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让人再次领教了天威的难测和人力的渺小。再强大都不可能让自己完全免于大自然的袭击。没有伊甸园,所有人都处于风险时代。
区别,只在于有没有足够的准备。有足够的准备,则哪怕只是一线生机,照样可以四两拨千斤,挽救无数生灵,从废墟中迅速恢复和崛起。准备不够甚至无准备,则天灾必伴随人祸,且人祸必最大限度放大天灾,这样的社会,当然毫无抗风险能力可言,每一次天灾都是末日。
日本地震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风险时代,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大国民,什么叫大社会;更让我们知道了,以大国民和大社会应对大危机大风险,才是最好的准备。
早在当年神户地震时,日本大国民大社会的底盘就发挥了巨大作用。神户地震时的政府表现颇遭人诟病,但是政府的无能并没有导致毁灭性后果,因为,政府并不是这个社会仅有的承重墙,这个社会是一个自治的社会;一个自治的社会是一个多中心的社会,多中心的社会有着密如蛛网般的承重墙,其中某道承重墙或某几道承重墙的塌陷,影响不过是局部的,不足以造成全局塌陷。神户地震中民间力量的迅速介入,就把政府失灵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甚至连总部位于神户的黑社会山口组,也曾挺身而出,不但尽力提供粮食及民生用品,还给予灾民最大的救助。
从神户地震中汲取了足够经验教训的日本,在应对今天的大地震时,其表现更为优异。政府不再失灵而是应对有序,令菅直人内阁的民望迅速止跌回升。一个有底气的政府不可能被批评打垮,而恰恰会从批评中学习,从批评中成长,从成长中恢复自己的尊严,这是一个经典案例。
但是相较于政府的有力,最让人感慨的,还是国民的有力,社会的有力。以NHK为代表的日本媒体,没有恐慌,但也没有煽情,而是以无微不至的,平实而精确的信息服务,让国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了若指掌。公共媒体不仅成了信息高地而且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他们给国民以清明理性的导向,才使日本社会即便在大灾难中,仍从容不迫,不失秩序和风度。以至于有人慨叹,NHK在救灾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日本政府还要大。什么叫公共媒体?媒体的公器性质为什么重要?日本媒体在大地震中的有效应对,让我们不能不深长思之。
岂止媒体,日本的学校,日本的社区,日本的民间社团,都不约而同地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没有行政命令,也不需要行政命令,他们以几乎与生俱来的强大的凝聚力,几乎本能性质地投入了有序的救灾之中。免费的公用电话,免费的避难物质,免费的食物供给,有序而畅通的公共交通……,一切都那么低调然而都那么体贴入微。天灾的力量够大,但是,社会底盘的力量更大。是这样坚实的社会底盘,组成了防范任何大危机大风险的恢恢天网,温暖着人心,庇佑了无数生灵。为什么9.0级的大地震、为什么滚滚而来的海啸并没有造成数万数十万的大伤亡,为什么整个社会秩序仍能在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之下正常有效运转?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因。
应对大危机大风险必须有准备,建设大国民大社会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准备。只有大国民大社会,才能让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变得有组织;也必须是有组织的社会,才能以多中心即密如蛛网般的承重墙,来应对任何突然袭击。最可怕的其实不是天灾,最可怕的是社会无组织。一个缺乏自组织能力的社会,一个只能依靠行政命令来动员和组织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一盘散沙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实际上没有任何底盘可言,整个社会的安危仅系于一道承重墙,这才是所有危机所有风险中,最大的危机和最大的风险。
是的,我们已经厌倦了哀叹和抱怨,我们需要理性,需要建设性。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性建设性?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准备,即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组织,即让我们的社会底盘变得更坚实有力,才是最大的理性,最大的建设性。一切有利于这个方向的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一切有悖于这个方向的举措,都是必须谴责和遏制的。日本的大国民大社会,是上个世纪中叶的宪政转型奠定下来的,迄今半个世纪已大见成效。而我们的基础本来也不差,汶川大地震中井喷般爆发的公民社会力量,就是证明。这种公民社会的力量不应该昙花一现,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种力量,帮助其成长,这才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这也才是最大的理性,最大的建设性。基础尚存,我们何妨急起直追?