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本哈根的会场里,到处都可以看到NGO同仁形形色色的身影。从外星人到魔术师,从老中医到钢琴师,从1960年代的嬉皮士到西服革履的谈判代表,NGO同仁的扮相也是五花八门。
今天坐免费大巴去气候大会会场贝拉中心,刚一落座,前排一位乘客就调头问我:“你是绿色和平的人吗?”这个问题并不奇怪,我的帽子上用中英文写着“绿色和平”,把自己的脑袋当成流动广告牌,随时随地做宣传。
作为最早提出气候变化概念,并指出这个问题需要国际协力的NGO之一,绿色和平参加气候大会是再自然不过,更义不容辞的事情。
我有好几位同事在20多年前就开始参与到气候变化的讨论中,一路历经磨难,走过日本京都,走过加拿大蒙特利尔,走过印尼巴厘岛,走到了哥本哈根。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奋斗的精神深入他们的骨髓。从巴厘岛开始到今天,他们对一个FAB(即英文中“公平”、“雄心”、“法律约束”三词的首字缩写)的哥本哈根协议书充满期盼。
全球共有450多家NGO一起组成了一个NGO“巨无霸”,叫作CAN。在英文里,CAN既是“气候行动组织”的简称,也同样寓意“能”赢、“能”胜、“能”成功的愿望和信心。
在哥本哈根会场,CAN每天都会出版一张名叫ECO的小字报,对前一天的会议进展作出分析,指出是哪个国家需要对谈判中主要议题的胶着状态负责,并指名道姓地给这个国家颁一个“当日化石奖”。
昨天化石奖头名得主是波兰,因为波兰派驻欧盟的代表阻拦了欧盟将减排目标提高到30%的提议。波兰代表说:“我们希望在哥本哈根开始的这一切最终在墨西哥结束,到那时在那里,我们才有工具来评估欧盟是否能够从20%提高到30%。”这明显是缓兵之计,希望能够把哥本哈根空壳化,将一切希望和责任都推迟到明年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墨西哥大会。
从今年开始,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出现在气候谈判会场的NGO也逐渐多元化。除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NGO,以消除贫困、保障妇女权益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NGO也加入进来,把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推广到更多边的范围。
CAN的设立也让这些只是关注,但不专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NGO找到了组织,大家可以更有战略性地为同一个目标并肩战斗。
在哥本哈根,NGO代表们进入谈判会场,用如炬的目光盯着谈判代表,仔细捕捉各位发言的微妙变化。他们也直接与各国谈判代表沟通,以更为国际化的视角提出意见,要求谈判代表摒弃民族情绪和利益为全人类考虑。他们更会发挥超常的机动性和创意,在眨眼间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媒体和公众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正在阻碍谈判进程的“绊脚石”。
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的是,下周五——2009年12月18日的深夜,对于所有正在哥本哈根会场内忙碌的NGO代表而言,都将是一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