口大流动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而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更是增长极快,数量惊人。
“这些人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涉及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健康成长,涉及千百万家庭生活的幸福安康,也涉及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持久发展。”魏久明说,在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差别悬殊,城乡与东西部发展失衡的社会发展阶段,关注这些青少年的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为他们开辟出成长、成才之路,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此,魏久明和曾经共同从事过青少年工作的李启民、袁正光等人决定共同创办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并得到上海企业家袁祥先生的支持,捐赠2000万原始基金。2009年9月10日基金会获国务院批准。基金会获得批准后,很快得到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支持,新湖集团捐赠5000万元,以支持把基金会办成资助型基金会。
据该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袁正光介绍,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是我国具有民间色彩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为,募集社会资金,开辟民间救助通道,对社会上无人监管抚养的孤儿、流浪儿童、辍学学生、问题少年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等进行救助。在救助活动中,传播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
基金会将主要开展五大救助内容,包括:生存救助,创慈善家园,为困难少儿提供生存条件;医疗救助,建医疗通道,为困难少儿解除病魔困扰;心理救助,除心智障碍,为困难少儿开启情感交流;技能救助,育一技之长,为困难少儿搭建就业桥梁;成长救助,设助学奖励,为困难少儿铺就成才道路。
创建“博爱儿童新村”,在各地需要的地方建立集抚养、教育、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和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博爱儿童新村”,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排忧解难,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创办少儿“慈善服务之家”,对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进行收养、寄养、托养、带养、和安置等,对有困难的少年进行心理咨询和文化技术教育,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和生活就业能力;对闲散在社会上的少年开展技能培训和道德法规教育,为其进入社会创造条件;以及为其他少年儿童举办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搭建“就业发展桥梁”,对老少边穷地区9年义务教育后的少年提供免费的专业技术职能培训,使他们拥有走向社会的一技之长。
设立“自强奋进奖”,为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设立奖学金,鼓励他们“好学上进,建功立业”,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是一个强调“资助型”工作方式的基金会,即基金会本身的主要职责是募集资金,然后通过非政府组织(NGO),实施慈善救助项目。
袁正光说,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慈善救助意识有很大进步,民间慈善救助组织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但这些“草根”组织(NGO),多为救助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人而自发形成的。他们虽然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有切合实际的项目,也有一定的募集资金的能力和实施救助的渠道。但由于没有募集资金的合法身份,得不到持续的资金支持,工作常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这妨碍我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吸收国内外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先进理念,办成“资助型”的基金会,大力培育民间NGO慈善组织,在实施慈善救助项目中培育我国民间慈善救助队伍,让基金会的工作和民间慈善救助组织成为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组成部分。
魏久明希望,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在今后的募集资金或是实施救助项目过程中,能够逐渐在人民群众中培育“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慈善理念和人人献爱心,见困相救,有难相帮,助人为乐,行善是褒,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