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新公益论坛”上公布了2009年中国企业公益指数,得分为50.9分,较2008年增长了6.9分。
中国企业公益指数调查于6月1日-8月31日采用配额抽样的方式,对全国401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访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共事务总监范文介绍,企业公益开始从反应型公益向自主型公益迈进,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各相关方面临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从一元利益向多元利益转型的公民社会雏形已经形成,社会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当企业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提高后,公众对企业的要求不止于提供产品与服务,而是希望企业在公益事业和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更好地履行企业应尽的义务。而企业各种“以公益之名,行功利之实”的商业行为,也极其容易招致公众的反感和质疑。这对企业走出传统的反应型公益,向自主型公益迈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调查还发现:企业的公益投入仍偏传统,新公益、发展型公益等还未得到企业的普遍关注,政策与舆论环境对企业公益的促进作用明显,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益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2009年,企业反应型公益开始减少。企业在进行公益投入方向决策时,与当地政府要求相关的比例由2008年的44.3%下降到2009年的17.1%;与公司领导人的兴趣有关的比例由2008年的11.9%下降到2009年的10.5%。企业公益的自主水平有所提升。企业制定年度公益投入计划的比例为47.6%,较2008年提高了10.5%;企业制定具体的公益项目计划的比例为46.4%,较2008年提高了17.5%。不过企业的公益战略水平未见显著提升,从2008年的38.4分上升到2009年的47.0分。虽然企业公益仍然受到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的困扰,2009年,30.2%的企业公益面临最大问题为资金不足;29.9%的企业公益面临最大的问题为人才匮乏,这一比例大大高于2008年,不过企业公益的持续性却有较大的增长,无计划的企业由2008年的51.2%下降到36.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社会也要求公益的方式和内容向更多的领域扩展,新公益、发展型公益等各种类型的公益创新为社会所需。不过,我国企业公益的投入方向仍偏传统。与2008年相比,企业公益投入的领域和区域并未发生很大的变化,扶贫、教育、救灾仍为公益焦点,特殊群体关注仍然不足;西部地区仍为公益扶助的重点地区。
企业参与公益的形式仍然以捐款为主,93.0%的企业以捐款的方式参与公益;38.9%的企业以捐物的方式参与公益;而以组织义工或志愿者的方式参与公益的企业只有12.2%。
企业公益的发展和推广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2009年,有36.7%的企业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政策,调查还表明,企业对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评价较高,认为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公益慈善捐赠积极性的影响较高,其中,11.2%的企业认为新 《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公益慈善捐赠积极性有很高的增长;59.1%的企业认为对积极性有较高的增长。媒体对企业公益的宣传较为充分,企业对舆论环境的评价也不错,在企业看来,认为目前国内的社会舆论环境非常好的企业占10.2%,比较好的占63.3%。这些因素对企业公益的普及和推广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国企、民企以及港澳台等企业之间的企业公益水平有所差异。体现在企业公益指数上,港澳台、国有控股企业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别企业,其次为欧美、民营企业。这表明,国企的公益行为较其他企业更加突出。
国有企业的公益指数得分较高,在公益方面,不仅组织化水平较高、公益投入较多,在公益战略的建设方面也较为突出。不过,国有企业的公益行为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不足。最新的一项关于国有垄断企业公益行为的调查发现,截至9月10日,67.8%的网友认为根本感觉不到国有企业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作用,55.9%的网友认为国有企业的企业公民形象比民企差远了,75.4%的网友认为国有企业的企业公民形象比跨国企业差远了。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企在公益方面的公众表现则可圈可点。虽然民企在公益战略方面的得分较国企、欧美及港澳台企业低,但是民企已成为我国慈善捐赠中坚力量。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共捐赠款物总额54亿多元,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09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称其“为中国慈善市场提供的资源最多”,占境内企业捐出总额的41.35%,占境内捐赠总额的20.39%,所占份额超过了国有和外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