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9日至12日,“第17届国际应急管理大会-暨应急救援成果与技术装备展”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由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he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Society,以下简称TIEMS)主办、中国地震局以及与应急相关的中国政府各部委和非政府组织等协办,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共同承办。大会以“全球灾害应对,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并对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开展深入研讨。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应邀作为民间组织代表,专门主办了题为“民间力量在灾害应对中的行动与角色”的分论坛,包括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重建办公室副主任黄承伟以及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亚太区主席曲国胜等有来自政府、公益基金会、基层民间组织、企业和研究学术机构的代表五十余人参加此次分论坛。友成基金会秘书长甘东宇以“挑战与应对——友成基金会灾害应对的行动模式”为题做了论坛的主旨发言,并与与会者共同探讨中国民间力量在灾害应对中的行动与角色。
2008年5.12,伴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总动员。民间组织、普通公众志愿者 史无前例地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抗震救灾,以至于2008年在之后被称为中国的NGO元年和志愿者元年。与许许多多民间组织一样,当时刚刚成立一周年的友成基金会,迅速投入到这场救灾工作中,并很快明确了资源整合以及搭建平台的支持性定位。 包括目前仍活跃在救灾领域里的“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曾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遵道志愿者联盟和已经成为政府主导的绵竹社会资源协调平台,最初都有友成的支持和参与,有些还是友成的独创。友成的这些经验和模式,后来又在包括西南抗旱和玉树地震的救灾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甘东宇秘书长以友成为例与嘉宾一起分享了在近期的几次重大灾害应对中的成功经验,即三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和“第一需要”。“第一时间”就是迅速响应;“第一现场”则是最大限度接近事发现场部署对策;“第一需要”是要以突发灾难中受助群体的需要为最高目标。以上述“三个第一”为主要特点,友成在应对突发灾害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友成模式”:
第一、行动快速、动作准确。
第二、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和创立机制的运作模式。
第三、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和行动保证救灾效果的深度和可持续性。
第四、畅通的志愿者驿站网络和高效、有序的短期救灾志愿者动员能力是友成几次重大灾害应对的成功法宝。
“友成不仅十分注重参与救灾的紧急救援阶段,同时更加关注建立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长效机制。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友成正式成立了“民间灾害应对支持中心”,旨在更为有效、更具战略性的从事灾害应对与支持工作;管理灾后援助、恢复与重建项目。中心以提升社区对自然灾害的抗逆力、提高民间机构支持社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应对灾害的公共支持的有效性为主要工作目标,并系统性地进行未来三年的灾害应对和管理战略。
据友成基金会顾问魏巍介绍,友成将在全国建立一个基于民间机构与社区组织共同合作的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网络,针对社区组织开展能力建设等活动以提高社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及抗逆力。
友成的工作网络将分为三级,以覆盖从资源方到社区受益人的完整公益价值链。
第一级:友成筹资平台,以动员机构、个人和资助型基金会的资金资源,并取得来自政府机构的支持。
第二级:友成将在每个地区选择2-3个能力较强的一级合作伙伴,通过他们给当地的社区或草根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培训、项目管理及支持、监测评估等。
第三级:友成与一级合作伙伴一起,选择和识别当地的一些草根机构,作为在基层的执行伙伴,通过为其提供财务、技术、项目管理等支持,以便他们更好的直接服务于社区。
目前友成已经在青海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灾后重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