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代表团负责人、24岁的李立
12日,参加哥本哈根大游行的中国环保组织。此次哥本哈根峰会,有十余个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发参加,表达中国民间立场。
参加气候大会的中国青年代表团部分成员合影。
“百媒直击哥本哈根”前方报道团12月18日讯(特约观察员 吴昊亮)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活跃着一批中国人,他们作为非政府组织(NGO)成员,在大会期间发出作为中国公民的环保之声。这支公民队伍中,中国第一支自主发起的青年民间组织———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尤其引人注目。
中国企业家参会是个“创举”
记者了解到,此次气候大会,共有60到70名来自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和企业的人士,他们通过自费、筹资等方式来到哥本哈根,表达中国公民“气候观”。参会的十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包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等。
“自然之友”调研部主管张伯驹介绍说,多家民间组织早在峰会开会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各自立场,到哥本哈根发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孙姗是企业家代表团的组织者。她说,不少企业家是今日中国的意见领袖,而这么多中国企业家能来到气候会议,是个创举。大会期间,每天骑车参会的地产业老总王石宣读了“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并承诺“中国企业愿承担可持续发展责任”。
“让世界了解中国年轻人”
在哥本哈根的中国民间组织中,还有一个由40多名青年人组成的团体———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
“迄今为止,中国青年人的立场还少有机会让世界知道,哥本哈根是个机会。”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运营主管郭云哲说。
这40多名年轻人,有的来自于北大、清华、中欧商学院,有的则代表着金桥、中外对话等民间组织。抵达哥本哈根后,他们早起晚睡,分成了三个组参会。
政策组负责每天进会场听会,搜集谈判信息。由于会场人多,出去了就可能进不来,因此进场的团员不得不放弃午休一直等到下午复会,在李立看来,“一顿热饭也成了奢侈”。而活动组则负责举办各种活动,表达中国青年对气候问题的立场。该组策划的“中医为地球问诊”就成为大会颇受关注的活动之一。媒体组则主要负责发布青年代表团的消息,并联系各国青年与青年代表团交流。15日,中美青年即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题,召开了一次正式的新闻发布会,表达了各自的气候问题立场。
“民间也应有自己的声音”
哥本哈根还有一批中国人,他们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组织、乐施会等数个国际NGO的中国分部。一些中国元素也从他们的手中递到了哥本哈根,比如由绿色和平组织在会上散发红绿两色京剧脸谱,而世界自然基金会则与哥本哈根地铁部门联合发行1000张气候变化地铁票,传递了没能参会的南京民间组织“绿石”的环保倡议。
“NGO出现在大会上,意味着官方有官方的谈判,而民间也有自己的声音。”来自“绿家园”的参会代表汪永晨说。(吴昊亮)
对话
“一个标志性的进步”
中国青年民间组织负责人称,中国青年必须有声音出现在哥本哈根
新京报:为什么想到组织年轻人去参加大会?
李立:世界各国的青年人都关注着COP,美国来了500来个年轻人参会,光耶鲁大学就来了七八十人,中国青年必须有声音出现在哥本哈根。
新京报:青年人能做什么呢?
李立:其实主要是学习,在这里,青年人获得了各种能聆听气候变化领域专家观点的机会,这两个星期,相信能影响这些年轻人的一生。
新京报:这次参会有什么成果?
李立:一方面让国外的青年通过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很多努力,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没有参与的青年也能来关注,最后能参与进来。今天还只是一个开始。
新京报:如何评价目前环保组织的发展状况。
李立:中国的环保组织已经发展到数千家,但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即使参与了难以深入,这次为参加哥本哈根会议,我们做了充分的语言和议题准备,充分有效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是一个标志性的进步。
特写
带着方便面与榨菜赴会
为筹资,志愿者一有机会就问:能不能支持我们去哥本哈根?
要去遥远的哥本哈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钱。于是,一些志愿者们开始四处找钱,东拼西凑。
留美学生休学半年做准备
24岁的李立是气候大会中国青年代表团负责人,他也是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的创始人。李立说,世界各国的青年人都关注着这次气候大会,美国来了500来个年轻人参会,光耶鲁大学就来了七八十人,他们觉得中国青年也必须有声音出现在哥本哈根。
筹备工作从5月就开始规划,在美留学的赵祥宇提前半年休学,开始做准备。
基金会、企业、学校,凡是能想到的,都纳入了年轻人的筹款对象中,见到面,一有机会就问,“能不能支持年轻人去哥本哈根?”
唐山中学生直接求助校长
王蕊是河北唐山的一名中学生,她是此次中国青年代表团里最小的会员。为了筹集去哥本哈根的资金,她首先想到了找校长。尽管王蕊此前从未与校长打过交道,但这名“冒失”女孩的热情,以及她事先准备好的3页纸的策划书,还是打动了后者———王蕊赢得了6500元的单程旅费“赞助”。
最后,40多名青年代表团成员共筹集到80万元资金,其中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专门支持年轻人的1万欧元,一名团员在面试时遇到的企业公关部门支持的2万多美元,以及为基金会做翻译、为企业制作展品的酬劳……而来自一家台湾企业的12万元资助,直到部分团员已启程时才到位。
80万元看起来很多,但摊到40多个人身上,就只够旅费了。因此,团员们出发时的行李箱里,无一例外的塞满了方便面和榨菜。为了省钱,有的团员先飞德国,然后坐大巴来到了哥本哈根,然后挤进了8人一间的高低床旅舍……(吴昊亮)
链接
非政府组织参会被严控
16日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以来最寒冷的一天,数千示威者在贝拉中心外举行抗议,部分非政府组织成员当天也从贝拉中心退席,以显示对大会限制非政府组织进入贝拉中心的不满。
16日中午左右,非政府组织“人民大会”在贝拉会展中心内举行了抗议游行。几名印度人还敲着鼓、唱着印度歌曲在贝拉中心内走过。他们高喊“玻利维亚”,以示对最近“玻利维亚美洲人联盟”呼吁发达国家偿还“气候债”表示支持。
在贝拉中心内发起的这次游行共吸引了2500多人参加,他们走出贝拉中心,试图与贝拉中心外的数千名示威者会合,但是丹麦警方使用催泪瓦斯和警棍等予以阻拦。
贝拉中心外的示威者多数是被禁止入内的非政府组织成员。示威活动组织者指责大会未能代表原本应该代表的民众,并批评此次大会的组织工作“差劲”,从而导致数千人不得不在贝拉中心外的寒风中等待,不能入场。一些抗议者表示,他们并不希望抗议演变为暴力冲突,而是希望获准进入贝拉中心,以便向谈判代表施加压力。
有报道称,在大会最后几天,由于新的限制措施,获准进入贝拉中心的非政府组织成员仅有300人左右。(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